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8:17:18 PM
“閣老”一詞齣自唐代,是中書令的下屬、中書捨人的代稱之一,《新唐書・百官誌》中記載:
捨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進奏,參議錶章。凡詔旨製敕、璽書冊命,皆起草進畫;既下,則署行……以久次者一人為閣老,判本省雜事。
“久次者”就是所有中書捨人裏麵,為官資曆最深的那一個,成為閣老,就是所有中書捨人的頭,就有機會變成代理中書令,行使部分宰相職權。
但唐代的閣老畢竟還不是宰相,隻是中書令事務繁忙時的替補助手而已。
到瞭明朝,明太祖硃元璋廢丞相,設內閣,以內閣大學士幫助皇帝處理政務。
再經過幾代皇帝對內閣大學士職權的變化,內閣大學士逐漸變成為瞭明朝的宰輔之臣,而這些內閣大學士們,或被稱為“輔臣”,或被稱為“閣老”。
因此,明朝的閣老在地位上,比唐朝時要高很多,明朝的閣老是能當真宰相的,比如張居正。
本文要聊的,就是明朝的閣老們,聊的是其中的部分奇葩閣老。
這些閣老們在日常的為人處世中,因為行為和習慣的不同,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奇葩外號,並被記載進瞭正史或野史中。
他們的故事,還是非常值得一讀的。
一:紙糊三閣老、萬歲閣老
明朝明憲宗(成化皇帝)硃見深執政時期,其任用的內閣大臣中,萬安、劉��、劉吉三人被稱為“紙糊三閣老”,《明史・劉吉傳》中記載:
初,吉與萬安、劉��在成化時,帝失德,無所規正,時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之謠。
這是指責他們在皇帝犯錯時,沒能規勸和製止,而是一味迎閤,在史官看來,他們這些內閣大學士就跟紙糊的一樣。
三人中,萬安在史書中被寫得最不堪,他也是正兒八經的進士齣身,還當瞭十八年閣臣,《明史》中卻說“安無學術......結諸閹為內援”。
這是因為,萬安跟明憲宗寵信的萬貴妃勾連太深,他以同姓“萬”為由,跟萬貴妃攀親,“自稱子侄行”。
其實,萬安不但比萬貴妃大瞭13歲,兩人齣身的地方也相隔數韆裏,萬安是四川人,萬貴妃是山東人。
偏偏萬貴妃也希望有名門大族來攀親,以抬高自己的身份,“妃嘗自愧無門閥,聞則大喜,妃弟錦衣指揮通,遂以族屬數過安傢。”兩人也就因為各自的需求結瞭親。
萬安後來能在內閣長立不倒,直到明憲宗去世後,在明孝宗時期纔辭去閣臣之位,都是因為有萬貴妃在幫他撐腰。
像萬安這樣行為的官員,大多數在史書上的評價都不會太好,士大夫們會集體鄙視萬安這樣攀附後宮,謀求富貴之人。
劉��、劉吉兩人都曾是明憲宗當皇太子時的侍講,算是明憲宗的老師。
《明史》中對劉��的評價趨於正麵,“��性疏直”“時內閣三人,安貪狡,吉陰刻。��稍優”。
原因是劉��“素薄萬安,嘗斥安負國無恥”,後來,劉��被罷官也是因為萬安搗鬼。
他跟士大夫看不起的萬安對著乾,即使名列“紙糊三閣老”之一,評價也會高很多。
劉吉的評價就是有褒有貶,“吉多智數,善附會,自緣飾,銳於營私”,他也是個有本事的,在內閣也待瞭十八年。
劉吉的韌勁比較足,大凡遇到彈劾,他總能涉險過關,因此,他有個單獨的外號,叫作“劉棉花”,原因是“以其耐彈(劾)也”。
萬安、劉��、劉吉這三人除瞭“紙糊三閣老”的稱呼外,還有個“萬歲閣老”的稱呼,《萬曆野獲編》中記載:
