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4:56:52 PM
俗話說得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而紀曉嵐是理想,和�|纔是現實!
年少不經事,初識和大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小時候我們看《鐵齒銅牙紀曉嵐》,大都喜歡紀曉嵐,討厭和�|,每每看到和�|在紀曉嵐麵前吃癟,便心情大好。因為我們知道,紀曉嵐是清官,是正麵人物。而和�|是貪官,是反派。
自古以來,我們的道德認知都是邪不勝正,清官是好人,貪官是壞蛋。而在小孩子的世界裏麵,非黑即白,好人就該被喜歡,而壞蛋就該被討厭。
所以,紀曉嵐與和�|的形象會不可避免地被固化,大傢喜紀昀,而不喜和�|。
年輕意氣多,再看和大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長大後我們看《鐵齒銅牙紀曉嵐》,許多人開始喜歡和�|,不喜歡甚至是討厭紀曉嵐。因為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有瞭更多閱曆和見識,逐漸明白,小孩子的世界纔有對錯,成人的世界考慮是利弊。
紀曉嵐是個清官這沒有錯,但他同樣也是一個庸官。雲州貪腐案中,各級官員上下勾結,侵吞賑災糧款、中飽私囊,置百姓生死而不顧。他們偷梁換柱,把朝廷用來賑災的糧食換成瞭牲口吃的麩糠和草料。然後糧食被高價賣齣,他們從中獲利。而災民們隻能如牲口一般,吃著廉價的麩糠,這是不把老百姓當人看啊!麵對如此行徑,紀曉嵐義無反顧,挺身而齣,誓要嚴懲貪官,賑濟災民。
然而,說和做,是兩碼事兒。彆看紀曉嵐嘴上大道理一大堆,講起來頭頭是道,正義凜然,但如果真的讓他去做,估計就是手忙腳亂,無從下手。
因為紀曉嵐站的位置太高瞭,根本不瞭解底層百姓的實際情況,更不清楚這件事會麵臨的阻力。
比如他要去賑災,但是糧食從哪裏來?他紀曉嵐隻知道,找朝廷要更多的錢賑災,但卻不知道國庫早就空瞭。他隻知道災民不能吃麩糠,因為這是牲口吃的。卻不知道,在當時那種環境下,麩糠也能救命!
總而言之,我們沒看到紀曉嵐解決問題,他隻有滿口大道理,說彆人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樣的紀曉嵐,多像一個指點江山的鍵盤俠。而鍵盤俠,從來都是過街老鼠!
相比之下,和�|就要現實許多。事實上,他和�|早就知道,燕城的官員偷梁換柱,把人吃的糧食換成瞭牲口吃的麩糠。但他並沒有阻止,甚至還倍覺欣慰。
因為一斤口糧可以換三斤麩糠,這意味著,原本隻夠一個人吃的糧食,現在卻能夠三個人吃。
和�|去災區實地考察過,他很清楚,當下朝廷的這點救濟糧,根本養活不瞭這些災民。更為重要的是,和�|作為乾隆的錢袋子,他知道朝廷已經拿不齣更多的糧食賑災瞭。十全老人好大喜功,這些年打仗沒少花錢,國庫早就空瞭。
所以,如果他和�|不設法變通,隻會有更多的人餓死。而糧食換麩糠,正好可解當前的燃眉之急。即便麩糠是給牲口吃的,但卻能救更多災民的性命,那也是極好的。想想吃麩糠,總比吃草根,樹皮,觀音土要好吧?
另外,和�|也清楚,燕城的官員中飽私囊,侵吞錢糧。但他依舊沒有阻止,而是默許。因為在和�|的理論中,救民需先救官。
古代一場大災,奪走的不僅是碗裏的食物,更能瓦解掉一個地區的社會秩序。而秩序一旦瓦解,朝廷的統治便會遭到動搖,甚至於不復存在。屆時百姓揭竿而起,星火燎原,天災演變成人禍。古往今來,大多數王朝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倒在瞭這上麵。
所以,在這種時候,維持當地秩序,防止災民生變,乃是朝廷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對於朝廷而言,維持秩序能靠誰?不就是靠當地的這些官員嗎?
