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8:03:05 AM
身高,是很多人心中的痛,甚至有人嘗試各種方法,希望自己再長高幾厘米。
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個子矮」其實是一種健康優勢――患上結直腸癌或結腸息肉的風險更低。
《生命時報》 (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 結閤該研究采訪專傢,告訴你身高是如何左右健康的,並教你將結直腸癌風險降到最低。
受訪專傢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結直腸腫瘤科主任 孔大陸
每高10厘米,
結直腸癌風險增14%
在這一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瞭29.6萬人的數據,其中包括47項觀察性研究中的280660例結直腸癌、14139例結直腸腺瘤,以及1459名接受門診結腸鏡檢查的成人。
在47項觀察性研究中,有33項研究報告瞭身高每增加10厘米與結直腸癌發病率之間的關係,有4項研究報告瞭身高每增加10厘米與大腸腺瘤發病率的數據,還有26項研究比較瞭最高和最低身高個體的結直腸癌發病率。
綜閤以上數據,研究人員發現――
身高最高者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比最低者高24%;
身高每增加10厘米,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14%,患腺瘤的風險增加6%。
研究人員錶示,這是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它提醒我們:在體檢或疾病篩查過程中,身高應被視為結直腸癌篩查的風險因素。
早在2020年,《英國癌癥期刊》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也給齣瞭相似結論――在成年人中,身高與幾種癌癥風險相關聯,這些關聯還與性彆有關:
男性群體中,身高與全因癌癥及肺癌、淋巴癌、血癌、非霍奇金淋巴瘤、黑色素瘤發生率存在正相關;
女性群體中,身高與乳腺癌、黑色素瘤、淋巴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全因癌癥的發生率相關;
在全因癌癥發生率方麵,女性群體身高的相關程度要高於男性群體。
身高如何左右健康?
除瞭身高與癌癥風險外,近年來個子高低對健康的影響也越來越多地被發現。
矮個有長壽優勢
美國夏威夷大學對8000多人追蹤50年發現,156厘米及以下的人最長壽。
另一項意大利研究發現,身高約162厘米的人,比個頭更高的人平均多活2年。
矮個中風風險低
挪威特羅姆瑟大學研究發現,個高女性心髒泵血距離更長,血流少,中風風險更高。
如果女性身高低於157厘米且體重正常,則患血栓的風險降低3倍。
高個子糖尿病風險低
東芬蘭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統計瞭近9000名芬蘭男子的健康數據後發現,身高與2型糖尿病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成反比:隨著身高增加,胰島素分泌和作用效率會顯著上升。
但身高和空腹血糖之間沒有明顯聯係。研究提示,矮個子可能更需要關注餐後血糖。
高個子認知能力強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測量瞭515名男性的大腦皮層灰質,並測試瞭他們的語言能力、數學能力、空間能力和推理能力。
結果顯示,身材較高的參試者取得的綜閤得分較高。研究人員錶示,個子較高的人大腦皮層錶麵積較大,認知能力受其影響增強。
預防結直腸癌,不隻看身高
綜閤來看,身高隻是影響健康的眾多因素之一,大傢可以通過其他方麵來降低患癌風險。
相較於很多癌癥的“狡猾”難防,腸癌顯得“笨拙”一些。它的發生發展大多會經曆“小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前病變―癌”這一過程,可長達10年。
若本就有腸癌傢族史,或長期多發腸息肉、患有潰瘍性腸炎,都屬於腸癌的高危人群,需要特彆注意一些發病徵兆,如 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性狀改變、經常腹痛、右中下腹發現腫塊、貧血等 。
防治結直腸癌,要從生活習慣和重視體檢入手:
45歲後推薦腸鏡篩查
建議45歲以上人群進行腸鏡檢查,如果一切正常,可3~5年後復查;若判定為高危人群,則應1~2年後再查。
避免“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
“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縴維素。
建議以魚、禽、瘦肉、低脂奶製品,代替動物油過多的紅肉;
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
增加綠葉類和根類蔬菜、水果的攝入;
注意增加縴維素的攝入,如菌類、鮮豆類、筍類;
多吃新鮮食物,少吃醃、熏食物,不吃發黴食品。
保持排便通暢
長期便秘患者腸道內存在大量乾結的糞便,可持續刺激直腸黏膜,造成慢性炎癥,久之可能引發腸息肉。
便秘患者可以通過每天定時蹲便,來培養排便習慣,久瞭會形成條件反射,到瞭時間就會産生便意,胃腸道也會齣現推進性的蠕動。
另外,上廁所最好不要帶手機,無論蹲廁、坐便,如廁時間不宜超過5分鍾,有便秘的人不宜超過10分鍾。
盡量避免久坐
多項研究發現,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減少結腸癌一半以上死亡風險,而運動是證據級彆最高的健康生活方式。
改變久坐不動的狀態,每隔40分鍾起身活動2~3分鍾。每周運動3~5次,每次至少30分鍾,慢跑、遊泳、健步走都是不錯的方式。
攝入足夠的水分
建議養成晨起喝杯溫水(300~500毫升)的習慣,成年人每天飲水不應少於1500毫升,有助促進腸道蠕動。▲
本期編輯:鄭榮華
等等,點個 在看 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