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聲燭影)
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入夜。
開封城寒風呼嘯,大雪紛飛。
有銀裝素裹之景,更有天地肅殺之氣象。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身體每況愈下,已經到瞭痛苦難當,夜不能寐的地步。
這一夜,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的趙匡胤突然感覺到一陣氣血上湧,嗓子一甜,居然嘔齣一口血來。
但趙匡胤不驚不忙,隻是拾起身邊的手帕拭乾血跡,然後重重地嘆瞭一口氣。
山河尚未一統,但自己卻已經是英雄遲暮。
他或許迷戀生命的美好,或許不捨帝王的權力,但他現在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確立新的帝國繼承人。
於是他叫來值夜的小太監,叫小太監去傳召一個人。
曆史在這裏齣現瞭一個分歧。
一部分史書的記述錶明,趙匡胤傳召的人是自己的兒子趙德芳。
這個記述很閤理,皇帝感覺自己要掛瞭,所以要傳召自己的兒子,一來叮囑後事,二來傳承皇位。
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
但另外一部分的史書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記載,那就是趙匡胤在當晚並沒有傳召自己的兒子,而是找來瞭自己的弟弟,趙光義。
當然,雖然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但結果卻是一樣的。
那就是頂著風雪前來的人,是趙光義,而不是趙德芳。
也許是趙光義截獲瞭皇帝病危的消息,搶先一步麵見瞭趙匡胤,也許是原本傳召的人就是他。
這件事成瞭一樁韆古謎案。
但這都不重要瞭。
重要的是那一夜的風雪中,值夜的小太監透過微弱的燭火,看見趙氏兄弟的影子映在窗欞之上。
趙匡胤時不時起身講話,又頹然地坐下。
相對而坐的趙光義身形躲閃,似有畏懼之意。
不多時,小太監又聽見斧鉞戳擊地麵,發齣“哐哐”的聲音,最後又聽見趙匡胤語重心長地反復說著一句話:
“好自為之”。
第二日天光大亮,人們發現趙匡胤已經死在寢殿之中。
史書對趙匡胤的死隻有短短幾句話的記載:
“癸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這短短幾句話,並未透露齣太多的關鍵信息。
人們隻知道趙匡胤死於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
而他究竟是怎麼死的,又或者是被誰害死的,一無所知。
趙匡胤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離開瞭人世。
帶著他的未竟之業,撒手人寰。
皇帝駕崩瞭,身為皇後的宋氏馬上意識到瞭自己必須搶占先機,於是派太監王繼恩傳喚趙德芳到皇帝的靈前即位。
但王繼恩帶來的人卻是趙光義。
(趙光義 畫像)
皇後看到趙光義,大吃一驚,但心裏已經知道恐怕此時的開封皇宮已經被趙光義盡數掌握,自己終究是晚瞭一步,於是對趙光義說瞭這麼一句話:
“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傢。”
我們母子二人的生命安危,全部托付給官傢瞭。
“官傢”是對帝王的稱呼,也就是說,皇後已經接受瞭趙光義要繼承帝位的事實。
而趙光義當然也拍胸脯保證,以後肯定能保證她們的榮華富貴,讓他們不要擔心。
唯一的政治對手趙德芳已經不是威脅瞭,所以趙光義順理成章地繼承瞭皇位,成為瞭北宋帝國的的第二任主人。(即宋太宗)
當瞭皇帝的趙光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年號改為“太平興國”,這件事對他來說很重要,因為這不僅是在告訴天下世人,王朝更換瞭新的主人,更是他對北宋帝國美好的期盼。
很快,這個美好期盼就要實現瞭。
礙於北宋的勢力越來越大, 割據福建的陳洪進政權和割據江南的吳越政權老老實實地選擇瞭投降。
我們要為這兩個捨小我,成就大我的政權點贊。
也許在某些人看來,“寜可戰死失社稷,絕不拱手讓江山”纔是帝王最美好的結局。
但他們並沒想過,在負隅頑抗、拼死力戰、明知不可為卻偏要為的戰爭之下,有多少黎民百姓會在權力的爭奪中妻離子散,傢破人亡?
口口聲聲是為瞭王朝,為瞭帝國,為瞭國祚,但實際上,不過是一介匹夫,想要守護住自己的權力罷瞭。
盤踞在太原的北漢政權,正是這樣一群匹夫。
北漢不僅沒有投誠的意思,反而摩拳擦掌,打算和北宋碰一碰。
之所以北漢這麼有底氣,不外乎它其實是一個“傀儡政權”,而作為傀儡政權,背後必然有人給他撐腰。
給北漢撐腰的人,就是北宋最大的對手,遼朝。
也許北漢政權認為有瞭遼朝老大哥的幫助,對付北宋政權問題不大,
一個悍勇的少數民族難道還對付不瞭一嚮文弱的北宋嗎?
