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7/2022, 3:15:53 PM
編者按
《望江南》是茅盾文學奬得主王旭烽沉潛26年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講述瞭新中國成立前後近20年間,江南茶葉世傢杭氏傢族的起落浮沉和人物命運。作傢寫茶人茶事,在翻天覆地的大時代中,寫齣瞭江南煙雨浸潤中的中國人的選擇和敞開、融入和奮進;在時代的激昂與風雷聲中,小說悠遠低迴又蕩氣迴腸,寫齣瞭茶香和茶性,寫齣瞭江南文化的詩意和力量,寫齣瞭中國的風度、情懷和品格。杭傢人的故事也是中國的故事,它融匯曆史迴憶和情感想象,既是對消逝的時間的重構,也是對文化傳統現代傳承的探索。小說為中國生活和精神的劇變與恒常提供瞭一種新的敘事,見證瞭個人史、傢族史、民族史中的百年中國。
一部值得收藏的優秀作品
文丨鬍 平
我想鄭重說,王旭烽新著《望江南》,是一部值得購買、閱讀和收藏的書。這個評價於今天相當高瞭。
王旭烽以《茶人三部麯》聞名於世,當年三部不及齣齊,前兩部《南方有嘉木》和《不夜之侯》便榮獲茅盾文學奬。王旭烽的獲奬曾被視為奔齣一匹黑馬,事隔22年,茶人小說又添新成員,《望江南》幾乎是橫空齣世便好評如潮,接續加印,獨占一時風景。在我看來,這是第五屆茅盾文學奬頒奬典禮的繼續,作者沒有辜負這個奬項。
王旭烽寫茶,寫齣瞭中國茶和中國茶藝的齣神入化,已經使讀者神往,又進一步寫齣瞭茶道和茶文化,再進一步寫齣瞭茶文化對人的熏陶,寫齣瞭茶人的民族精神,可謂寫到極緻。茶周身彌漫著平和虛靜的道氣,生於靈山,得雨露日月光華滋養,可使茶人清和之氣代代相傳,在天地間悄然塑造瞭人的氣質。《望江南》中,最得清和之氣的便是主人公杭嘉和,當然還有一代茶聖吳覺農先生等。書裏齣現瞭杭傢諸多人物。關於杭嘉和的情節,比例上並不占顯著優勢,相比起涉及杭嘉平和羅力的文字甚至還要少一些,但為何他給人印象如此之深,穩居作品中心地位呢?其一,自然由於他是傢族的主心骨,始終持守住瞭傢族産業及其社會價值的延續。此人在戰亂時期中國茶業跌入史上最低榖之際,剋服種種艱難,保護瞭可貴的産業資源,又在新中國成立後的茶業復興中作齣瞭傑齣貢獻。其二,便是此人處變不驚,若定海神針一般在社會激烈變動時期穩定住瞭杭傢的格局,守護瞭傢人。他心中自有大是大非觀念,在被日軍侵略期間,為不陪日本人下棋,絕然斬斷自己一根手指,顯示齣過人的民族氣節。同時,他也有自己的為人準則。在國民黨敗退之際,女兒杭盼愛上瞭逃往台灣的飛行員曹傢遠,她的生母方西冷得知後對杭嘉和大發雷霆,問他為何不加阻止,說國民黨敗局已定怎麼還能找這種人。他卻很淡定,說看小夥子挺好,另外一個理由,便是他從未見盼兒“那麼笑過”――這種態度裏,使人能體味齣的東西很多。新中國成立以後,他能審時度勢,在旁人看不清形勢的時候,主動將傢産捐瞭齣去,又在他的執著經營下,杭茶迎來瞭工藝上的革新,實現瞭機器製茶,走齣瞭國門。一度,楊局長和杭嘉平來動員他去國營茶廠任職,那是個一旦決定,便影響長遠的時刻。此時杭嘉和堅持認為自己做紅茶更有利於為國傢換外匯、作貢獻,不為所動。後聽杭嘉平提到誌願軍的需要,纔動搖,答應為國營茶場齣力,但不拿工資,哪邊忙顧哪邊,公私兼顧,平穩化解瞭一場茶場遇到的危機。換瞭個人,結局可能完全不同。所以,這個人物是很不一般的,而他的舉止做派,都使人不覺聯想到清茶的氣息。人生如茶,茶者,君子也。杭嘉和錶麵不動神色,內裏心如磐石,是如茶一樣在苦樂年華中翻滾沉浮過,像被沸水沏瞭一遍又一遍的釅茶,慢慢散發那種生命的脈脈清香。讀者足以由他的形象上學到人生中一些最緊要的品質。
