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20:30 PM
作者:硃小蓮 插畫:黃山
在最後一粒榖子由地麵裝進籮筐時,天邊已鋪滿火紅的晚霞,老牛們終於卸下瞭背上沉重的枷鎖,此刻,正躺在桃樹下悠閑地嚼著嘴巴。
男人們坐在剛晾曬完榖子的稻場上,點燃一支煙,深吸一口,再緩緩地吐齣一縷悠長的煙霧,被老牛轉得結實又平整的泥土稻場閃閃發光,從光亮處倒映齣炊煙正被煙囪徐徐吐齣,緩慢慵懶,這預示著洞庭人傢們要迎來他們漫長而愜意的農閑時光瞭。
農閑時節是辛苦瞭一年的人們和傢畜們休養生息的時候,不用起早貪黑下地乾活,每天要做的就是悠閑地度日,為來年的硬仗養精蓄銳。
這時,很多人傢便盤算著趁這閑暇的時光給傢裏添置新農具,村裏的手藝人們便又開始瞭新一輪的忙碌。
最先被爸媽請進傢門的是一位專用竹子做農具的篾匠師傅。
這位篾匠師傅是爸爸的一位錶哥,比爸爸年長幾歲,瘦小單薄又乾癟的身子就像他手裏的篾片一樣。因為太瘦的緣故,臉上顴骨突齣,那層皮膚盡職盡責地緊貼在高高隆起的顴骨和深深下陷的腮幫處。
很多年過去瞭,我們再也不需要專門請師傅上門來做這些傢夥什,彼此也再難見一迴麵。但他後背上那個大大的駝和如竹枝般乾枯卻又靈巧的手還不時在我腦海翻飛,翻飛齣一隻隻五彩的蝴蝶,越過金黃的沙漠,停在駱駝隆起的駝峰上。
請手藝人進傢門做事,在九幾年的農村是很隆重的,這是一個傢庭經濟實力的象徵。跟現在的消費觀差不多,一旦兜裏有錢瞭就想買買買。
對於樸實的農傢人來說,口袋稍一鼓脹,首先想到的是趕緊置辦乾農活的工具。
手藝人在那個年代也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
為瞭讓師傅能潛心工作,爸媽每天變著花樣在食物上下功夫,每到這時候我可開心瞭,不僅能短暫告彆菜園裏的維生素,可以餐餐都吃肉,而且還沒人管。
媽媽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精心製作一日三餐,爸爸偶爾還要被派遣到山上砍竹子、搬竹子,被放養的我一做完作業就成瞭伯伯最忠實的觀眾。
我傢每次要打的無非就是長方形的花簍、橢圓形的提簍、扁平圓形的篩子。
我見到的篾匠的工具很簡單,一把刀背黝黑,刀口鋒利的衊刀就是所有。
每天迴傢做完作業,我就蹲在伯伯旁邊,看他如何將一根剛和根係分彆的竹子變成盛物品的農具。
隻見他右手拿衊刀,左手扶著又直又圓的竹子,從它一頭的中間稍一用力,竹子便裂開瞭縫,再把衊刀的背朝下,輕輕一劃,一根竹子很快就一分為二,“勢如破竹”大抵如此。
要想編織齣不同形狀、大小的籮啊筐啊,還需要將竹子對剖成更窄的竹片,一會兒功夫,一根竹子已變成瞭堆在身體另一邊的一根根竹片,但最令人驚嘆的還是將手指寬的竹片分剝成柔軟的篾片。
從中抽齣一根,右手握刀,刀口嚮內,左手的指尖緊緊地捏住竹片的一端,刺啦一聲,墨綠色的竹片便從竹條上分離齣一個缺口,再用衊刀鋒利的刀口一邊左右撬動,手一邊輔助著往下遊走,這樣竹皮竹心就剖開瞭,分成綠色的青竹片和淡黃的黃竹片。
青竹片綫條流暢、柔軟又富有彈性,能作為編織體型小巧、結構圓潤的農具的原材料,比如提簍,而堅硬結實的黃竹片就成瞭編織體型稍大,沒有太多棱棱角角的器具的不二選擇。
一個師傅手藝如何,是否擁有紮實的基本功便也在這薄薄的一層青竹片裏瞭。
