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0:10:50 AM
從公天下到傢天下,從大禹到夏啓,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建立。
硬核狠人夏啓究竟是自私自利,破壞禪讓的韆古民賊,還是雄纔大略、平治天下的上古聖王?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的建立者為何被儒傢刻意忽略,這位讓各朝儒宗自相矛盾的男人究竟做瞭什麼?
穿越曆史迷霧,讓我們一起看看,為何傢天下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而夏啓又是如何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歡迎走進今天的路上讀書係列連載節目 《曆史人物的B麵・夏啓》 。
*本文摘選自路上讀書App 曆史 節目《曆史人物的B麵》,內容有刪減和調整,完整觀點和講述請移步至相關節目收聽。
特約撰稿人:陳良超,華南師範大學曆史學係
主播:良辰周
音頻編輯:乎止
01.
天生政治傢,與伯益的政治鬥爭
按照《淮南子》的說法,夏啓是從石頭裏蹦齣來的,父親是負責治水的大禹,母親為塗山氏。
所以,夏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官二代。
再來看看他的政治對手伯益。
伯益也是名門望族齣身,相傳是黃帝的第四代子孫,而且政績非常輝煌,他跟隨大禹一起完成瞭治水的偉業,發明瞭鑿井技術,還和大禹的女兒結瞭婚。
伯益的血統、政績、人脈,全方位無死角,基本就預訂瞭下一任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瞭。
大禹治水
那麼,麵對這樣強勁的對手,夏啓是怎麼成功逆襲上位的呢?
他和父親大禹一起唱瞭一齣雙簧。
明麵上,大禹依照禪讓製度,把伯益提名為繼承人,但是在那些掌握實權的職能部門裏,大禹安排兒子啓和啓的親信上任,悄悄地架空瞭伯益的權力;
夏啓又長袖善舞,暗地裏籠絡各個部族的領袖,取得各路諸侯的支持。一波悶聲發大財,政治勢力越來越大。
《戰國策》裏善於搞陰謀的說客們看透瞭這父子倆的套路,說“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啓自取之”。
這裏的水太深瞭,伯益終究是把握不住。大禹死後,夏啓和伯益就圍繞著王位,鬥得是昏天地暗、血雨腥風。
02.
平息輿論:塗山之兆和鈞台之享
雖說夏啓一頓操作猛如虎,成功登上王位,但他並不能高枕無憂。為什麼呢?因為他繼承瞭大禹的王位,意味著打破瞭禪讓製度。
曆史是具有慣性的,部落聯盟多年來已經習慣瞭君王退位讓賢,各部落輪流坐莊。你們夏後氏這下說要把王位獨吞,自傢一代代傳下去,這還得瞭?
孟子的學生都說:“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
可見一韆七百年後,還有人認為,世襲製是道德的淪喪、人性的扭麯,可想而知當夏啓剛剛變革製度的時候,反對的聲音有多凶猛。
所以,夏啓必須接受輿論的挑戰,說服天下人接受王位世襲製度。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他又勝利瞭。
夏啓是怎麼做的呢?他去瞭一趟塗山。
塗山對夏王朝來說是一塊風水寶地,這裏是夏啓的老媽塗山氏的故鄉,當年大禹也曾在這裏匯聚天下諸侯、奠定他的一把手位置。
在中國曆史上,夏代先民是非常迷信的,他們把鬼神和上天徵兆當成“不易之道”。夏啓正是利用當時人們的心理,主持瞭一場占蔔活動。
巫師們一通操作,最後宣布:上天給的預兆是“從”。根據古文獻《儀禮》,“從兆”,就是“求吉得吉、從心所欲”。錶示上天認可夏啓王位傳子,是再吉利不過瞭。
在那個迷信鬼神的時代,夏啓這一套很吃香,“塗山之兆”比十萬大軍還要有用,曾經堅持維護禪讓製的人,統統都閉上瞭嘴。不過,夏啓還有下一步計劃。
於是,夏啓召集一場諸侯大會,史稱 “鈞台大會” 。
宴會上擺滿瞭山珍海味,旁邊還有樂隊演奏“九歌”“九韶”,錶演“乾戚之舞”。在座的諸侯們都被夏王朝文化和財富的繁榮給震懾住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過這次諸侯大會也齣現一個不和諧的聲音,有扈氏部落拒絕參加鈞台大會。
夏啓聽說後,錶麵上依然笑得很慈祥,演技拉滿:“各位,說句老實話:我壓根是不想當王的呀。隻是這麼多諸侯和百姓一再懇求,纔勉為其難地當那麼一當。如今,有扈氏不滿意我,我還是迴去打獵種地吧!”一通凡爾賽演講之後,夏啓就離開座位,做齣要退位讓賢的姿態。
於是,各諸侯十分配閤地站起身,擦擦嘴角的油漬,大呼小叫:“您可彆這樣呀,這都是有扈氏那個小兔崽子一個人造次,我們可都期盼您做王呢!”
夏啓長嘆一聲:“哎,你們都這麼說,我也就再勉為其難一迴,當一當這個王吧!”於是,盛宴繼續,而對有扈氏的殺機,已經在夏啓的心頭湧起。
03.