《望江南》中涉及的年代,為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填補瞭《茶人三部麯》中空缺的曆史時期。這一曆史時期空前復雜,涉及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又涉及到社會製度和社會形態的革命性變革,帶給作品中人物生活的衝擊、轉摺和影響是重大的。讀畢全書,閉目迴想,留在我們腦子裏的許多場麵異常震撼,且不斷急遽演變,使作品在反映社會生活方麵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白鹿原》式的史詩。所謂史詩要具備寫照真實的品質,在這一點上,《望江南》做到瞭。此外,文學地呈現曆史,不是呈現曆史學的曆史,而主要是呈現人民在曆史浪潮中的不同命運之曆史。曆史敘述不是道德化的,但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卻需要經常做齣道德的評價。曆史浪潮中泥沙俱下,周邊常充滿霧靄,使人難於辨識方嚮,而個人的選擇卻可能留下終身印記。對於這一切,王旭烽都作齣瞭不加虛飾的敘述。杭傢人齣過烈士,也齣過漢奸,上過戰場,也當過俘虜,有過迷茫,也産生過民族精英,這就是小說中的傢族史。
杭嘉平與哥哥不同,他沒有繼承祖傳茶業,很早便投身革命,追隨新風之先。他很勇敢,也很精明,在陳儀的眼皮子底下進行策反工作,見機行事,屢建功績。抗戰勝利時,人在杭州,卻從不肯迴到杭傢。解放後,工作很忙,身份重要,卻由於喜歡女人,不慎被記者“布拉吉”的小報告而靠邊站。但在工商業界會議上,他拍案而起,義正言辭地錶明態度,獲得滿場掌聲。後來東山再起,又遇挫摺。杭嘉平是小說中最耐人琢磨、很有意思的人物,長處和缺點都很突齣,在傢裏與兄長杭嘉和形成某種對比。這種對比首先發生在葉子眼裏,葉子本是他的妻子,但並沒有真正愛上他,他齣走後,葉子逐漸移情杭嘉和,與之結為伉儷。但杭嘉平仍有可貴之處,生活上屢次受挫不能掩蓋他為民族做齣過的貢獻。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像人們在生活中容易遇到的一樣,無法用一兩句話定論,反而需要根據書中對他的斷續描述,慢慢體會他的獨特存在。這是一個生動的文學人物。
關於羅力的情節似乎比杭嘉平的情節還要豐富。他是黨打入國軍內部的情報人員,建樹卓著,但在入黨介紹人犧牲後,長期無法證實自己的身份。羅力黨性堅強,在不被完全信任下仍然走嚮朝鮮戰場。他為救鄒大夫被俘,迴國後被打入瞭另冊,開始陷入更艱難的處境。小說中很觸動靈魂的一幕發生在他來到杭傢,重新見到妻子杭寄草時的景況。寄草差點認不齣他,他好像矮瞭不少,像個街上商販。兩人相對而坐,已形同陌路,甚至想不起擁抱。但羅力仍然是條漢子,他堅強地按照做人的基準活下去,甚至感動瞭一起被關押的敵特吳根,吳根臨死前嚮他透露齣關鍵的綫索。羅力經曆瞭兩個截然分明的時代,但時代的交替在他那裏遲遲延期,使他成為久經考驗的革命者。在他身上,顯示齣曆史的迷霧與個人悲劇性命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在人類生活中無法完全避免,反而因此深深打動讀者,也使讀者深深服膺於作者對錯綜曆史現象的成熟觀照。讀《望江南》,我們能想起《靜靜的頓河》裏齣現的那種呼嘯,這時我們已經意識到作者的不凡之處。
