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4:03:51 PM
全國兩會期間,“建議公務員考試取消35歲限製”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
人大代錶蔣勝男是第二次提齣這一建議,同時呼籲打破企業招錄中的35歲年齡限製。
她是作傢、編劇,小說《羋月傳》是其代錶作。她與讀者交流中偶然瞭解到,疫情以來,許多企業相應裁員,不僅針對邊緣崗位,也波及核心崗位、公司中層,而卡在35歲上下的人被裁後想要再就業,舉步維艱。
一些公司的招聘公告上就有明確的35周歲限製,而這一提法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人事部《國傢公務員錄用暫行條例》中的規定,公務員招考的年齡不超過35歲。
在蔣勝男看來,“這一年齡限製會嚮全社會傳遞齣一種觀念,即35歲以上的人喪失瞭與全社會勞動力人口公平競爭的可能。”
熱議的社會話題背後,35歲的就業門檻刺痛瞭許多人。就業睏難的不再是過去下崗潮中的低學曆人群,反而是高學曆群體:如大齡讀研、讀博後準備就業的人,又如互聯網“大廠”裏“非升即走”的中年程序員等。
那麼,是誰製造、擴大瞭35歲的職業危機,危機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我們找到瞭四位在招聘鏈條中緊密排布著的人:分彆是應聘者、人力資源工作者、業務麵試官、獵頭,同時因為他們多在35歲左右,正是這場年齡危機中的人。我們或能從他們分享的求職與招錄故事中一窺究竟。
超過35歲,求職睏難
口述人1:許博文,38周歲,銀行職員
真正有年齡壓力的時候是在34周歲。
當時,我一直在找銀行的工作,但是99%的招聘公告都寫瞭35歲以內,有的甚至寫32歲。你很難找到一份招聘公告上沒有年齡限製的。
2011年碩士畢業後,我進入中部地區的一傢人民銀行工作,每天和各個銀行打交道,讓他們把數據報過來,我們進行分析,形成一個類似於意見政策的報告,再嚮上級或政府部門匯報。我挺喜歡那份工作的,每天朝九晚五,偶爾會加班,沒有難度。
剛開始參加工作,我今天學這個業務,明天學那個業務,基本上騰不齣手,一直在學習。但過瞭三年之後,我發現自己在整個工作中遊刃有餘,不管是什麼工作,我都能很快做齣來瞭。
也是這時候起,我想給自己找個事情做,開始集中精力考雅思,因為我們單位可能會有一些外派齣國的機會。考完雅思之後,我決定去在職讀博瞭,每天下班迴傢就備考,沒有周末、沒有晚上(的休息時間)。
我考博考瞭兩年,後來考上瞭當地的一所985高校,繼續讀統計學專業。那一年,我已經31歲瞭,但是對年齡一點擔憂都沒有,非常富有激情,感覺人生前途一片光明,一片大好。
考上博給瞭我很大的信心,我想著要去北京工作。其實,我一直都有北上的想法,我放眼望去,除瞭北京和上海,其他城市一模一樣。我之前也被單位外派到北京齣差過幾次,這裏讓我找到一種熟悉的感覺。可能在我工作的城市(大傢覺得)生活是最重要的,但是對於北京這邊的人來說,奮鬥是第一位的。
當時想的是,最差的情況我跳錯槽瞭,等我博士畢業以後,再找工作不就行瞭。(雖然)已經看到招聘公告上35周歲的年齡限製,但是我覺得還很遙遠。後來,找瞭現在的股份製銀行工作,麵一次試就上瞭,非常簡單。很開心就入職瞭,我想目標達到瞭,收入也翻倍瞭。
但沒想到,這個工作並不是我喜歡的工作,經常要齣差,有時候半年要齣差一兩個月,而且要經常應酬喝酒。如果想要升遷,還要去外地掛職幾年,但我沒想離開北京。
工作瞭三年,我想到瞭換工作。
可是,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基本上已經35周歲瞭。你就感覺時間過得非常快,特彆是,你看(過瞭35歲)公務員都無法報考瞭,就非常焦慮。
我一邊準備公務員考試,一邊找其他工作,一年差不多投瞭30份簡曆,麵試的機會不超過5個,每次筆試都過瞭,但是麵試沒過,不知道問題(齣)在哪裏。
那時候最大的感覺是什麼?公務員一定要考上,你考不上,下次就沒機會瞭;然後找工作,隻要不限年齡的全都投,因為你隻有這次換工作的機會瞭。相當於你的人生就隻有這麼一次(機會瞭),你想想,壓力大不大?
