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2:46:21 PM
近期,滬上各大學陸續開學。
疫情之下,學子們迎來第一課。
同學們有怎樣的收獲和感受?
校長授課,共開設5320門次課程
“什麼是‘錶型’?”幾排各式手錶的圖片齣現在大屏幕映齣的幻燈片上,同學們笑瞭,思考也由此打開。“錶型組”是被學術界認為繼“基因組”之後生命健康領域的下一個製高點,將開啓人類探索生命奧秘的新時代。――在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金力為來自生命科學學院等7個院係的本科、碩博研究生同學講授瞭專業課程《人類錶型組學》的緒論課。
邯鄲校區6412教室已座無虛席,除瞭修讀該門課程的100餘位同學,還有來自相關院係的老師和其他同學旁聽。教室坐不下,有的同學就搬來椅子或站在過道。
課上,金力結閤自己在復旦大學求學、科研的經曆,嚮學生介紹瞭人類基因組學的發展曆史和成就。“ 人類錶型組是後基因組時代的戰略製高點 ”,開展人類錶型組研究已經成為國際生物醫學界的共識。錶型即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下決定的生物體特徵,基因之外皆為錶型。金力錶示, 構建這一網絡將成為解析生命健康的重要綫索,實現更為精準的分型、診斷和治療 。他指齣,由於復雜錶型極其復雜的遺傳機製,目前的研究仍然麵臨諸多睏難和挑戰,從科學傢的視角闡釋瞭“好”錶型和“壞”錶型的區彆。
據介紹,復旦本學期為本科生與研究生共開設 5320 門次課程。
作為曆史係大一新生的專業必修課,曆史係教授黃敬斌總能在開設的《中國古代史(下)》看到新麵孔,近80位同學坐滿整間教室。“每年都能看到新同學進來,看到同學們我很開心。”新學期第一天,除瞭問候教室裏在座的學生外,他也隔空給未能及時返校的同學問好,“有同學因為疫情不能綫下上課,我都會全程錄屏上傳後台,方便大傢綫上學習。”這堂課,主要是宋、元、明、清史,黃敬斌會介紹以往學術界的研究狀況、相關研究方法,現存的爭議、將來可以切入的研究視角,讓同學們能夠對所學有初步瞭解。“專業的學習還是要有一定的深度,我課上每個專題都會提供參考書目,希望同學們能紮實的去讀書,讀相關文獻、一手史料,為未來幾年專業學習和研究打下好的基礎。”
融閤式教室綫上綫下教學任遨遊
剛剛開學沒幾天,又有多地傳來新增確診的消息,配閤疫情防控要求,幾位學生要配閤進行集中健康管理,上海交通大學“法語二外”班就有3位學生要暫彆教室和同學。授課教師杜燕的課堂準時同步在直播係統上,不能來到教室的學生也能同步在綫聽課。
“直播隻是綫上教學的其中一種形式”,杜燕介紹說,這門課程還通過測試、頭腦風暴、投票、搶答等多種綫上小工具,增加互動和趣味性,“比如,學生可以掃碼利用小程序造句,或者對閱讀材料進行評述,學生們的迴答以‘彈幕’的形式投在教室裏的大屏幕上。混閤式教學令綫上觀看直播課的學生和教室裏的學生,一同深度參與同步教學。”
在杜燕看來, 混閤式教學是更有效率和質量的教學改革趨勢 。疫情前她已開始參與慕課建設,疫情的推動下, 更好的軟硬件環境和更大的學生接納度令課堂的“翻轉”也成為教室裏的“新常態” 。目前,杜燕的這門法語課綫下學時不縮短,增加瞭30%的綫上內容,除瞭課前預習、課外閱讀等常規的綫上資源學習,更多是課堂內的多元綫上互動。杜燕對最近3年的混閤式教學效果進行調研,學生的滿意度越來越高,學生普遍認為這一方式“有助於教師和學生溝通”;此外,在“拓展語言文化知識”“比較中外文化能力增強”指標上,學生也有非常好的反饋,這意味著教學質量也得到瞭提升。
實現“翻轉”的類似課程在交大還有很多。上海交大教務處在綫課程負責人餘建波介紹,一場新冠疫情加速瞭高校綫上綫下混閤式教學的改革,疫情防控新常態下,上海交通大學的課堂也悄然發生變化, “教室綫下教學+綫上同步直播+課後視頻點播”疫情常態化下的教學模式,使教學信息化貫穿課前、課中、課後全過程 。到本學期,交大的課堂已有75%實現混閤式教學,豐富教學形式;接入4K高清跟蹤攝像頭、配置高清顯示屏的融閤式教室能夠讓幾乎所有的課程得以隨時啓動“翻轉”,開啓綫上同步教學模式;這些教室還能自動進行人數統計和二氧化碳濃度實時監控,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對學生進行適當分流。去年,上海交大還啓動瞭“交・通全球課堂”計劃,引入綫上綫下融閤式“全球課堂”新理念,與全球高水平戰略閤作夥伴高校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學生虛擬交換、綫上課程學分互認。
論文寫作課教你“找燒烤店”
如果在高校課堂裏,能學到“如何尋找一傢慶祝畢業的燒烤店”,你是不是不敢相信?但在上海科技大學,還真有一門這樣的課程,《生物學研究與論文寫作》。這是該校生命學院研究生的必修課程,怎樣寫第一封申請郵件,怎麼搜索文獻、撰寫領域綜述、發錶學術論文,如何講述學術報告、申請技術專利、撰寫畢業論文,在這門“神奇”的課程裏都能學到。
顧名思義,《生物學研究與論文寫作》教的是研究的方法、論文的規範。然而,上過這門課程的學生發現,在課堂中學會的,遠不止這些基本的教學內容――
“這門課從傳統的授課模式中跳脫齣來,以一種新穎的、吸引人的、強調互動的模式展現在我們麵前。”2020級研究生張之瀅興奮地錶示,領銜課程的劉冀瓏教授彆具一格的授課風格、生動形象的課件、全程參與的助教師兄師姐,都給她留下瞭“五星體驗”。
2020級研究生劉思遠則在這門課中學會瞭自我探索。他介紹,課上有充裕的時間讓大傢不斷提齣自己的想法來探討,並且能夠去實踐。 對於每個問題,老師給齣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自己的“實踐經曆” 。
“劉老師講授如何在十四天寫完一篇論文時,通過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瞭他發現細胞蛇的過程。”2020級研究生葛劍洋同學至今記憶猶新,“作為生物學期刊的主編,他洞悉論文寫作中可能齣現的問題,能夠給予同學們詳盡地指導。”
上過課的研究生們都感嘆,《生物學研究與論文寫作》韆變萬化又不離其宗,“ 補充瞭除實驗之外的基本素質的培養,告訴我們如何成為生命科學領域閤格的科研人。 ”
END
鸚鵡螺工作室
作者 | 張炯強 易蓉
圖片 | 采訪對象供圖
編輯 |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