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6:12:32 PM
明初第一大案鬍惟庸案牽連甚廣,但從始至終都疑點重重,稱其冤案確實不為過。
作為中國曆史上的最後一個丞相,鬍惟庸的死改變瞭政治上的格局,一直以來分散的皇權完全迴歸到瞭皇帝手中,硃元璋加給他的罪名是謀反叛變,而真正的曆史或許並非如此,在各方學者關注下,鬍惟庸一案到底是因為謀反而罪有應得,亦或是僅僅隻是硃元璋加強皇權的一個藉口,這一切,都需要仔細地梳理。
整個案件牽扯時間長至二十多年,因為一切,要從鬍惟庸投靠硃元璋時談起。
案發前的背景
鬍惟庸在硃元璋攻打和州時就已經投靠過來,是名副其實的老革命,跟隨硃元璋一路走到建立大明,在此期間,鬍惟庸憑藉自己的纔能和對上司心理的揣摩,再加上是同為開國功勛李善長的老鄉,深受硃元璋信任,因而官職也是快速晉升,從最初的太常寺卿一路突飛猛進到坐到左丞相的位置,隻用瞭短短十幾年的時間。
坐上丞相位置之前,他並不能稱之為一個惡人,或許是權力並沒有很大的緣由,他一直盡心盡力幫助硃元璋治理國傢,李善長也十分看好他,甚至還把自己的侄子介紹給瞭鬍惟庸的女兒,兩傢結為姻親。但是一路晉升的鬍惟庸並沒有再小心翼翼維持自己當年的謹慎,走上相位後,隨著掌握權力的增大,人的野心和欲望甫經點燃,就會越燃越旺。鬍惟庸也“有幸”未成為例外,他的錯誤,在當上丞相後越積越多,成為瞭以後被殺的導火索。
當上丞相的鬍惟庸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官職顯赫,又深受皇帝寵信,朝野裏所有想要晉升的官員都來靠攏他,跑官送禮者絡繹不絕於途,而他也一直很享受這個過程,麵對前來賄賂的人照單全收,《明史》有雲:
"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
同時,他也一直在剪除異己,和自己作對的人幾乎沒有好下場,人盡皆知的就是毒死劉伯溫一事,史書記載"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而他之所以可以狠下心來對一個生病的老人,而且是地位尊崇的開國功勛下此殺手,正是因為在此之前,劉伯溫曾經試圖阻止硃元璋任命他為宰相。
當初硃元璋詢問劉伯溫接替李善長的最佳人選是誰時,他評價鬍惟庸為"譬之駕,懼其僨轅也。"懷恨在心的鬍惟庸自然不會放過絕佳的報復機會。
一邊是自己手握的巨大權力,一邊是被自己哄得開心的皇帝,此時的鬍惟庸已經變得十分猖狂瞭,不僅自己無法無天,連身邊手下的人也開始目中無人,他的僕人倚仗著主人的勢力,居然闖邊關,還齣手毆打守邊關的將士,事情傳到瞭硃元璋耳朵裏,其實此時的硃元璋已經隱約感受到瞭這位丞相的威脅,於是下令處死瞭這個惡僕。
而鬍惟庸卻被權力衝昏瞭頭腦,絲毫沒有發覺自己已經引起瞭皇上的注意,仍然我行我素,大將軍徐達性情耿直,根本瞧不起鬍惟庸這種奸黨勢力,而鬍惟庸卻試圖鏟除這個異己,想要收買徐達的僕人卻反被告發給瞭徐達,徐達隻是與他日漸疏離。此時的他更是小人得誌,已經得意忘形,對於下屬呈上來的奏摺他甚至已經不再上報給硃元璋,而是自己擅自做主,隱瞞彈劾自己的奏章,任意處罰下屬官員甚至革職,權傾朝野的他,卻忘記瞭身後一直注視著他的硃元璋。
硃元璋麵對這個嚴重威脅到自己的丞相,早已無法容忍,不過,時至此時,鬍惟庸是一個囂張跋扈獨斷專權的丞相,硃元璋是那個隱忍未發飆的皇帝,疑點雖已齣現,但他在等待著閤適的時機。
案發時史書上的記載隻是一紙官方文書,叫“雲奇告變”,鬍惟庸邀請硃元璋去自己府邸觀看澧泉的祥兆,硃元璋並沒有推脫,在去往他府邸的路上卻被一個宦官攔住瞭道路,由於跑得太急,這個宦官氣喘籲籲,怎麼也喘不勻氣息講話,而這種衝駕行為在當時是要殺頭的重罪,旁邊的守衛幾乎已經快要將他亂棍打死的時候,他費盡氣力抬起手指嚮瞭鬍惟庸傢的方嚮,硃元璋見狀發覺有些不妙,便登上城牆遠望鬍惟庸的府邸,一看就立刻怒發衝冠,原來鬍惟庸傢裏到處都是士兵,這是要謀反叛亂,於是立刻下令處死鬍惟庸。
此時,疑點便接踵而至,單看這個官方文書就可以發現,宦官為何非要在路上衝駕,冒著殺頭的危險?一個人喘得再厲害,也不至於一個字都說不齣來吧?並且作為一個小宦官,在即將被打死的時候還能拼死指嚮鬍惟庸傢裏的方嚮,這樣的忠心也是讓許多學者抱有懷疑態度,並且,鬍惟庸的府邸距離城牆並不是很近,那麼硃元璋是如何一眼便看到院子裏麵的士兵的?而最重要的就是,多方學者都認為,雲奇這個人完全就是正史杜撰齣來的人物。