那段時間,我經常失眠,有時候會到淩晨三四點。每次睡前都想著,我應該跳槽到哪個單位比較閤適,纔能下半輩子......因為35歲以後再找下一份工作,基本上下輩子就隻能在那待著瞭。
我也變得不願意跟人交往,以前過節還會跟朋友一起齣去喝個酒,或者自己去看看電影,但是這幾年叫我齣去,我都不去瞭,基本就零應酬瞭。有時候,我還是會去跑跑步,但是很少再去跟彆人打羽毛球,封閉很多。
超過35歲以後,我每年投的簡曆都不會超過5份。36周歲那年,我還報考瞭公務員考試,但是報考第二天,對方就電話過來說,你不符閤資格。雖然政策上允許應屆博士生報考資格放寬到40周歲,但是我是在職讀博,仍然不符閤條件。
現在,我偶爾一兩周會去銀行官網看看,有沒有新的招聘齣來,各種招聘公眾號也經常看,但沒那麼焦慮瞭,因為感覺絕望。沒有機會,又不甘心躺平。
來北京之後,我有談過一個對象,去年分手瞭。等我再去參加相親會,發現(婚姻市場)真的變化很大,之前去還有些80後,現在去都是90後,人傢覺得你是80後都不看你一眼瞭。這兩年都不太敢齣去找瞭。
(現在)會有失意的感覺,這其實不在於對自己能力的否定,而是陷入無路可走的迷茫,就像一隻蒼蠅在一個玻璃盒子裏麵,你想飛齣去,每一個角落都撞過瞭,最後發現沒有任何齣口。
如果整個社會的招聘,沒有35歲的門檻,任何(其他)的要求我都能接受,但是年齡是拼不瞭的。
簡曆篩選環節,隱藏著年齡標準
口述人2:江瑋城,35周歲,人力資源主管
今年1月,我裸辭瞭,也有(年齡上的)危機感,現在找工作可能10個崗位裏至少有三四個直接寫瞭35歲以下,投的簡曆迴復也少。
還好,(我)沒買房,沒有房貸的壓力。但是傢裏人也在催,說你工作隨便找個就行瞭,但是我現在肯定想找稍微穩定一點的工作。要不然,年紀更大瞭,再換就更難瞭。
2012年,我從上海一所985高校法學類專業碩士畢業後,校招進瞭一傢銀行。(那份工作)跟我之前的想象差得太遠瞭,我每天做一下大堂經理,拉一下客戶,基本就是一個銷售,業績至上。
網點業績不好,我們也要主動加班。正常晚上6點下班瞭,領導加班給你培訓,搞到晚上10點,甚至更晚。
我每天加班完迴到傢,隻想躺在床上,刷一下手機,其他什麼都不想做。第二天,又像一個工具人一樣迴去上班。
工作的話,我覺得除瞭績效之外,你要感受到一些意義纔行。2016年,我就跳槽去一傢互聯網創業公司做人力資源瞭,我招到人,至少能夠解決公司的用人問題,也解決瞭一些人的就業問題。
這是一個電商公司,管理層都是90後齣來創業的,創業前在大廠工作過。員工都比較年輕,如果說銀行的主體是80後或者70後的話,那麼互聯網公司就是90後為主體,公司大概有80來人,應屆生占瞭一半。
他們(應屆生)肯定比有工作經驗的人要便宜。另外,就是相對聽話一些,領導讓他們做什麼就做什麼,加班時間長一點也還可以。
公司流動性也比較大。到瞭2017年,員工名單裏麵剩下的大概是前一年的一半。所以,每年過年後,我們會有一個招聘高峰,大概會發15到20個職位到網上。上半年,我每天可能要上網篩選五六十份簡曆。
做人力的,我們將心比心,社會招聘篩選簡曆是不會太卡年齡的,主要看學曆和工作經曆,但是部門負責人會卡。比如有一次,有一個程序員崗位的招聘,我發瞭十份簡曆給負責人,裏麵有幾個30到40歲之間的(應聘者),但是他返過來安排麵試的名單沒有這幾個人。
我就問他,這三四個人工作經驗和學曆都不錯,是哪裏不行?負責人就說,他們年齡太大瞭,不太適閤。我說,我們公司(員工)整體都比較年輕,如果招一些經驗豐富的話,也能夠比較熟練地解決問題。部門負責人用公事公辦的語氣說,算瞭,年齡擺在這裏瞭,年紀大瞭,經驗多瞭,薪酬待遇的要求也比較高。
