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7/2022, 12:07:24 AM
抽空整理瞭一點點形意拳前輩的拳法經驗,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多看看前輩的經驗之談是有益處的。其中'編者注’的部分,是本人一點粗淺的理解,因時間及篇幅的關係,未能多寫,隻為與愛好者交流,不妥之處,還望指正。
宋世榮訓囑:形意拳之道,是先將拳術已成之著法, 玩而求之 ,而有得之心焉。或吾胸中有韆萬法可也,或吾胸中渾渾沌沌,無一著法亦可也,無一著法者,是一氣開閤也,以至於應用之時,當剛則剛,當柔則柔,起落進退變化,皆可因敵而用之也。比如韆萬法者,是一形一招法也,一著法中,亦皆能生生不已也……內中之道裏,物之伸者,是吾拳之長勁也;物之麯者,是吾拳之短勁也;亦吾拳之劃勁也;物之麯麯彎彎者,是吾拳之柔勁也;物之前往直去猛快者,是吾之剛勁也。雖然一物之性能,能麯能直,縱橫變化,靈活巧妙,人有所不及也。
(編者注:送給初習形意者兩個字: 無求。此無求二字,指心態。 求氣必被氣所睏、求勁必被勁所擾。拳勢短中見長,長中有短,拳法萬韆,非朝夕可至。因此,初習者勿貪求多與快,基礎打好瞭,其他的也就不遠瞭。)
宋虎臣訓囑:吾 形意拳屬於短拳之類,然練時必須打齣長勁 (並非長拳之功),而是 在沉肩、墜肘、鬆肩、活腰、蹬足之規格下,全身閤一,發齣之勁,使兩臂自然長齣數寸。
(編者注:說好說,練難練,莫著急,多體會。發勁之時,兩臂自然長齣,此法並非謬傳,隻要身體各部位及拳勢閤乎要求,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自會達到。)
宋氏形意拳的內功發勁方法,即 “內外相閤,上下互撐,左右爭衡,前後互為作用,全身整體配閤,先鬆後緊,緊而速鬆,隨鬆隨緊的六和渾圓整勁”。 這是宋氏形意拳獨特的發勁特色。
神率氣,氣率形,形神統一,內外一體,一枝動,百枝隨。在全部動作中,強調做到六閤,即心與意閤、意與氣閤、氣與力閤,此為內三閤;手與足閤、肘與膝閤、肩與跨閤,此為外三閤。隻有做好六閤,纔能發齣各種不同的整勁。
(編者注:多練習,多體會)
宋鐵麟訓囑:“ 崩拳的步法,全在一��一蹬 ,前腳進時,似鐵牛耕地。不偏不倚,要中直,搶占對方中門;後腳蹬時,要快迅、猛烈,如箭齣弦;意一動,身一抖,便進身,不能有絲毫遲疑之感。”正如拳經所說的“寜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寜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後”和“崩拳如射箭,打倒還嫌慢”。重在一個“狠”字。
手法
崩拳所走的路綫,許多人認為是一條直綫,是一個直拳動作,其實這種看法是帶有片麵性。從崩拳的技術動作來分析,它並非走直綫,而是在它的運動過程中,包含著一定的弧綫。當順步崩拳轉變為拗步崩拳,或拗步崩拳轉變為順步崩拳時,後拳沿著前手小臂,嚮前打齣,裏麵暗含著嚮下壓的勁,拳麵又有前頂之勁,在發勁的一刹間,小臂又有嚮前裹鑽、嚮上猛挑的勁力,而要發揮這些勁力,並不是一條直綫所能夠做到的。
再說在它的運動過程中,已含有一定的弧綫動作。崩拳所走的路綫,從許多形意拳名傢高手的實戰中可以領悟。單憑一個直力是無法將人打得升高,而隻能將人打齣。因為每個人在遭到外界打擊時,都會作齣防禦性的反應。當用崩拳打擊對方時,對方必然會産主一個嚮上的抗勁,而崩拳者可藉其抗勁,再往前上裹鑽、猛挑,藉力用勁,使對方失去重心,拔根而起,緊接著催發勁力,對方必然會被打至升高,而後跌齣。
崩拳動作在實戰中,是講究打破 ,而不是破打。它是利用齣拳的前臂挫壓對方而進擊,是打中帶破,並不是破瞭對方的防綫之後,再打對方。所以,對崩拳所走的路綫,我們從鍛煉和實戰中總結齣有二種。一種是對方一接觸我拳就倒下去,是走直綫;另一種是對方接觸我拳之後,再倒下的,是走弧綫。
角度
任何拳術能不能把應有的勁力發揮齣來,而發揮齣來的勁力是否能使對方受到傷害,正確的運用角度是其關鍵。崩拳在角度上的要求有二:一是身法。崩拳的身法,謂陰陽身,即通常所說的“半側身”,它要求身體之正麵與前進方嚮的直綫成45度角,目不斜視。其特點是轉換自如,在實戰中減少受力麵積。
在打崩拳時,無論是順步崩拳或拗步崩拳,其心胸部位必須隨拳的齣入而轉換成45度角,使手、足、鼻三尖相照,隻有符閤瞭這個規矩,全身的力量纔能內外閤一,通過前腳的淌、後腳的蹬迅速而充分地發揮齣來。(編者注:另外就是崩拳的握法及角度,曾是本門不外傳的,以後單獨介紹)
勁力
崩拳的勁力在身體內部是陰陽一氣循環往來之運動,它除崩勁之外,還要壓勁、裹勁、撲勁、抖勁、踏勁等,常要求一勁之中又須含有頂、擰、磨、翻、蹬、猛、順、透八種混閤勁,而這些混閤勁須一種種、一層層單獨練起來,有些勁力則非經名傢高手的口授身教而不能得,故形意拳前輩常有“練拳容易,找勁難”之說。崩拳的勁力,最大的特點,就是崩勁。它是采用先蓄而後發,先鬆而後緊,當接近對方寸餘距離時,猝然發齣的一種最猛、最凶、最狠的勁力。
劈拳:劈齣剛挑的推力
崩拳:貫齣通透的穿力
鑽拳:突齣前湧的掀力
炮拳:爆齣剛強的猛力
橫拳:格齣圓抖的彈力擰腰要活,齣拳要有橫格之力。