徵戰有扈氏,平定武觀之亂
對夏啓的傢族夏後氏來說,這個有扈氏一直是個刺頭。
有扈氏是一個比較強大的部落,早在大禹王的時候,就很不安分,雙方因為王權之爭打得天昏地暗,最終大禹勉強將這個刺頭壓瞭下去。
如今,有扈氏看到夏啓剛剛登基,鬼魅的想法又浮上心頭,又開始興風作浪起來。於是大戰就開始瞭。
在這場戰爭中,夏啓又展現瞭他的戰爭纔能。
在戰爭開始之前,夏啓就在軍隊陣前發錶演講,中國曆史上最牛的戰爭動員令《甘誓》。
這篇動員令隻有短短88個字,原文有點難懂,我為大傢翻譯一下:
“有扈氏,是個跟老天作對的王八蛋。
他無視有利民生的五行說,
不鳥天子任命的公務員。
老天說要斷絕他們的氣數,
現在由我來給老天代勞。
左邊的戰士,
如果不好好用箭射殺敵人,
你們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
右邊的兵士,
如果不好好用矛刺殺敵人,
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
中間的兵士,
如果不能讓車馬進退得當,
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
服從命令的人,
將在祖先和天神麵前受到奬賞;
不服從命令的人,
將在祖先和天神麵前被懲罰。
你們會被降為奴隸,或者殺掉。”
夏啓把自己塑造成瞭幫老天爺辦事的天子,給這次齣徵賦予瞭神聖的意味;
又給員工們打瞭雞血、畫瞭大餅,一套恩威並施,讓將士個個奮勇殺敵。
這麼一來,夏啓率領大軍,像狂風掃落葉一樣,把有扈氏給打敗,取得瞭甘之戰的勝利。
勝利後,當時的效果就是“天下鹹朝”,是龍你得盤著,是虎也得趴著,再也沒有不服夏啓的刺頭敢冒齣來瞭。
不過《竹書紀年》和《逸周書》上說,夏啓晚年統治時期,雖然諸侯不再鬧事,傢裏卻雞飛狗跳。
發生瞭兒子爭奪王位的經典環節,他的兒子武觀更是直接發動叛亂,想把老爹踹下台去。
不過薑還是老的辣,夏啓任命彭伯為將領,最終平定瞭這場叛亂,可見即使是老眼昏花瞭,他對戰爭的把握依然在綫。
04.
為什麼傢天下是大勢所趨?
說到這裏,咱們對夏啓這個人也瞭解得差不多瞭。
這位大哥精通政治鬥爭,會搞輿論宣傳,打仗也是一把好手,什麼聖王後代、梟雄族長,都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確實是個硬核狠人。
但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評價這個人呢?
從曆史的角度看,夏啓不僅是個狠人,更是一個順應曆史潮流的人物,要知道,他所處的時代,正是中華文明從“公天下”嚮“傢天下”轉變的曆史關口。
在儒傢學者看來,在大禹和夏啓之前,中國是一個“公天下”的時代。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都是通過禪讓製選齣來的,大小部落的首領們,共同推選一個德智體美勞五項全能的好青年,把最高權力交給他,讓他為人民服務。
這樣的製度下,沒人有私欲,沒人搞陰謀,沒人想盜竊,造就瞭一個大同之世。
聽起來確實很美好很和諧,但是為什麼這個製度就崩壞瞭呢?
很簡單,根據唯物史觀來看,社會生産力是不斷進步的,社會財富逐漸增加,也促進瞭人民貧富的分化。以前是大傢一起過苦日子,最高領袖也窮得叮當響,這差事要帶頭辛苦,還勞心費神,讓誰當都沒意見;
現在不一樣瞭,有的人積纍瞭大量的食物、財富、私人武裝,而且他還意識到,坐在最高統治者的位置上,能帶來更多的榮華富貴。於是貪欲促使這些人用暴力奪取政權,並且把權力緊緊抱在懷裏,隻傳給自己的兒子孫子,世世代代。
總之,是社會生産力進步、貧富分化的加劇、私有製的發展,促使“公天下”嚮“傢天下”演變。而夏啓不過剛好齣現在瞭那裏,成為瞭那個風口上起飛的一隻豬。
當然,一個人的成功,時代潮流很重要,但個人努力也重要。大禹和夏啓無疑是踩在瞭曆史進程上的,更幸運的是,他們抓住瞭一個重要的機遇。
這個機遇,就是治理洪水,要知道治理洪水是個復雜而龐大的工程,需要集中權力、統一規劃。
所以,麵對洪水災難,原本權力較小的部落聯盟,迅速強化瞭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能,形成瞭早期國傢的雛形,而主持治水事業的大禹,便因此把諸多權力集中於一身。
但是,建立夏王朝的工作,在大禹手裏並沒有完成,他的聲望和權威雖然已經是無以復加瞭,但畢竟還有很多阻力在暗流湧動,他還沒來得及清除這些阻力,便離開瞭人世。
統一天下,完成建國的任務,就交到瞭兒子啓的手裏。
曆史的東風固然不可阻擋,但隻有足夠強悍的人纔能夠乘風破浪。
恰好,夏啓就是這樣一個強人,這位天降猛男成功完成瞭“公天下”嚮“傢天下”的轉軌。
中華文明的新篇章,就從此開始瞭。
*本文摘選自路上讀書App 曆史 節目《曆史人物的B麵》,內容有刪減和調整,完整觀點和講述請移步至相關節目收聽。
特約撰稿人:陳良超,華南師範大學曆史學係
主播:良辰周
音頻編輯:乎止
微信內容編輯:涼三
監製:翻牆陳
配圖:網絡
-END-
大傢好,這裏是【路上讀書】
有趣有料的音頻圖書館
讓你越讀越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