一日,召閣臣萬眉州、劉博野、劉壽光(眉州、博野、壽光為他們的傢鄉所在地)等入,訪及時政,俱不能置對,即叩頭呼萬歲。當時有“萬歲相公”之謔。
備注:關於“萬歲閣老”的典故,各類野史中有好幾個版本,我選的是其中一個,各個版本中的人物不同,隻有萬安是在每個版本中都有,是公認的“萬歲閣老”。
“紙糊閣老”也好,“萬歲閣老”也罷,其實都是指責他們不作為,隻知道迎閤上意,沒有主見。
想來,這歸根結底還是官癮在作祟,好不容易爬到瞭閣臣的高位,誰都不想因為得罪瞭皇帝被罷免,因此,失去瞭部分初心。
二:伴食閣老
“伴食閣老”又叫“伴食中書”,這個稱呼來源於一首詩,詩的名字叫《七修類稿・事物・李西涯》:
文章聲價鬥山齊,伴食中書日又西。
迴首湘江春水綠,鷓鴣啼罷子規啼。
李西涯指的是明孝宗和明武宗時期的閣臣李東陽,他自號“西涯”。
這首詩中稱呼的“伴食”是貶義,是指責李東陽擔任內閣大臣,卻膽小不任事,不敢跟奸佞爭鬥。
這個指責對不對?有一半是對的,因為在李東陽擔任閣臣時,確實有一段時期無所事事。
這段時期正是明武宗寵信的大宦官劉瑾掌權時期。
當時,劉瑾權勢滔天,鬍作非為,而李東陽作為四朝元老(他是明英宗天順朝的進士,當時曆經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四朝),卻乾看著劉瑾鬍來而不管不問。
另外,明武宗繼位之初,就有瞭重用劉瑾的想法,跟李東陽並列為閣臣的劉健、謝遷都極力反對,隻有李東陽沒能全力以赴。
所以,當明武宗一怒之下更換閣臣時,劉健、謝遷都被罷免,李東陽卻保住瞭閣臣的職位,《明史・李東陽傳》中記載:
武宗立,屢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劉瑾入司禮,東陽與健、遷即日辭位。中旨去健、遷,而東陽獨留。恥之,再疏懇請,不許。初,健、遷持議欲誅瑾,詞甚厲,惟東陽少緩,故獨留。
這樣一來,在朝堂和民間,有很多人認為李東陽丟棄瞭讀書人的骨氣,和權閹勾結,縱容劉瑾亂政。
前麵寫的那首詩,大概就是在這個階段寫齣來的。
實際上,李東陽不過是忍辱負重而已。
當初,劉健和謝遷被罷免時,就贊同瞭李東陽的做法,認為如果他也全力反對明武宗任用劉瑾,也會被罷免,這樣,朝中就沒有正直之人盯著劉瑾瞭。
劉健和謝遷都希望李東陽能在閣臣的位置上繼續尋找劉瑾的把柄,爭取找機會扳倒劉瑾。
後來,李東陽果然辦到瞭,他和楊一清等正直大臣,聯閤對劉瑾不滿的另一位大宦官張永,於明武宗正德五年,一舉乾掉瞭劉瑾。
想來到這個時候,天下人也都看明白瞭,“伴食閣老(中書)”的貶譽也就隨風而逝。
《明史》在評價李東陽時,除瞭肯定瞭他的文纔,也肯定瞭他的名節:“自明興以來,宰臣以文章領袖縉紳者,楊士奇後,東陽而已。立朝五十年,清節不渝。”
三:青詞閣老
“青詞閣老”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泛指好多位閣臣。
這些閣臣全部齣自一個時期,即明世宗(嘉靖皇帝)硃厚�兄湊�時期。
原因也很簡單,明世宗喜好道教,按照道教的規矩,跟上天的神仙溝通,或者畫符之前,都要用硃筆在青藤紙上寫青詞(也叫青辭)給神仙看。
青詞寫得越華麗,估計上天的神仙越高興,請神或畫符的效果也就越好。
因此,在明世宗執政期間,想要當高官,想要入閣當閣臣,除瞭要有政績外,最主要的是要有一手寫青詞的本事。
當時著名的閣臣,不管是如嚴嵩這樣被史書認定的奸臣,還是如徐階這樣被史書認定的忠臣,都善於寫青詞。
不會寫青詞,連入閣都入不瞭,哪還有機會鬥奸臣?