假定曆史上根本不存在這個人,雲奇告變自然也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案件處理結果
在所謂的雲奇告變之後,鬍惟庸被賜死,但是這一切並沒有結束,明史記載"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在廢除丞相製之後,過瞭幾年,硃元璋再次舊案重提,將開國功勛二十幾位全都處死,株連族人將近三萬,包括立下汗馬功勞的李善長,原因就是他有放任鬍惟庸謀反的嫌疑,太子的老師宋濂也被波及,雖然馬皇後為他求情,但是還是在發配的路上離世。
時隔將近十年後再次提起舊案,並且如此,殘殺將近三萬人,做齣此種行為的硃元璋讓所有人都震驚,這也是許多人疑惑的地方,在李善長死後一年,有一位叫王國用的官員上書硃元璋,他論證李善長死得是真的冤,他完全沒有理由去縱容造反。
理由很簡單,鬍惟庸造反即便成功瞭,他李善長也不會是皇帝,冒著殺頭的危險得到的還是一個丞相的位置,他沒有理由和動機去冒這個險。硃元璋並不理會,也沒有遷怒於他,這是否,也錶明瞭硃元璋認可這種概念,默認他這麼做是錯的呢?不惜戴上殺人魔頭的帽子也要將這些人趕盡殺絕,甚至在鬍惟庸案後並沒有收手,而是一路殺戮到底。
緊隨其後再度爆齣藍玉案,如此心狠手辣鏟除功臣,到底又是為何?
其實這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大案背後的原因
鬍惟庸一案,其實分作兩個階段,最初隻是針對鬍惟庸,或者說,是針對丞相這個製度,硃元璋從一個乞丐齣身,一步一步走到皇位,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他不想自己的權力被分割,其實曆代皇帝都不想要皇權分散,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就是為瞭穩固皇帝權力,隻不過硃元璋他更加重視自己的皇位。
在洪武十一年時,已經有瞭端倪,硃元璋下令以後臣下上書可以越過中書省,皇帝獨攬大權。洪武十三年的鬍惟庸案,隻是上一個命令的延續,他的目的就是廢除丞相,加強中央集權,使皇帝的權力達到最大話。
那麼,廢除丞相製度需要的就是一個“謀反”的罪名,因為貪汙受賄縱僕行凶這是犯罪事實,完全可以殺瞭鬍惟庸,還需另立新相,跟“丞相”這個官職毫無乾係;可是謀反這個罪名,卻與丞相這個官職強相關,硃元璋必須讓大傢意識到,這個位置,是能夠滋生造反意識的溫床,是一種製度缺陷,而有瞭缺陷,就要從製度上再去彌補。所以,鬍惟庸就是硃元璋廢相的一個棋子,硃元璋明白鬍惟庸的性格,隻有一步一步慢慢壓迫他,把他逼急瞭,纔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事實上,鬍惟庸確實是被逼得這反不造也不行,因為他的兒子在一次外齣時,因為馬車的問題,車子翻瞭,於是他憤怒殺瞭馬車夫,這件事情被報給瞭硃元璋,憤怒卻又心懷鬼胎的硃元璋立刻處死瞭鬍惟庸的兒子,目的就是為瞭逼急鬍惟庸。按照硃元璋的設計,鬍惟庸被逼得狗急跳牆,密謀想要造反,隻是朝中幾乎人人都已經知曉皇帝對丞相的厭惡,此時正是上奏的大好時機。
正中下懷的硃元璋自然不會放過他,殺瞭鬍惟庸,頒布《廢丞相敕》。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並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鏇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極刑。”
自此,整個大明朝的統治架構真真正正握在勤奮的皇帝手中。
鬍惟庸冤嗎?確實有些冤,因為其實一切都是皇帝的布局,但嚴格來說,他也算罪有應得,畢竟他做的所有事情加起來,死罪並不委屈他。而時隔十多年的鬍惟庸後續牽連案,是真正讓人感慨萬韆的,硃元璋的所作所為確實過分,也確實讓人費解,一同打下江山的戰友如果真的想要謀反,何苦要等到現在呢?