形意拳術,有道藝和武藝之分 ,有三體式、單重、雙重之彆。練武藝者,是雙重之姿式,重心在兩腿之間,全身用力,清濁不分,先後天不辨,用後天之意,引呼吸之氣,積蓄於丹田之內,其堅如鐵石,周身沉重,站立如泰山一般,若與他人相較,不怕腳踢手擊。 練道藝者,是三體式、單重之姿式,前虛後實,重心在後足,前足亦可虛,亦可實,心中不用力,先要虛其心,意與丹道相閤。
(編者注:對於三體式單重、雙重之分、重心之彆,很多人隻是停留在錶麵理解,沒有領會細節之處,所以站法多有片麵,還需細心領會。)
形意拳術,明勁是小學功夫,進退起落,左右鏇轉,形勢有間斷,故謂之小學。
形意拳術,暗勁是大學之道,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循環無端,形式無由間斷,故謂之大學。
(編者注:學習拳術,切勿貪多貪大,小學功夫是基礎,須苦練纔能成就大學之道。)
形意拳術之道,體用莫分。自己練者為體,行之於彼者為用。自己練時,眼不可散亂,或視一極點處,或看自己之手,將神氣定住,內外閤一,不可移動。要用之於彼,或看彼上支兩眼,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下之兩足。不要站定成式,不可專用成法,或掌或拳,望著就使,起落進退,變化不窮,是用智而取勝於敵也。若用成法,即能勝於人,亦是一時之僥幸耳。所應曉者,須顧住自己的神氣,不可散亂,此謂無敵於天下也。
(編者注:練習拳術,無論練的如何,精氣神為第一位,眼神靈活但不散亂,氣定神住,形神閤一,發力循循。)
學拳須知
學拳,不可不敬。 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斂束,如何能學藝。
學拳,不可狂。 狂則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外麵形跡必帶儒雅風氣,不然狂於外,必失於中。
學拳,不可滿。 滿則招損。俗語雲:天外還有天。能謙,則虛心受教人,誰不樂告之以善哉?積眾善以為善,善斯大矣。
學拳,著著當細心揣摩。 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緻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起下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動。一著自為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於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學拳,先學讀書。 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
學拳,學陰陽開閤而已。 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陰陽開閤非教者所能增損也。復其本,然教者即止。(教者教以規矩,即大中至正之理)
練習拳術,必須心靜,心靜則意專,意專則動作無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尤須知拳術姿勢,變換進退,內外一氣,含蓄在胸。兩肩鬆開,氣自下沉。力起於腳跟,主宰在腰腹,而運用則在兩肩,往來伸縮如前麵有物阻擋,前進後退有不丟不頂之意。初練時務要認定一種,勿貪多,勿嫌少。
須知拳雖一派而式不同,法齣一源而用殊異。故學一式須時加練習,勿專求重,重則滯;勿專求輕,輕則浮。尤不可專求一部之氣,一部之力,務求全身平均發展。蓋拳術順者自然有力;內外和者自然氣聚神凝;得其中者,身體自然沉重;神意靜逸者,身體自然輕靈。故不可專求一事。久之,身體自然健康,自然可以怯病延年矣。今請與初學者循序漸進,雖不能成為名傢,但也可免誤入歧途矣!
(編者注:學拳先學靜心,再學會觀察和動作的模仿,要求做到動作符閤要求,自然閤順,切勿努氣憋氣,動作不可僵硬,隻有動作順瞭、閤瞭,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內裏的東西自然會有流露。)
學練形意拳要經遇的三道坎:睏倦坎、酸疼坎、浮躁坎。
初學形意拳,不可貪多求快,急於求成。一招一勢,一起一落,一開一閤,一轉一換,都必須循規蹈矩,順乎自然。不可自以為是,不聽師訓。
若一味地單求其力,必然會造成僵滯不活;若專求其重,則必形成沉而不靈;若是專求其輕浮,又必神意渙散,積成象牆頭的蘆葦一頭重足輕根底淺,似萍草無根之弊。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就是說不可專求其一,一定要有剛有柔,有陰有陽;有內有外,有開有閤。
因此,在練習形意拳時,必須首先求得張而不疏、放而不肆;其次求得斂而不拘、約而不迫;最後求得含而不露、含而不僵,身靈而不偏於飄浮,沉靜而不偏於遲鈍,方纔符閤形意內傢拳的要求。因此,學者必須持之以恒勤練習,細心體會悟其奧,久而之方能達到內外相閤、陰陽相配、動靜相依、虛實兼備、起落自如、剛柔相濟之目的,纔能由嚴守循規一相閤於規,自然閤規,最後進入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藏真意的高級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