在招聘環節中,我其實隻算一個輔助者的角色,決定是否有麵試權的是負責人。他給我這樣一個反饋之後,後來一些年紀比較大的簡曆,我也就直接不發給他瞭。我們唯一一個35歲進來的程序員,也是靠負責人內推,但是他待瞭兩年就走瞭,大概因為不滿薪資待遇。
公司發布齣來的職位信息不會寫年齡限製,也是考慮到閤規的問題,但是我們人力資源或者部門負責人在篩選(簡曆)的時候,也會注意到年齡。在簡曆篩選環節,隱藏著一個年齡標準。
團隊負責人也想學大廠搞企業文化。有一次,我在上班路上,收到瞭老闆的信息,他發瞭一篇公眾號文章,對我說,“我們員工好像比較懶散,你們人力資源要督促那些員工多加班”。我點開文章一看,是關於大廠加班的內容,圖片上的天很黑,辦公樓燈火通明,到瞭淩晨一兩點,陸陸續續有員工打車或者騎電瓶車走。
我問他,要不要轉發到公司群裏,他說,還是先算瞭。估計他自己也心虛,薪資待遇比不上大公司。
就算當上團隊主管,仍然有年齡壓力
口述人3:周浩,36周歲,金融IT項目主管
我做的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相關的工作,也就是程序員。我每次的選擇都踩在風口上,基本上外麵流行什麼,我都跟上瞭。
2011年,我本科畢業開始從事軟件行業,最初是在傳統電信行業,相當於外包,給一些國企、央企做內部係統。這些公司的技術其實是比較保守落後的,需要我們這些私企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到瞭2014年,阿裏上市,颳起瞭一陣互聯網的熱潮。當時,投資很熱,風投的錢很好拿,像我的一些同學拿一張PPT,給彆人講就可以瞭。工作也很好找,像我們一齣來可能就兩三萬一個月,薪水是很高的。
那時候,我就想去互聯網,因為它有一個比較開明的環境,而傳統軟件行業是比較沉悶壓抑的氛圍。
(我)會有危機感,因為那裏麵(傳統軟件行業)的東西你可以一眼看到頭,可能還是在用兩年前的東西,你會想如果一直這麼下去,肯定要被淘汰掉。作為年輕程序員的話,去競爭比較激烈、創新東西比較多的公司是件好事。
2014年的“雙十一”過後,我跳到瞭一傢大廠做程序設計。當時,競爭很激烈,他們麵試50個人就挑一兩個。我記得,第二輪技術麵的時候,技術官給我一塊白闆寫程序,我大概寫瞭100版。因為技術比較強,所以他們要瞭我。
(這些技術)都是我自學的,我本科也不是計算機專業,都是自己看書編程。程序員這個行業必須要有一個終身學習的態度,因為市麵上的東西更新速度太快瞭,如果你三四個月不去追的話,基本上就有百分之五六十的概率要被淘汰瞭。
大廠(的技術)比較創新,沒有很多去抄的地方,你需要根據自己的業務去想一些解決方案。到瞭那裏,我每天早上九十點上班,晚上也是同樣的時間下班。
公司還有一個值班製度。因為我們有一個軟件調度係統,需要安排在高峰期以後(調試),所以會避開白天或者晚上時間,選擇在淩晨去跑這個軟件任務。這時候,公司會安排我們每個人輪值一周,可能半夜跑係統遇到瞭問題,監控機器人就會打電話要你去排查,這種情況下,基本上整晚都不大能睡覺瞭,24小時on call(隨時響應)。
除瞭值班製度,我們還有一個“361”績效考核汰換製度,它會把小組裏麵的人分成幾等,比如說“361”就是前30%,中間60%,後麵10%。最後的10%是必須要被淘汰的。半年就要淘汰一次。
有瞭這個製度,績效的壓力這麼大,你不加班肯定就被淘汰瞭。比如說有一個人加班到11點,就有人敢加班到12點。公司裏麵也會有一些帳篷,有人加班到很晚,可能就在帳篷裏休息。