事實證明,還真對付不瞭。
北宋本著“來一個打一個,來兩個打一雙”的軍事方針,把北漢和遼朝雙雙按在地上一頓錘。
不久,北漢滅亡,遼朝也被打得抱頭鼠竄。
(契丹人建立的遼王朝)
勢如破竹的勝利,讓趙光義覺得在大臣們嘴裏不可一世的遼朝也不過如此。
他有點飄瞭。
趁著攻滅北漢的勁頭兒,高歌猛進,想要一鼓作氣拿下遼朝,於是宋遼軍隊在北京城郊外的高粱河畔展開瞭激烈的戰鬥。
旌旗飄飄,刀光劍影,喊殺聲震天而起,鮮血染紅江河水。
趙光義親自帶兵上陣,沒想到被遼軍軍營中一支暗箭射中瞭肩膀。
皇帝慌瞭。
他以為對付遼朝就像菜刀切西瓜那樣簡單,卻沒想到契丹人著實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此時自己身中一箭,恐有性命之虞,所以在慌亂中,趙光義架著一輛驢車,匆匆逃離瞭戰場。
身後的北宋將士還在拼死力戰,皇帝卻已經率先開溜瞭。
“高粱河車神”的名頭不脛而走。
迴到開封的趙光義驚魂未定,精神狀態一直不是很好。
吃飯不香,睡覺不踏實,夢裏總是夢到遼軍士兵嚮他放箭。
所以趙光義打算培養一個愛好來緩解自己的精神焦慮,這個愛好就是讀書。
也許趙光義想在知識的海洋裏忘記那段不堪迴首的記憶。
但皇帝就是皇帝。
普通人讀書不過是拿當世或纍世現有的書來讀,趙光義卻覺得不太過癮,於是安排人編瞭一套文學大百科。
這套文學大百科的名字叫做《太平總類》。
這是本奇書,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古往今來的文學巨著,都囊括其中,全書共計一韆捲,而趙光義規定自己每天必須看一捲。
白天處理朝政,晚上挑燈夜讀,大臣們擔心皇帝的身體受不瞭,於是規勸皇帝,書那玩意兒可看可不看,但覺是一定要睡的。
趙光義錶示,讀書可以明理,還能漲知識,對我的心靈修復也有幫助,況且我也不纍啊。
所以他不顧大臣勸阻,仍然手不釋捲,並且時常對臣下念叨一個詞:開捲有益。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趙光義還是個成語發明傢。
一日,趙光義在殿上端坐讀書,忽然天降大雪。
侍從們一看下雪,都進賀皇帝天降瑞雪,國泰民安,但趙光義卻另有一番想法。
開封處在黃河之南,可到瞭鼕季,也像北方一樣,時常落雪,而且雪勢極猛,極大。
白雪皚皚,覆蓋住瞭開封城。
自己在富麗堂皇的宮殿中養尊處優,可開封城又有多少孤寡,無田無地沒有房屋,在這漫天大雪中挨餓受凍呢?
想到這裏,宋太宗覺得自己應該乾點什麼來錶示一下,於是他發起瞭一場“送溫暖進萬傢”的公益活動。
(雪中送炭)
給開封城的孤寡老人送油、送米、送麵,各種接濟,各種送溫暖。
身為北宋的最高統治者,時刻記掛天下蒼生,於是,“雪中送炭”的典故傳播開來。
當然,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鍵盤俠。
一部分人認為,趙光義“雪中送炭”的舉動看似良善,其實隻是為瞭樹立和彰顯自己的仁君形象,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作秀。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個做好人好事的皇帝,一個無償贈送給窮人數以韆計的米麵糧油的良善之輩,居然能被鍵盤俠們噴成一個作秀的虛僞主義者。
可悲、可氣,可嘆。
當然,趙光義並不會知道後人會這樣評價他。
因為他做這些事情的目的,全都是發自本心的。
他在宋朝曆史乃至中國曆史的皇帝序列裏,也許並不齣色,因為他實在沒有建立過什麼舉世的功勛。
(北宋皇宮)
當然,沒能建立功績,這和趙光義也沒什麼太大關係,因為畢竟北宋以及後來的南宋在中國朝代裏混得就不太行。
但趙光義仍然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帝王。
一個優秀帝王應該具有的品質有很多。
勤勉、節約、聰慧、賢明。
能為瞭帝國開疆拓土,能在外敵入侵時保傢衛國。
能將王朝發展的蒸蒸日上,能讓四海太平,寰宇廓清。
但皇帝也是人,我們不能因為他是皇帝就對他另眼相看,他也必須擁有普通人應該有的最基本的品質。
這個品質的名字叫做: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是天地,人若不仁枉為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