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5/2022, 11:44:06 AM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新學期開學,神獸歸籠,飽受“摺磨”的傢長們,終於可以喘口氣。
剛剛過去的是“雙減”後的第一個寒假,我們發現,“雙減”已經初見成效。在“爸爸真棒”最近關於《中産傢庭假期消費報告》的調研中,100名傢長(61%來自北上廣深)的數據顯示:
寒假中,燒錢TOP1的活動是“非學科興趣班”,已經高於“升學剛需補習”,前者占到寒假燒錢的28.1%,後者為17.7%。這個趨勢其實從去年暑假已經開始,去年,在我們的調研中,近一半傢庭把最多精力放在瞭非學科類暑假班。
而在興趣班中,有61.5%的孩子每天有1-3小時花在瞭“戶外運動”上;學習時間分配的大頭也不再是補課刷題,39.5%的孩子最大的重頭戲是閱讀,其中58.3%的孩子每天閱讀1-3小時。
“體育更受重視,戶外運動時間更足,刷題讓位於閱讀,雞娃更在‘刀刃’上”,是我們總結齣來的四大趨勢。
那麼,推媽們真的躺平瞭嗎?
最近,我和三位來自上海、北京、深圳三地的雞娃媽媽聊天,發現似乎並沒有。其中深圳媽媽說的一句話頗意味深長,她說:
“經過瞭一段時間的兵荒馬亂,雙減半年後,新的秩序已經建立起來瞭。”
那麼,究竟現在雞娃的生態如何?為什麼雙減後,這些推媽們仍然停不下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到底自己該不該雞娃?
這三位媽媽分彆是:
Jenny,孩子在上海公立學校讀三年級
Cindy,孩子在北京海澱公立學校讀六年級,麵臨小升初
Tienna,孩子在深圳公立學校讀初三,麵臨中考
*本文不代錶"爸爸真棒"意見,隻是呈現現狀
雙減後,躺平是不可能的
坐標上海,下午5點半,Jenny匆忙結束瞭一天的工作,到學校接三年級的兒子。在路上,她已經給孩子點瞭外賣,送到培訓機構,這樣,在6點上課前,孩子能先扒拉幾口飯,開始兩個小時的課程。
一周內,Jenny的孩子有三四個工作日是這樣的行程,上的是語文和數學等學科類課程,迴傢後,通常九、十點能睡覺。而過去,他所有的補課都在周末,平時不用奔波,睡的更早一點。 “現在,孩子更纍瞭。” Jenny坦言。
這樣的變化來自於半年之前。“雙減”政策要求,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傢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於是培訓機構紛紛把學科類課程從周末挪到平時,但是上課點和課程也有所縮減。
有的傢庭因為機構上課點離傢太遠,放學後孩子輾轉學校與機構之間疲於奔命不說,上完課迴傢還要做作業,影響睡眠時間,而不得不停止平時的補課。而Jenny傢附近正巧有一個機構的上課點,加上孩子年級低,作業基本能在學校裏做完,所以她把周末的課程挪到瞭平時。
到瞭周末,空齣來的時間,Jenny並沒有讓孩子閑著,而是加上瞭足球、籃球等體育課程,還有之前就在上的跆拳道、吉他等。寒假期間,除瞭這些素質類的課程,Jenny還給孩子報上瞭針對國外數學競賽的私教老師。
“雙減之後,該補的課一樣沒少,反而比以前更多。我和我身邊的傢長都沒有放棄上課。”Jenny告訴我。
同樣是5點半,坐標北京,海澱媽媽Cindy也在學校門口等待六年級的兒子,接上他趕往周邊的培訓機構。孩子正麵臨“小升初”,而海澱區“小升初”競爭之激烈,可謂北京各區之最,讓Cindy時刻不敢放鬆,把兒子的五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周一周二數學,周三語文,周四物理,周五英語。
據Cindy說,雙減前,學校很早就放學瞭,學生們大多輾轉在各種托管班、培訓班。現在在校時間增加,一般3點半到5點半都是學校的選修課、社團活動時間,孩子可以更多地參與校隊、樂團等活動;作業也確實變少瞭,基本都能在學校完成,這都是好的變化,但並不意味著放瞭學就可以玩。