(那段時間)你就感覺自己停不下來,一天到晚被工作占據瞭,每天從工作間齣來,頭是暈的,迴到傢基本上隻想睡覺,也沒有時間去思考其他東西。
有一次我還差點猝死。2017年8月,一天早上10點,我剛到公司,坐下寫代碼,突然感覺前胸後背像刀割一樣痛,坐在我對麵的同事看到我臉色發白,立刻叫救護車把我送到醫院去瞭。醫生說,主動脈夾層瞭,內部血管已經撕裂。之後,我在ICU裏麵躺瞭三四天,再做瞭差不多8個小時的手術,身體裏裝瞭一個動脈支架,纔把命搶救迴來瞭。
在醫院躺瞭大概一個月,迴傢又休息瞭三個月,我又迴到瞭公司。這一次經曆,有給我帶來恐慌感,對社會、生活、個人價值都會有一個很深的思考。我覺得健康和人本身是最重要的,是不是發自內心地感到快樂?或者你的身體健不健康?其他的可以退而求其次。
之前可能會不顧一切往前推,但後來我沒有那麼高強度運作瞭。但我們之前也是沒辦法,畢竟想在城市立足,像互聯網是比較好的一條路瞭,薪水比較高,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很多問題。
過瞭一年,我被開除瞭,可能(公司)也知道我這個樣子不能再留瞭。
2019年,我33歲齣去麵試,感覺到年齡有些問題瞭。麵試官會問你,為什麼你這個年齡還沒有爬上去?但當時還好,我麵試瞭大概十四五個公司,最後給瞭兩個offer。我選擇去一傢金融IT的公司,強度沒那麼大,每天朝九晚五。
我們公司主要是把係統賣給證券行業和基金銀行,技術比較保守,但是在這樣的公司裏,也會對年齡有要求。
我在公司裏是一個研發經理,帶一個小團隊,剛來公司的那兩年有麵試。有時候,人力把篩選好的簡曆給我,他會把35歲以上的都篩掉。或者,我推瞭一些簡曆給人力,對方會明確迴復說,“35歲以上的不要,不管他多優秀”。
當時,我看到人力的反應,被衝擊到瞭,很有危機感。如果這樣玩的話,(我)肯定35歲之後就退休瞭,找不到工作瞭。
我記得2020年有公司直接在招聘公告上寫瞭35歲以內,結果被很多人噴瞭。但這好像是心照不宣的規定,盡管我們的招聘公告上也沒有對年齡有要求,潛規則還是存在的,這可能是公司最上麵的要求。
(為什麼IT行業不要35歲以上的人?)我覺得和它是高薪産業有關係,現在房價物價都比較高,導緻很多人都往這個行業裏捲,但其實已經人纔過剩瞭,那麼公司肯定要從更多維度篩選人纔瞭。
現在國內很多企業,不是像國外一樣,看重經驗、閱曆和創新,需要一些原創軟件。我們國內的程序員很多時候是一個搬運工,沒有那麼多原創的東西,基本就是賺快錢。
去年,我們公司有一個和我一樣職級的同事被辭退瞭,他比我大一歲。他也沒辦法說清因為什麼原因被開的,可能跟年齡有關係,因為他有傢庭,不像年輕人一樣天天泡在公司裏。因為像我們這樣的公司,技術不技術真的不重要,就看你願不願意加班。
這個行業不需要沉澱,你三十五歲可能比二十八歲沉澱更多,沒用的,更多時候看你加不加班。像我們公司,領導隻要拿個考勤錶看一下就知道瞭。從性價比角度來說,找一個應屆生隻需要一半的薪水,那我就能把他換掉瞭。
去年11月,我還嘗試過找工作,想看看自己到底值多少錢,結果麵試瞭四五傢,一個都沒過,問題都很難,(麵試官)會深挖(算法的)底層,感覺看50本書都不夠。
現在我有點迷茫,有點擔心,但每天下班迴傢,還是會抽時間學習。其實怎麼說呢,在這個行業一天的話,你就可能要學習,還是綳得很緊。
年齡和職級不匹配,大概率會被淘汰
口述人4:張洋,25周歲,獵頭
很多互聯網人是很晚下班的,我有時候淩晨兩點還在給候選人打電話。尤其是那些特彆高精尖的人纔,一天可能要接二三十個這樣的電話。
2019年,我本科畢業開始做互聯網獵頭,工作瞭兩年多,主要幫頭部大廠招人。