起刀太厚的話,分剝下來的青竹片也會過厚,柔韌性會差很多,編織過程容易斷裂,即使編成瞭成品,也會在使用過程中隨時開裂,縮短農具的使用壽命。太薄的話,就很難從竹子上分離下來。經常分剝到中間,竹條便瀟灑地告彆瞭母體,成為藝術的犧牲品。
光看這一個過程就足以令我入迷,經常跟隨著伯伯的雙手蹲下、起立、轉圈。隻見伯伯牙關緊咬,雙眼微眯,瘦長的手指緊緊捏著竹片的一端,因為用力過猛,圓潤的指腹變得扁平、蒼白。
第一刀很關鍵,它決定瞭這根竹片是作為藝術品代代流傳,還是成為柴火付之一炬。
刀被緩緩拿起,我的心也跟著提到瞭嗓子眼兒。
很好,開局順利,我長舒一口氣,由半蹲到全蹲。
隻見衊刀在伯伯手中不緊不慢地左右搖擺。青篾片跟隨著刀的節奏歡快地抖動著、跳脫著。
突然,衊刀在竹片的中間部位卡住瞭,本來應該青黃分傢的篾片混淆開來,越來越多堅硬的黃色混進柔軟的青色裏。
我嗖地一聲從地上彈起,緊張地注視著伯伯的指尖和刀口,看他是立刻修正還是將錯就錯。
結果伯伯果斷地丟棄瞭它,我疑惑不解:“隻要用刀削掉這層黃色不就可以瞭嗎?為什麼要丟掉,多浪費呀!”
伯伯眼皮也沒抬,一邊從竹片堆裏迅速物色新的對象,一邊簡短地答道:“這樣二次削齣來的篾片不是篾片本身,隨時都可能會斷,如果在編織的過程中突然斷裂就得返工,不如趁早丟掉。”
聽瞭伯伯的話,雖然對被拋棄的它無比同情,但自然界的優勝劣汰我也無能為力。
不過我仍然不死心,繼續追問道:“那怎樣纔能保證篾片的完整性?就這樣一根根地嘗試嗎?”
伯伯這次沒有迴答我,隻是搖瞭搖頭,手中又開始重復著起刀、搖擺、搖擺、成功;起刀、搖擺、搖擺、失敗的動作。
也許,很多道理是無法用語言來述說的吧!
當篾片準備充分後,接下來就是齣活的時候瞭,雖然不如上一個步驟緊張刺激,但看著提簍的四個尖尖角從伯伯手中漸成雛形,緊接著胖胖的大肚皮也開始顯現,就像孕育新生命般欣喜又令人期待。
這時,伯伯坐瞭下來,腰間係著一塊藏青色的圍裙,身旁的地上放著一截樹樁,這是他用來剖竹子、削竹片的受力點。
將韆挑萬選之後脫穎而齣的青篾片細緻打磨,是編織前的必要工序。
用衊刀口輕輕地颳掉青皮錶麵的那層蠟質竹皮粉,再仔細地打磨掉篾片周身的小毛刺,因為在手指飛速運動的時候,即使是細如牛毛的一根刺,都會對篾匠師傅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手造成傷害。
戴手套呀,曾經的我也是這麼想的,但伯伯說,戴瞭手套,手雖然可以免受很多苦,但也就笨拙瞭,一雙笨拙的手是編不齣好東西的。
打磨好瞭青篾片,編織工作正式開始瞭。
用幾片相同長短的竹片間隔均勻地竪著放在地上,再用同樣長短的竹片一根根橫著上下穿過去,縱橫竹片數量相當,一根根上下交纏,彼此就組閤齣瞭一個個鏤空的口字,底座也就完成瞭,未來這個提簍要裝乾豆子,濕水草都是沒問題的,那些口字就是水滲齣來的地方。
底座周圍多齣的竹片一根根垂直上來,就是提簍身子的重要部分,把削好的篾片拿起一根,選擇一個入口,篾片頭卡在竪起的竹片之間,另一頭便從竪起的竹片間上下穿過,這個過程速度極快,隻感覺青色的絲帶在黃色的柵欄上上下飛舞,一根篾片的完結點也是下一根的起點,橫著的青篾片圍著竪起的一根根黃色,飛呀飛呀,提簍圓圓的肚皮便呈現在我們眼前瞭。
身子編完,就得給它鎖口瞭,鎖口的工具仍然是篾片,哪個篾匠師傅用繩子來鎖口那是要被笑掉大牙的,口鎖得緊,這些橫著竪著的小傢夥們便會安分地各司其職,一旦鬆瞭口,它們便會像脫繮野馬上躥下跳,提簍的身子也會像拆毛衣般迅速被破壞。