“海澱區的孩子們大部分還是在上各種課外班,隻是因為放學晚,課外補習時間變少,之前輾轉幾個班的情況沒有瞭,傢長得進行篩選和取捨,選擇最適閤的課程和機構。”
這時,每個傢長仿佛都變成瞭資源管理大師,不僅要把課程在周末和周中進行騰挪,還要把一些沒有瞭的大班課,換成一對一,或是找人攛小班課。
坐標深圳的Tienna在找小課上深有體會。
因為女兒已經初三,時間寶貴,她把女兒的補習都變成瞭一對一。平時晚上6點放學迴傢的女兒,光學校作業就要做到晚上11點,甚至更晚。為瞭提高效率,一對一私教和網課對她們來說是更靈活的選擇。
開學前,老師給她們發來提示,告知上課地點,還叮囑他們不能穿校服,有陌生人問起,就說來看朋友,在學校也不要和老師說起上課的情況,不要帶講義去學校,不接受任何新學生……
“如果一個媽媽能給你介紹詳細的課外班或老師信息,那她和你就是過命的交情瞭。”
一對一和小課多瞭,相應的,支齣也更多。“大課一節300左右,一對一要700,一周補幾門課,幾韆塊就花齣去瞭,一個月上萬不稀奇。”Tienna說。
Jenny也算過一筆賬,不能上大課瞭,周圍傢長一起拼小課,反而增加瞭傢長的負擔,性價比也不如大課高,一周一個孩子的課外班就是4000多,一個月要小2萬。
“特彆是現在提倡的體育等素質課程,機構的生源變多,價格一直在漲,我們上的體育課,每節漲價20-30,每次續費都會發現費用上升瞭。”
一邊抱怨孩子更纍,花費更多,一邊該上的課一門不少甚至更多,三地的推媽們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躺平是不可能的。”
是因為不想嗎?並不是。
不能承受“開盲盒”的痛
“開盲盒”是三地的媽媽們共同提到的一個詞。身在深圳的Tienna感觸尤深。
“深圳中考很殘酷,48%的普高升學率,所以深圳初中學生整個三年的學習量非常恐怖,但凡你想考進一個好高中,要付齣很大的努力。”
Tienna是土生土長的深圳人,當年經曆過深圳的高考,進入瞭一所本地大學。“雖然當時競爭也很激烈,但我覺得現在的小孩比我們當年更辛苦。我們常說,深圳的孩子哪怕是考迴父母的母校,也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很多深圳的傢長都是來自各地的精英,有的從赤貧的鄉村來到深圳白手起傢,自己都很拼,所以對孩子的學業期待更高,孩子們誰也不敢停。”
所以,以前很多深圳的孩子都是從幼兒園大班開始補課,一路補到高考,12、13年的時間,已經成瞭習慣。甚至連體育都要補課。
“我看到很多教練帶著孩子在公園的跑道上練習,有教練用電動車拴著孩子跑步,很心酸的,後來因為傢長反映太危險瞭纔停止。”Tienna傢雖然沒有請教練,但周末仍要齣門跑3公裏,並不是因為孩子喜歡,而是因為體育,也要中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深圳最好的四所高中和下麵的五六所高中,分數隻差個幾分,所以體育中考,孩子們一分都不願意放棄。”
Tienna嚮我大倒苦水,“你知道嗎?深圳體育中考的標準應該是全國最高,女孩子一分鍾要做70個仰臥起坐,跑步800米要跑在3分30以內。
我看到很多孩子為瞭應試,抱著自己的腦袋每天做幾百個仰臥起坐,對頸椎造成很大的傷害。
體育是為瞭強身健體,而不是為瞭每個人都挑戰極限。所以我對女兒說,寜願放棄一點成績,健康最重要,但架不住學校每天下午都要練。”
在Tienna印象中,女兒在5年級之後,全傢就沒有周末短途遊瞭。以前還能周五傍晚齣發,到周邊泡個溫泉、海邊住個民宿、長隆度個假,玩到周日迴傢。而現在周末最多帶孩子吃頓好的,這還是Tienna生拉硬拽把孩子拉齣來的,女兒自己根本不想齣門。
“每天晚上她隻有半小時洗頭洗澡的時間稍微可以放鬆一下,為瞭讓頭發乾得更快,我們換瞭戴森的吹風機。即便這樣,她還會邊吹頭發邊看書。因為在傢裏待得時間太長,我們還換瞭新的空氣淨化器。”Tienna細數為瞭為女兒做的點點滴滴,聽著頗為心酸。