當然,小說中人物間發生的情感糾葛和愛情故事也是吸引閱讀的重要內容,時時牽動著人們的欲望。在這方麵,作品仍然發散著龍井的茶香,體現齣傳統的人文價值觀。杭傢女人的最大特色是愛上一個男人便傾情相許,義無反顧,絕不受世俗觀念的乾擾,她們也同男人們一樣經曆瞭各種考驗。杭寄草以全部青春守候羅力自不待言,杭盼等待曹傢遠也幾乎注定無望。杭盼和曹傢遠隻有十幾天的相識與相戀,兩人便相隔海峽兩岸音訊斷絕。年復一年,雙方都不知對方會不會還在期待――即使有期待,也絕看不到相聚的空間。但愛情創造瞭奇跡,曹傢遠藉朝鮮戰爭中執行任務,在朝鮮上空跳傘,被關進戰俘營後,甚至不敢坦白是為一個姑娘選擇此舉。後輾轉迴到大陸,終於齣現在心上人麵前。那時,杭盼的心與他重閤在一起。這與傢長杭嘉和的態度也有關,父親曾錶示過,哪怕女兒會跟著曹傢遠去坐牢,也是無可奈何的……杭傢裏所有感人故事,都與這個傢族悠久的做人之道不可分割。
還應該談到,《望江南》的人物結構不尋常,小說裏的各類人物群像,都被作者囊括在一個大傢庭裏,並使彼此形成復雜關係,處於動態之中,令人物之間充滿張力和懸念,增加瞭每一人物刻畫的潛力,也使整部作品顯得渾然一體,這種設計是一次齣彩的實驗。能夠看齣,作者為構建這部長篇耗費的精力、忍受的周摺、麵對的難題相當可觀,而王旭烽都堅持下來瞭,為的是嚮讀者奉獻一部精品力作。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浙江文藝齣版社具有的眼光、給予的耐心、付齣的心血和錶現齣的責任意識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齣一本好書是不容易的。
近期有兩部長篇小說聲望空前,《望江南》和《人世間》都令人們振奮,而它們成功的理由也有相近之處。
春未老,且將新火試新茶
文丨潘凱雄
繼《茶人三部麯》開篇《南方有嘉木》麵世26年、收官之作《築草為城》齣版22年之後,王旭烽終於完成瞭自己第四部長篇小說《望江南》的創作。據作傢自述,這部新長篇其實在2013年便開始啓動,“但一拖再拖,寫下幾萬字,然而又推翻,甚至都十萬字瞭還推翻”。這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需要她如此長時間的準備?一部近40萬字的長篇小說竟然耗去瞭作傢長達8年的時光。
《望江南》之主體內容不僅依然沒有離開王旭烽所擅長並為之癡迷的茶和茶人,而且我還認為以《茶人三部麯》為參照,可以更好地考察這部新長篇的種種特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這既是一部與之相承續又有著諸多不同與創造的長篇小說新力作。
所謂“承續”,《望江南》依然是以杭州那個杭姓茶葉世傢幾代茶人命運的悲歡離閤為主體,呈現的仍舊是茶人精神、江南文化、傢國情懷,摺射齣的還是那個人史、傢族史和民族史中百年中國的一段曆史進程。
所謂“諸多不同與創造”,不僅是說《望江南》在內容上填補瞭《茶人三部麯》中所缺失的從抗戰勝利後到“文革”十年浩劫前的那段曆史,而在這段近20年的時光中,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然發生瞭諸多天翻地覆的大事,諸如國民黨政權潰敗龜縮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製度的確立及實施、戶籍製度改革、抗美援朝等等,更是指王旭烽在這部新作的創作時所錶現齣的那種更自如、更自覺的一種創作狀態。這種狀態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更自信,這至少錶現在三個方麵。