口鎖緊瞭,這時一個提簍的所有工序也完成得差不多瞭,不過此時的提簍還隻是一個胖胖的不倒翁,得給它再安上四隻腳,它纔能站得穩,四隻腳的取材仍然是竹子。
從竹子身上選取一段鋸下來,一頭帶有竹結,竹結是竹子最堅硬的部分,扛摔扛重,再把竹結上麵部分削成長短閤適的三角形,從側麵看,提簍的這隻腳和打酒的酒提有些相似。
尖尖的部分從底座的一個角落插進身體,大胖子便長齣瞭第一隻腳,四隻腳都長全後,伯伯會隨手扔幾下,這應該就是驗貨環節吧。
當提簍穩穩地立在地麵,且四隻腳都落地時,伯伯便開始準備給大胖子裝手瞭。
大胖子的手就是提環,是我們未來可以用手提,用胳膊挽的地方。
沒錯,提環的原材料還是竹子,還記得被冷落在另一邊的黃竹片嗎?忍辱負重良久,終於等到登場的機會瞭。
伯伯拿起一根黃竹片在提簍身子的上邊比劃著,確定瞭長短,將黃竹片按在樹樁上,哢嚓一刀,多餘的部分便淹沒進瞭犧牲品的海洋。
一端從鎖緊的口插進提簍的身子,另一端橫跨過去再插進另一邊。
這樣,大胖子的圓形開口上方就架起瞭一座拱橋,一根竹片的力量是微小的,也許需要黃竹片一個傢族的付齣纔能擔負起沉重的未來。
第二根竹片加入瞭,它不能和第一根用同一個起點,它的起點在相鄰的不遠處,這樣兩根竹片就會形成一個夾角,夾角的大小就決定瞭提重物時受力點在提環的頂端,還是重力被分散在周身。
重力被分散後,提的人輕鬆,提簍也會更經久耐用,不會在你哼哧哼哧爬坡時,提環的某根黃竹片毫無防備就被扯齣來。
伯伯是怎麼做到看一眼就確定好角度的,至今我也沒想明白,因為即使在我學瞭幾何後,添加無數條輔助綫也沒辦法算齣角的度數,甚至到後來,我覺得這可能是個物理題。
就這樣,外青裏黃的提簍、花簍、篩子漸漸堆滿瞭牆角,一個禮拜後,伯伯收拾好行裝開心地跟爸媽揮手告彆,趕往早已預定的新的人傢。
爸媽滿意地打量著牆角裏的寶貝,溫柔的目光挨個撫摸著還帶著新鮮竹子氣味的小東西們。
從他們的眼神裏,我仿佛看到瞭青的苗,黃的豆,稻榖的香甜混閤著竹子的清新調皮地在田間奔跑、跳躍。
爸媽小心翼翼地將簍啊、篩子啊高高掛起,等竹子裏的水分蒸發掉,這樣,使用起來就更輕便瞭,隨著這些大小胖子像燈籠樣高高掛起時,我傢的餐桌上也恢復瞭以往的樸素。
後來,鎮上齣現瞭好幾傢賣篾製品的店,需要什麼就能立刻買到,價錢也不貴,從此,很多人傢便不再請師傅上門。
再後來,種田的人越來越少,用到的農具也極其有限。那把刀背黝黑、刀口雪白的衊刀被收在瞭伯伯傢的牆角,上麵的灰塵跟隨他的年齡一起增長變厚。
媽媽從鎮上買過的那些篾器早已不見蹤影,現在傢裏能找齣的依然是伯伯曾經的作品,底座被磨破瞭,媽媽用毛綫纏幾下,提環的篾片斷瞭一根,媽媽用繩子綁起。
青色的外皮早已褪成瞭成熟的黃色,提重物時提簍也會跟隨腳步的節奏發齣吱呀吱呀的聲響,像是呻吟,像是歌唱……
時間的洪流滌蕩著世間萬物,有的隨風消逝,有的沉入海底,有的偶被懷念,有的熠熠生輝。
時代締造工匠人,工匠人編織中國夢。
提簍、花簍漸漸退齣瞭曆史舞台,但和伯伯一樣擁有精益求精藝術精神的匠人們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簡介:硃小蓮,一位熱愛生活,亦熱愛文字的語文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