你得知道,賑災是個技術活,不是跑街上支口鍋煮粥就完事兒。其涉及到災民的安置,糧食的分配,以及各種物資人力的調動,非常的復雜。這時候,朝廷就需要各級官吏的協同配閤,如果他們不齣力,這災是賑不瞭的。
就拿糧食分配來說,在總量不夠的情況下,閤理的分配就顯得十分關鍵。如果分配不均,就會齣現災民少部分吃飽,大規模餓死的情況。但是各級官員們,往往就會在這一點上齣問題。
即便他們自己不貪,也需要資源維持自己的地位權勢。和�|縱橫官場多年,知道這裏麵的水有多深,所以他說救民先救官。隻有搞定瞭他們,朝廷賑災這件事兒纔能更好地進行下去。
很明顯,相比於紀曉嵐的高風亮節,大義凜然,和�|的手段確實不怎麼高尚,甚至可以說是下作。但有一點你不能否認,那就是和大人的做法可以解決問題。在成本有限的前提下,這樣做既可以救活更多的災民,也維護瞭朝廷的統治。無論是對上,還是對下,那都說得過去。
對於和�|這樣的人,我們往往會稱其為實乾傢。想想一個鍵盤俠,一個實乾傢,誰會更受歡迎?
年長自省身,三看和大人,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
相信有不少人,都如年輕時的我一樣,沉陷在鍵盤俠和實乾傢的認知裏,一口一個和中堂不容易。但事實上,這種認知是錯誤的,而且錯得很離譜。
大傢要搞清楚一點,貪官不是懶官,更不是庸官。相反,貪官還得比清官更勤快,更努力纔能貪得更多,活得更久。換句話說,你又懶又笨,你有什麼本事去乾壞事還能不被抓現行呢?
所以,和�|他是個貪官,即便他再有能力,再有作為,他也是個貪官。貪官是什麼?貪官是國傢蛀蟲,是害群之馬。他們貪的是民脂民膏,害的是黎民百姓。這樣的人,能好到哪裏去?
雲州賑災案中,口糧換麩糠,一命抵三命,確實是個不錯的辦法,能救更多的災民。但是你得知道,賑災糧並沒有全部拿來換麩糠,其中的大部分,都進瞭貪官們的腰包。這就好比是朝廷原本發瞭100噸糧食,結果貪官們吞瞭70噸,剩下的30噸不夠賑災,這纔換瞭90噸麩糠。很明顯,90噸麩糠自然不會比100噸糧食救的人多。
所以,和大人是在避重就輕。他隻說口糧換麩糠的好處,至於為什麼這樣做,他卻閉口不提。
另外,和大人救民先救官的理論,那完全是在偷換概念。在其位,謀其事。當官的拿著朝廷發下來的俸祿,吃著百姓上交的錢糧,自當為朝廷辦事,為百姓解憂。尤其是在這種大災之年,更要挺身而齣。
所以,官員們賑災本就是分內之事,憑什麼還要你和大人來額外給好處?這個邏輯本身就不對。就算是要嘉奬鼓勵,那也應該是朝廷齣錢,而不是拿災民們的救命糧。
好一個救民先救官,若是人人都像你和大人如此以腐行政,以賄養廉,大清遲早要完。
迴頭再看看紀曉嵐,他又有什麼錯?他隻是想懲治貪官,救災民於水火而已。他原本可以不管的,即便你災民們白米變麩糠,過得連牲口都不如,他紀大人依然可以小酒配烤肉,過得舒舒服服。但是他不忍心,他要為你們鳴不平,要讓你們麩糠變白米,做堂堂正正的人。
為此他不惜得罪權貴,身陷牢獄。但到頭來呢,你們卻說他是書呆子,鍵盤俠,百無一用是書生。反之,對於那個讓你們白米變麩糠的那位和大人,你們卻是感恩戴德,視為救命恩人。
這是在是滑稽,滑天下之大稽!
紀曉嵐之所以眼高手低,不切實際,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行,而是環境不允許。
紀曉嵐搞不到糧食,是因為朝廷年年徵戰,導緻國庫空虛,無糧賑災;紀曉嵐辦不瞭貪官,是因為貪官勢力太大,官官相護,沆瀣一氣。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他紀曉嵐本身就是一個異類,如何能有作為,他隻能做一個理想主義者。理想自然是有些脫離現實的。但無論如何,這種理想是美好的,是人們的一種期望。
然而很可惜,這世上紀曉嵐太少,和�|卻太多。而當壞人成瞭大多數,那麼他便是好人瞭,畢竟大傢都髒,憑什麼就你不髒?
各位,聽過笑貧不笑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