夏言、徐階、嚴嵩、李春芳、嚴訥、郭樸、袁煒等,都是因為善於寫青詞被明世宗提拔為閣臣,他們也都被稱為“青詞閣老”或“青詞宰相”。
這是典型的因為皇帝的喜好而奉迎之,纔被民間傳說的外號。
四:土匪閣老
“土匪閣老”是單指明世宗到明神宗(萬曆皇帝)時期的閣臣高拱。
《明史》中說高拱“性強直自遂,頗快恩怨。”也因此,他主政時,行事看起來很霸道,沒有太多讀書人的婉轉。
再加上他主政時反腐反得厲害,強硬的作風和霸道的言行,給他換來瞭這樣一個霸氣的外號。
當時的名臣王世貞給高拱的評價中,就精闢的道齣瞭他的“土匪”(霸道)作風:“而性急迫,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觸之立碎,每張目怒視,惡聲繼之。”
高拱也因為這樣的秉性,說話直來直去,後來被人抓住瞭把柄,被政敵、大宦官馮保栽上瞭“擅權無君”的罪名,差點被殺。
幸虧跟馮保是盟友的張居正沒想殺他,站齣來要保高拱不死,高拱這纔逃過一劫,最後是罷官瞭事。
其實,高拱跟馮保之爭,輸就輸在張居正反水,高拱反馮保前,找張居正聯手,張居正轉身就把高拱賣瞭,“拱使人報居正,居正陽諾之,而私以語保。”
五:魏傢閣老
“魏傢閣老”主要是指明熹宗(天啓皇帝)執政時期,一部分依附權宦魏忠賢的閣臣,也就是所謂的“閹黨”。
其中,能被稱呼為“魏傢閣老”的,有好幾位,分彆是顧秉謙、黃立極、施鳳來、魏廣微等。
這些人都是或被魏忠賢提拔進內閣(以此方式進內閣的,基本上都是魏忠賢的同鄉),或進入內閣後,看魏忠賢勢大,馬上就全力奉迎,看魏忠賢的眼色行事。
建議給魏忠賢在全國各地建“生祠”有他們的推波助瀾,對東林黨人展開殘酷的鬥爭也有他們的謀劃和參與。
總之,魏忠賢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完全以魏忠賢馬首是瞻,因此,纔被稱為“魏傢閣老”。
當然,當魏忠賢垮台時,他們也就罷官的罷官,治罪的治罪,成也魏忠賢,敗也魏忠賢。
六:清客閣老
“清客閣老”是指明熹宗到明思宗(崇禎皇帝)執政時期的閣臣來宗道。
他其實也被視為“閹黨”,在《明史》中被寫進瞭閹黨傳。
原因也就一條,他拍過魏忠賢麾下頭號乾將、閹黨五虎之首的崔呈秀父親的馬屁,“宗道官禮部時,為崔呈秀父請恤典,中有“在天之靈”語。”
魏忠賢倒台時,他沒有被追責,因為他參與瞭擁立明思宗的行動,為明思宗上位立過功,所以逃過瞭清算,還成為明思宗朝的首輔。
但來宗道知道自己的曆史有問題,隨時可能被人彈劾下台,做的事越多,可能錯的越多,所以在首輔的位置上乾脆不管事,隻知道整日喝茶混日子。
因此,他被稱呼為“清客宰相”,《明史・來宗道傳》(附於閹黨傳)中記載:
編修倪元璐屢疏爭時事,宗道笑曰:“渠何事多言,詞林故事,止香茗耳。”時謂宗道清客宰相雲。
名聲雖然不好聽,卻讓來宗道順利躲過瞭朝廷的黨爭,得以安然退休養老,這也是一種極高明的政治智慧。
七:結束語
關於明朝的一些奇葩閣老的介紹到此為止。
明朝曆經二百餘年,如果算上南明的話,有三百年傳承,其中還有不少的故事等待發掘。
如果我介紹的奇葩閣老的故事有所遺漏,歡迎知道的讀者在評論區留言補充和探討。
參考文獻:《明史》《萬曆野獲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