首先,作為一部以虛構為最重要文體標識的長篇小說,王旭烽竟然在其中自如地嵌入瞭若乾真實曆史。說實話,將虛構與非虛構閤體這樣的行為是需要膽識與能力的。盡管現在對什麼是非虛構以及在所謂虛構文體中如何嵌入若乾非虛構成分這些燒腦的理論之爭和創作實踐都已不鮮見,但這樣的行為在創作上的確又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失真”“失和”這樣的陷阱。我相信有著豐富創作經驗的王旭烽不會不明白這種風險之所在,但她卻依然自如執著地在自己的這次創作中逆風而行。作品開篇便是吳覺農這個非虛構的中國“茶聖”與湯恩伯這個真實的抗戰勝利後上海地區受降主官之間的一小段交集;接下來就是作品主角兒杭嘉和這個虛構的人物與真實的有蔣某人“文膽”之稱的陳布雷之間在西湖邊忘憂茶樓中的一段虛實對話,以及杭嘉和半夜起床獨自趕赴五雲山最後送彆陳布雷的那一幕;再往後還有國民黨元老級人物、時任浙江省主席的陳儀在1949年初與湯恩伯之間的交集以及1957年周恩來總理陪同時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參觀杭州茶鄉梅傢塢等曆史上的真實事件都一一齣現在《望江南》中。我承認在上述這些對真實曆史人物與事件的書寫時,也偶有極少數欠講究、還可以敘述得更自如之處,但總體上十分自然順暢,而且每次將這些真實的曆史人物或事件嵌入,也的確都是齣於作品自身的需要,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在為體現作傢的某種意圖而“賦能”,這就是王旭烽的第一重自信。
其次,作為一部茶人茶事占據故事主體的長篇小說,對茶文化、茶知識的描寫與介紹自是難免。當然這種介紹通常又都是要通過作品中的人物或故事情節的推進,以對話或描寫等手段來錶現或傳遞的。然而,王旭烽卻似乎全然不受這些陳規的羈絆,在《望江南》中,竟也會齣現大段大段的遊離於故事情節之外的介紹性文字。比如,關於中國的茶事,她從神農以降說起,整整用瞭7個頁碼的篇幅專事介紹;關於中國茶傳入俄羅斯的曆史,她從公元前6世紀講起,一直說到劉峻周1893年赴俄,整整3個頁碼的篇幅同樣完全可以獨立成篇。奇特的是,如此“犯忌”的寫作到瞭《望江南》中閱讀起來竟不覺得遊離與突兀,無“違和”之感。細想其緣由,大約也是因為王旭烽在整部作品中對茶人茶事齣神入化的錶現與描寫已然為這種“遊離”開好瞭道、做足瞭鋪墊之緣故吧,這又是她的第二重自信。
最後,由於《望江南》故事的發生背景主要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十幾年,這當然是一個辭舊迎新、新舊交替的大變革時代,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大鳴大放、大躍進這些重大的曆史事件也都發生在這個時期。今天迴過頭來審視這些,當然會發現其中的一些不閤理、不如意的片段,比如對在隱秘戰綫工作的乾部如何甄彆?“鳴放”中的擴大化、大躍進時的泡沫等等。而立足於當時特定的曆史階段與時代背景,這些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又的確自有其自身的閤理邏輯與曆史必然。麵對這種種明顯的“悖論”,如何處置恰是考驗一個作傢對曆史、對發展等如何領悟的一種測試。我們看到王旭烽的處理是不迴避、不繞彎,而是形象而理性地麵對,處理得當又得體,既承認某種曆史特定時期存在的閤理性,又不迴避問題與矛盾,平和而冷靜地總結其曆史教訓。這種以史為鑒、麵嚮未來的態度何嘗不是她創作自信的第三重錶現?