北京的Cindy也抱持相似的觀點。本身985名校畢業的她,同樣期待孩子能上北大清華,“但北大清華並不能容納所有人,意味著孩子們都要參加競爭性考試,中高考不是開盲盒,不可能沒有壓力。”
而且像海澱等地區正處在教改不斷探索轉型的過程中,政策變動比較大,傢長們不確定性很強,不知道接下來會是怎樣,焦慮之下還會按照原來的方式使勁,“成績好對我們來說是硬道理,但現在我們會更痛苦,因為不知道自己使的勁是對還是不對。”Cindy媽媽坦言。
即便不說功利性的目標,上海的Jenny認為,本身每個孩子就有個體性的差異,像她的兒子可能學習能力比較強,想學得更多,“難道我不讓他學嗎?”而有的孩子可能學習確實纍,也的確需要補差,也不可能不讓他補。“現在確實有點一刀切瞭。”Jenny錶示擔心。
雞娃的境界,既要學業齣色,又要全麵發展
壓力之下,各位媽媽們也不是沒有想過轉軌。
“我這一直讓孩子持續上著英語課,就是想將來有一條路可選,但疫情暫時打消瞭我這個念頭。”Jenny告訴我。
在拼得太辛苦、太捲的時候,Tienna也問過女兒,是不是要轉到齣國賽道,比如申請深國交這樣的名校,女兒沒有答應。“一方麵因為這些學校其實也很捲,另一方麵,女兒說,想通過中高考證明自己,就像遊戲通關獲得勛章一樣,她已經陷入瞭這個遊戲。”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而在北京,眾所周知一直是公立的資源比較強,所以Cindy沒有考慮過轉軌,但她周圍有一些孩子,因為受不瞭小升初的壓力,也不想雞奧數、參加競賽等,所以選擇瞭轉軌到雙語學校。
這樣雞血,有人會擔心孩子會成為考試的機器,但幾位媽媽告訴我,並非如此。像雙語校對於素養、技能的培養,其實公立雞娃媽們也同樣在給孩子訓練著。
“既要成績齣色,又要全麵發展”在公立名校中太常見瞭。
“強者真的更強,現在的學霸和過去很不一樣瞭。”Tienna留意到瞭這種現象。“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孩子的傢長從小就注重教育,也肯投入,本身可能就是高知,懂得用更有效的方式來引導、激勵孩子,讓優秀成為習慣。”
像Cindy的孩子成績拔尖,數學競賽拿過好多一等奬,同時鋼琴已經達到演奏級。Tienna的女兒美術、鋼琴、英語都很好,閱讀量很大。Jenny的孩子也拿過很多數學競賽奬項,還參加各種足球、籃球、跆拳道比賽,寫得一手好字,最近兒子開始對考古感興趣,於是Jenny就帶他多去博物館;到瞭中學還想帶他體驗各種職業,非常用心。
“其實很多傢長已經不會強推什麼瞭,現在的努力隻是為瞭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將來有更多選擇的權力。孩子的天性都是想玩的,所以我現在找的機構都是讓孩子像玩一樣學習知識,慢慢的,他在學校裏受到瞭錶揚,自己就會覺得要做好學生,動力就來瞭。”
寫在後麵的話
不可否認,這三個孩子在班級裏都屬於成績較好的那一類。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雞”得齣來,大部分跟風“雞”的傢庭,可能都是“陪跑”大軍中的一員。
有媽媽擔心,現在有條件雞娃的傢庭會更雞,沒條件、找不到資源的隻能躺平,長此以往是否兩極分化會更嚴重。
我認識的一些孩子水平處於中遊的傢長,有的轉軌尋求更多元化齣路;有的試圖獨闢蹊徑找到孩子的特長進行重點培養,走專業路綫。
有一位既沒有躺平也不那麼雞血的傢長的看法也許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不會以犧牲孩子身心健康為代價,去一味追求簡單的分數符號,而會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完整的人”是我們最看重的,也許一個有獨立意識、知道自己擅長什麼、要什麼的孩子能更適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