他們完全沒有造反的理由。王國用的奏疏是最大的證據,李善長作為最不可能有謀反罪的人,卻被扣上瞭謀反的帽子,其他諸多開國元勛也都是因為子女姻親關係而被誅殺,難道皇帝真的就是一個以殺人為樂的嗜血惡魔嗎?
其實也並不是,從馬皇後為宋濂求情,硃元璋感動而改變命令就可以看齣,硃元璋也有感情,也講究情麵,那麼為什麼要把這些並肩作戰一同打下江山的臣子也是朋友們趕盡殺絕呢?
從當時的情形來分析,隻能是為瞭自己的子孫後代。
在硃元璋重提舊案前,太子硃標去世,而皇長孫硃允�捎稚星夷曖祝�硃元璋害怕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被他人奪走,那他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為自己的子孫拔掉所有可能傷害到他們的刺,所以他不懼怕變成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的人,能為自己的子孫留下完整的江山就足夠瞭,所以行動方嚮從一開始的廢除丞相製度,演變成瞭後來的鏟除後患。
那些曾經齣生入死的兄弟,那些敵軍的眼中釘,現在就變成瞭他的肉中刺,他要拔掉這些刺,生性多疑的他不相信這些忠於自己的人也能同樣忠於自己的兒孫,於是這場殃及兩萬餘人的殺戮,不可避免地拉開序幕。他沒有反駁王國用,也沒有遷怒於他,是因為他知道自己這麼做很不講道理,根本無從反駁,雖然他覺得自己沒有做錯。
結語:
鬍惟庸案距離現在如此久遠,具體事件過程誰也不能看得清楚講得分明,而在當時的情形下,也沒有文官敢記錄下真實發生的事件,雖然野史不少,正史也有所謂的官方文書,但是對於裏麵撲朔迷離的案情,我們隻能去嘗試著尋找答案,嘗試在曆史的長河中打撈信息,找齣曆史本來的樣貌。
這個案子被稱為冤案確實也並不為過,因為這一切都在硃元璋的掌控之中,雖然鬍惟庸在做丞相之時犯下瞭許多罪過,但並不排除是硃元璋有意縱容,給他假象,因為硃元璋目的明確,就是想利用鬍惟庸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客觀來講,鬍惟庸也算是一個政治犧牲品。
但是如果鬍惟庸生性沒有那麼囂張,或許這顆棋子不會讓他做吧!而後來所牽連的人,則是名副其實的冤枉,作為開國元老卻不能得到善終,原因就是因為自己有可能會變成後患,確實放在誰人身上也都十分委屈。
縱觀整個案件,硃元璋作為一個專製時代的開國皇帝,為瞭鞏固皇權,手段無所不用其極,這一切在後人看來並不很意外,相權與君權之間的矛盾古往今來一直都存在,硃元璋隻是更加冷酷而已,選擇徹底鏟除這個威脅,既為自己也為後代。
所以,鬍惟庸的死亡結果本身早已注定,因為他遇到的是硃元璋。
而那些因為被懷疑而無辜枉死的大臣們,也仍然隻能說,因為他們遇到瞭硃元璋。
參考資料:《明史・鬍惟庸傳》《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