在《望江南》的“後記”中,王旭烽坦言:“無論曆史如何前進,文化如何演變,人世如何變遷,天地如何摺裂,人的心靈和命運都是在連貫中進行的,中華民族一直在艱難麯摺中前行。寫這樣的長篇必須浸透到曆史長河中去。隻有這樣,我們纔不會把一次次的衝擊簡單割裂成運動,它們是相互影響的文化單元。我相信,永遠有著嚮光明進發的人們,而中華民族的曆史不管怎樣地迂迴麯摺,都不曾失去茶人的優雅和穩健風範。”我想,這樣的認識與胸襟或許也正是王旭烽的創作走嚮自信的一種強大的內在支撐吧。
關乎國運和國興的茶精神
文丨賀紹俊
《望江南》是王旭烽的新作,這部新作和她20多年前的《茶人三部麯》一脈相承。作為新作,單獨欣賞已是韻味綿綿;如將它與《茶人三部麯》閤在一起來讀,你就會發現王旭烽的“茶人世界”更加完整瞭,其思想和藝術的境界更為完美。
這是一部深刻闡釋“茶精神”的小說,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國現代茶葉發展史。這些都是非常宏大的內容。宏大性,是王旭烽的《望江南》以及《茶人三部麯》的最突齣的特點。
茶,本來是最日常的。以茶為題材,最適宜錶現日常生活和日常形態,寫人生和人性。但王旭烽寫茶,不在日常性上立意,而是追尋宏大的主題。
茶的本性是平和的,酒的本性是激烈的。茶與酒也許構成瞭一種互補的關係。王旭烽是將平和作為茶的基本精神特質來寫的,小說中的兩兄弟哥哥叫嘉和,弟弟叫嘉平。小說中還有這樣的話:“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嚮來是把人與世界的理想境界稱為‘和’。和為貴,而茶作為‘和’的象徵恰是最閤適不過瞭。”這些都展現瞭王旭烽對茶的注解。
小說最終還是寫人的,在王旭烽看來,茶的本性就代錶瞭中國人的典型性格,茶精神也就體現瞭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小說中一再論證瞭中國是茶的故鄉,還說外國人叫中國是“CHINA”,這個CHINA不見得是指瓷,而是指茶。茶是CHINA,瓷也是CHINA,這真的很有深意。不妨將其理解為茶是中國人的裏子,瓷是中國人的麵子。裏子加上麵子,纔是完整的CHINA。所以我很欣賞這部小說中的細節。小說中還有一處細節也佐證瞭這點。杭傢在“祭竈”那一夜相聚時,杭嘉和提議大傢“正經喝一次茶”。怎麼纔是正經喝茶呢?就是要選用閤適的杯子。他為新來的曹傢遠和杭盼挑選瞭一套宣窯青花茶碗。這套茶碗的瓷胎潔白細膩,用南洋輸入的“蘇泥勃青”青料施於釉裏,燒成後色料深入釉內,清晰明麗,上麵還有張岱的銘文。張岱不是王旭烽隨意拿一個古代文人來充數的,張岱也是一位精於品茶的文人,他喝茶時就非常講究茶具。
為瞭充分闡釋茶的“和”精神,王旭烽在不同人物身上塑造齣不同的性格。中國人的“和”精神並非拒絕浪漫和熱烈,隻不過這種浪漫和熱烈會以另一種方式錶現齣來。中國人對茶的處理方式以及中國人身上體現齣的茶精神,決定瞭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日常審美情趣。“和”成為“杭嘉和們”為人處世的方式,也是他們內心深處的精神追求。這在小說中得到瞭充分展現。這是一個方麵。但這還不是小說的重點,其重點是與宏大有關。
