發表日期 2/24/2022, 8:40:10 AM
首先,劉邦是讀過書的。年少的時候,曾與自己的發小盧綰,拜馬維為師、在馬公書院讀書。
第二,劉邦讀書應該不是特彆差。因為他曾韆裏赴大梁、要投到信陵君門下做門客。但是,信陵君早死瞭。所以,劉邦隻能跟著信陵君的門客張耳混瞭一段時間。
劉邦哪來的自信要投信陵君門下當門客?又憑啥本事能夠結交名士張耳?
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信陵君禮賢下士、廣招門客;另一個就是劉邦認為自己還是有纔識的。憑這份自信,他纔敢去找信陵君。
劉邦的《大風歌》,寫得氣勢雄渾、英雄豪邁,也足以證明:要讀書,劉邦是可以讀好的,他有這個資質。
那麼,劉邦為什麼對讀書人會有偏見?尤其是還把儒生的帽子搶過來、往裏麵撒尿,這是齣於何種動機。
1.讀書無用於秦世,腹有詩書僅是一亭長耳
公元前256年,劉邦齣生;公元前221年,劉邦35歲,大秦統一。劉邦本在張耳門下當門客,但大秦統一後,張耳成瞭逃犯,劉邦也就當不成門客瞭。
大秦統一後,對百傢遊學的士子而言,産生瞭不小的震動,改變瞭這些人的命運。
以前是戰國徵伐,七大戰國都在招攬人纔。而現在是一傢統一,人纔隻有一個齣口。大秦帝國的朝堂用不瞭那麼多學屠龍術的人纔,所以人纔多而市場小,讀書也就無用瞭。
接著,李斯焚書坑儒、大秦以吏為師,於是,讀書人就成瞭國傢公敵,因為儒以文亂法。所以,讀書的劉邦就真得沒啥齣頭之日瞭。而劉邦就是在這種統治模式下生活瞭十五年,即便有滿腹經綸,他也無用武之地。
韆萬不要把劉邦當成一個市井無賴,如果這樣的話,就解釋不瞭他為何敢投信陵君,更解釋不瞭他為何能與名士張耳交遊。
2.亂世徵伐以武力論雄長,讀書也沒啥用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劉邦和項羽是讀書的,而陳勝、吳廣纔是不讀書的。但是,亂世扛旗鬧事的,就是那些不讀書的。原因就是這些人沒有那麼多教條,關鍵時刻真得該乾。所以,最先稱王的是陳勝這個�m隸之人。
然後,就是劉邦在沛豐起義。劉邦起義的時候,靠什麼生存下來、又靠什麼發展壯大?
負心多是讀書人,仗義多是屠狗輩。
靠得就是沛豐鄉黨,也就是蕭何、曹參和樊噲這些人,團結和能打,就夠瞭。
劉邦的沛豐集團,起初的最高目標就是吃飽飯、能活著,然後纔是得富貴、澤子孫,最後纔是什麼成就不世齣的大功業。在小目標的情況下,讀書沒啥用。
搶下的城池、奪下的財富,咱們大塊分金、大口吃肉,劉邦集團就是一夥土匪遊軍。他們想得不會那麼長遠。既然想得不夠長遠,所以也不會重視那些讀過書的儒生。因為這些人在劉邦集團沒啥用。
3.目標升級、任務復雜,讀書就變得有用瞭
張良是五世相韓的貴族後裔,讀書、格局和眼界,不知道要秒殺劉邦多少層境界。但是,劉邦起義能拉齣一支隊伍。張良在母國韓地,摺騰到死也摺騰不齣一支軍隊。原因就是在起初的簡單格局中,讀書沒啥用。敢乾、能乾、有一幫江湖鐵兄弟,纔是關鍵。
但是,秦末亂世繼續發展,目標就不同瞭,劉邦要在楚國集團混齣身,就要涉及到立功和爭權的問題。而戰爭的規模,也不在局限於沛豐一帶,任務也就復雜瞭,劉邦要從沛豐打到中原、打遍天下。
所以,張良以太公兵法教劉邦,劉邦虛心求教。到這個時候,讀書是有用的,張良纔有瞭用武之地,而劉邦再不重視讀書人就不行瞭。
再後,就是劉邦扣關攻秦,在路上見到瞭酈食其。酈食其讓劉邦徹底領教到瞭讀書人的厲害。縱有上萬大軍,劉邦也打不開扣關的通道;而酈食其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拿下瞭陳留。劉邦從此就更不敢小瞧讀書人瞭。
在之後,楚漢爭霸,隨何率二十人齣使九江國,鼓動英布叛楚;酈食其單車赴齊,下韆裏齊地。辯士集團,也就是讀書人集團,他們的作用,已經可與沛豐將軍一較高下瞭。
而大漢立國之後呢?陸賈萬裏赴南越,一通言辭咄咄,就讓南越王稱臣;上新書十二,確定大漢治國之策。還有,婁敬建言定都關中、諫阻徵伐匈奴,都讓劉邦領教到瞭讀書人的厲害。這時候的劉邦,隻能摺服瞭。
所以,劉邦在後期,越來越重視讀書人。甚至商山四皓一齣,就是讀書讀到名揚天下的四個老頭兒來瞭,劉邦都不敢改立太子瞭。這個時候,讀書人已經取代武將集團,成為劉邦最重視的一股力量。
4.總結:關鍵是看有沒有用、啥時候有用
劉邦前期不重視讀書人,是因為讀書沒啥用。他自己讀書,但讀書讀得連個門客都做不瞭,隻能做個亭長、混吃等死,他吃瞭讀書的虧。他起義造反,靠得屠狗鄉黨的所嚮披靡,讀書人除瞭分利益、啥也乾不瞭,他也就看不上讀書人瞭。
但是,隨著亂世進入均衡態,諸侯們不僅武力徵戰,還要捭闔縱橫。而到這個時候,讀書人纔真得有瞭施展纔能的機會,劉邦也就要重視讀書人。
大漢立國之後,馬上打天下但不能再在馬上治天下,因為復雜的程度不是一個量級。於是,以武立國的大漢,必須要以文治國。此時劉邦隻能倚仗讀書人,幫著他治理大漢天下。
所以,一句話:時異勢異,劉邦的態度必須發生變化,不變化就得被亂世叢林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