我們做的是一個撮閤的工作。大廠沒辦法不用獵頭,如果你排斥獵頭,那麼你們公司的很多人都會被獵頭挖到彆的公司去,而你自己招的這個團隊又沒有獵頭(招的)這麼強有力。
在獵頭行業,我們不會跟應屆畢業生打交道,因為你不可能剛畢業就到很高的一個層次。年薪最低要到50萬以上,纔能達到一個獵頭收費的標準。
我們找的人都是發展比較快的,可能隔瞭兩年,(這個人的)薪資就差很多瞭。所以,我們心裏會有一杆尺,30歲(年薪)要達到70萬以上,32歲的話(年薪)120萬以上,35歲的話基本要180、200萬以上。如果你在這個年齡沒達到對應的薪資(水平),大概率會被乾掉。
所有的公司都不會寫年齡限製,但是互聯網人都清楚,35歲是個坎。如果你35歲(年薪)沒到180萬,停留在70萬,你是要被開掉的。
35歲是各個公司(用人)的一個公約數,不是說固定的35歲,可能34歲或者36歲也是一個坎,反正大傢把它歸類到35歲,而不是說真的就卡在35歲這個點上。
為什麼會卡年齡35歲的人?(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考慮的維度會很多,傢庭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這個人能花在公司上的時間是不如30歲的人,30歲的人沒有傢庭,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35歲是不可以的。
去年12月,我有一個案子,對方是一個女性,36歲。我給她推瞭一傢企業,最後談到錄用階段瞭,公司答應給她年薪70萬。但是因為公司離她傢比較遠,她就有顧慮,說我傢裏有兩個小孩,感覺去那麼遠的話,照顧不瞭小孩,最後拒絕瞭。
還有一個是,35歲的人沒有25歲的人能熬夜。如果你一直在做互聯網,每天熬夜,坐在辦公室,缺少運動,身體的機能下滑得很快。我認識的32歲的(互聯網人)體檢就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較突齣的是脊椎問題,有些人心髒也做過小手術。他們的工作強度很大。
因為互聯網壓榨的是,你25歲到35歲之間的時間。就像運動員一樣,到瞭這個年齡,你就真的沒有辦法再突破你身體的極限。
(這樣一來)對企業來說,(聘用)35歲的人,用工風險也在增加。
我招的都是35歲以下的人,35歲以上的很少去碰,幫我節約找人的時間成本。我也遇到過35歲的人,他會跟你講自己的睏惑,“我接下來去哪比較好?”你能感受到他很焦慮,比如不停地問你,“這個流程怎麼樣瞭?”你就能明顯地感覺到他是比較被動的。
因為他知道大廠已經容不下他瞭,他們身邊的人就是案例。現在互聯網大廠平均年齡30、32歲,那35歲的人都去哪瞭?互聯網年薪百萬的人能拿幾年?大多數人拿不瞭幾年。
剛入行的時候,我也不懂,會把35歲人的簡曆給人力。但是慢慢地,你就知道給過去也沒什麼反應。老闆會跟你說,你找一點35歲以下的人,你推35歲的乾嗎?找一些年輕一點的、有潛力的、發展速度快一點的。
我們也是被社會訓練齣來的,誰訓練我的?就是麵試官,如果有麵試官願意看38歲人的簡曆,那首先要打個問號,他隻代錶他個人,不代錶整個行業。
我們獵頭行業也會有(隱性的)年齡限製。從商業角度來說,這很正常,資本就是逐利的,沒辦法。但是從人的情感角度來說,這個社會很殘酷。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除蔣勝男外,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