“宏大性”是這部小說的突齣亮點。中國人是怎麼以茶精神去處理宏大事件的,尤其是那些關乎國事民事以及大是大非和大義之事。這時候,“和”轉化為一種韌勁、一種堅毅、一種沉穩、一種堅守。不同人物身上體現的“麵”不一樣,但他們匯閤起來就共同構成瞭一個“和”字,這就是茶精神。這是王旭烽這四部小說的最大貢獻,即寫齣瞭茶的宏大性。
《望江南》為瞭充實宏大性的內涵,便采取瞭將虛構與曆史真實銜接起來的方式。小說直接寫到瞭大量的曆史真實人物,如蔣介石、周恩來等,這些人物還隻是以插麯式的方式側寫瞭他們的零星片斷。還有一些人物是貫穿在情節發展之中的,如吳覺農、陳儀、竺可楨、陳布雷等。我發現這也是當代小說敘述的一種趨勢,即在虛構故事中引入非虛構的內容,讓真實的曆史場景與虛構的空間相重疊,讓真實的人物與虛構的人物一起來還原曆史。這當然體現齣一種新的小說觀,它去除瞭虛構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隔閡,讓讀者在似真似幻的境界裏去體會小說所講述的故事。
最近艾偉與金仁順的一篇對談中也談到這個問題,金仁順新寫的一批小說也有這種傾嚮,艾偉認為金仁順這樣寫是想“創造一種不是虛構之虛構的效果”。但王旭烽似乎並不是要追趕時尚而在小說中引入真實人物的,因為她在小說觀上仍然遵循著《茶人三部麯》中純正的現實主義。她采取將虛構與曆史真實銜接起來的方式完全是為瞭更好地錶達主題內涵。小說寫的是茶,是一部關於茶文化的小說,但王旭烽不是為文化而寫文化,她是要通過茶文化去寫中國近百年來的偉大的曆史變遷。
小說的一個基本主題是“茶運連國運,茶業助國興”。而《望江南》所涉時間段約為1945至1965年,這正是中國社會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曆史時段。國傢命運的走嚮往往會集中體現在重要曆史人物的行動上,因此王旭烽要反映茶人和茶業是如何與國運和國興聯係上的時候,就感到直接讓曆史人物加入進來將更有助於這一主題的錶達。
當然,這也就帶來一個在敘述上如何讓虛構與非虛構銜接得自然、完美的問題。在如何處理這一問題上明顯區分齣嚴肅文學與網絡文學的不同態度。網絡文學用穿越、架空等網絡規則輕鬆地消解瞭這一問題,但嚴肅文學則是將此視為一種“戴著鐐銬跳舞”的藝術挑戰。看得齣來,王旭烽在這方麵還是費瞭一番心機的。比如小說中寫到周恩來1957年陪蘇聯的伏羅希洛夫參觀杭州茶鄉。王旭烽詳細寫瞭這段曆史真實的事件,同時巧妙地將杭嘉和的行動嵌入這一事件之中。但同時,她並不會以虛構去改變曆史的真實度,並不會寫杭嘉和與周恩來有直接的來往,而是寫杭嘉和因要給蓋叫天傢送茶,蓋叫天一嚮是喝杭傢的龍井的,沒想到他去送茶時,正好是周恩來一行去蓋叫天傢。這讓杭府一傢人圍繞周恩來熱烈議論瞭起來。
還有吳覺農這一真實人物形象的處理也非常好,王旭烽大膽地讓吳覺農加入到杭嘉和等虛構人物的故事裏,既通過虛構人物烘托齣吳覺農的光彩,也通過吳覺農的真實曆史更加夯實瞭小說的主題。吳覺農被譽為“當代茶聖”,他大概是第一個寫文章論證瞭中國是茶的故鄉。還有寫陳布雷為自己在杭州找一處葬身之地的軼事,這本來是當年陳布雷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時,與夫人一起在虎跑寺喝茶,看到周圍的景色而心生感慨,希望死後能埋在這裏,他的夫人後來真的就在附近買瞭六畝地。王旭烽則將這段軼事安置在杭嘉和身上,不僅很自然,而且故事也非常精彩,對於塑造杭嘉和這個人物很給力。當然,如何使虛構與非虛構相銜接的敘述更加圓熟,王旭烽還可以再細加打磨一番。
作為文化小說的《望江南》
文丨楊慶祥
王旭烽的最新長篇小說《望江南》的所敘時間大概是1945至1965年左右,這樣一個所敘時間實際上處於早期《茶人三部麯》的《不夜之侯》和《築草為城》之間,時間上雖然稍微有一些疊加,但在整體上這部作品其實和《茶人三部麯》互為呼應,形成瞭一個非常完整統一的曆史敘事。這一“整體性”不僅僅是所敘時間、故事背景的前後延續,更多的還是主題的內在一緻,這個一緻的主題就是以“茶人”的曆史來寫時代的曆史、民族的曆史和傢國的曆史。《望江南》的完成既是對此前《茶人三部麯》的延續,同時也是一種深化。如此一來,《茶人三部麯》演變成為瞭“茶人四部麯”,但如果換一個視角,也可以說是“時代四部麯”――茶人史即時代史。在中國現代轉型的大曆史中,茶人隻是其中一個擁有獨特職業或者産業的群體,但這一群體的命運卻不可避免地被編織進這一大曆史的進程中,個人與時代、個體與傢國就這樣通過“茶”這一高度象徵性的事物有機地聯係在瞭一起。
小說不是曆史,曆史記載發生過的事情,但小說卻要塑造人物,將發生過的事情重新召喚到舞台中央。長篇小說尤其要塑造係列人物,人物塑造的成功與否決定瞭長篇小說的藝術水平。《望江南》這部長篇裏麵有兩組人物序列,一組是非虛構的,比如說周恩來、蔣介石、陳布雷、陳儀等,另外一組是虛構人物,包括杭傢兄弟、葉子等等。從小說寫作的技術層麵看,虛構人物比非虛構人物好寫。尤其是《望江南》中的“非虛構”人物涉及重要曆史人物,裏麵有非常復雜的曆史因素,對這些人物的處理非常能看齣一個作傢的功底和水平。王旭烽的筆法老辣,她沒有去預設這些人物的形象,而是讓人物自己去“行動”,通過具體的細節來展開他們的性格麵貌。比如說陳布雷在茶樓喝茶的細節,就把一個又新又舊的幕僚文人刻畫得很生動。如果藉用繪畫的說法,實際上是用瞭淡墨輕點的方式,而不是濃墨重繪的方式。這淡墨實際上和江南風景之間形成瞭對位,輕輕一點就把人物點齣來瞭,避免瞭對“非虛構曆史人物”刻畫的用力過猛。《望江南》掌握瞭很好的平衡,這些人物也顯得生動鮮活。
無論是《茶人三部麯》還是《望江南》,“茶”與“人”的關係是小說的核心密鑰之一,這當然沒有問題。《望江南》是一部關於茶、茶人、茶的發展史的一部重要作品。但是我覺得它的意義或者價值還不能僅僅局限在這一點上,《望江南》也更是一個關於江南文化的小說。文化小說曾經在當代文學中興盛過,比如汪曾祺和阿城,但後來漸漸少見瞭,因為它對作者綜閤文化素養要求非常高。《望江南》通過江南文化傳統和文化積澱(主要象徵之物是“茶”)的塑形,以文化的“恒定性”消解瞭曆史“劇變性”。世事長變,人事凋零,這是曆史的規律;“我有一壺茶,可以慰人心”,這是文化的滋養。中國的古典文學中一直有江南,主要是愛江南、憶江南,但是沒有“望江南”,王旭烽老師的《望江南》實際上豐富瞭江南書寫的傳統,豐富瞭我們想象江南文化的地理地圖,讓我們對江南文化的譜係和脈絡有瞭一個更多維的認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