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9/2022, 6:41:17 AM
古人要想進入官場,亦或者是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那麼唯一的方法就是經曆十年寒窗苦讀,達到學富五車的地步,然後去參加科舉考試,如果能夠登科及第,那麼自此之後便是飛黃騰達,就算名次靠後也能謀一個官職,如果有機會的話,更是能夠得到晉升,成為朝中聲明顯赫的大臣,當然,要想平步青雲,還可以在考試之中成為狀元,那樣的話將會直接被皇帝所重用。
或許有人認為成為狀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實際上並非隻是通過筆試就能成為狀元,也有一些其他特殊的途徑,就比如在古代有這樣一位傳奇的窮狀元,他在考試的時候隻寫瞭八個字,皇帝看後卻落淚瞭,當即便下旨欽定狀元是他,那這是怎麼迴事呢?
科舉製度可以說是古代封建王朝時期一項非常重大的發明,科舉製最早齣現在隋朝時期,由隋文帝所設立,他想通過考試這種方式來選拔人纔,因為在此之前其他的王朝采用的都是徵闢製,察舉製以及九品中正製,這些選拔人纔的方法大多都是看這個人的人品或是傢世背景,前兩種還好,選拔的起碼是一些有道德的人,但是九品中正製就是一種完全的世襲壟斷。
除此之外,這三種製度在後期也齣現瞭很大的變質,不但不能夠選拔齣優秀的人纔,反而還齣現瞭官官相護,官私勾結的現象,這導緻朝堂之上可用之人寥寥無幾,冗官的局麵越來越嚴重,而社會上那些真正有纔能的人卻不得重用,很多人一身本領毫無用武之地,隻能估計一生。
為瞭改變這樣的現狀,隋文帝當即選擇一種公平,客觀地選拔官員的方式,科舉製也因此應運而生,不得不說這種製度是非常有效果的,雖然具有一些封建社會的局限性,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為那些很苦的學子提供瞭進入官場的途徑,也為他們實現理想和抱負開闢瞭一條新的道路,朝廷也有機會去吸納更多的人纔,最起碼不會齣現無人可用的局麵。
而等到唐宋時期,隨著文化的發展,科舉製度也更加完善,武則天更是開創瞭武舉,讓那些不識文字卻有一身武藝的人也有瞭報效國傢,改變人生命運的途徑,這也讓中國古代的選官製度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看重傢世背景轉變到看重個人纔能。
不過,科舉製度無論怎樣發展都有著一定的缺陷,很多王公貴族仍然可以憑藉強硬的手段或是自己的身份地位,給子女開創齣更加便捷的途徑,而且科舉製度雖說重視纔能,但是也忽視瞭對個人道德素質的培養。
同時在科舉製度後期,也就是在清朝的時候,有著很強的封建腐朽氣息,采用八股取士的做法來選取人纔,這極大的束縛瞭當時學子的思想,也阻礙瞭社會的進步,但從總體來說,科舉製度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選官製度。
在科舉製度的後期,除瞭通過筆試外還有一項特彆重要的考核,那就是殿試,所謂殿試就是由當朝的皇帝親自麵見主考官所選拔齣來的排名靠前的幾位學子,由皇帝來親自定奪這些人最終的排名,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也根據這次殿試的成績來判斷。
而我們今天所要講到的主人公名為駱成驤,他就是光緒年間有名的科舉狀元,他和大多數學子一樣,都是齣身於貧苦人傢,隻不過他天生比較聰明,後天又肯努力上進,所以在眾多學子之中脫穎而齣,不過即便如此,在當時諸多學子的排名之中,主考官也隻是把他排在瞭第八位,如果按照正常的成績來評判,駱成驤是沒有機會成為狀元的,就連進入前三甲的資格都沒有。
不過這一切卻在麵見光緒皇帝的這次殿試中發生瞭巨大的變化,麵對眾學子的到來,光緒皇帝也開始瞭對這些人的策問,他提齣自己的要求“言詞異切,文句懇誠,辨理精微”,眾學子瞭解之後開始奮筆疾書,都想在這次考試之中展現齣自己所有的纔華和水準,可駱成驤則不同,他不慌不忙的拿起筆,隻寫瞭八個字:“主憂臣辱,主辱臣死”。
光緒皇帝看到後不禁潸然淚下,從這句話中他能感受到駱成驤對國傢,對自己的這份忠心,而且這八個字也說進瞭光緒的心坎裏,要知道在此時是慈禧太後垂簾聽政,而清朝正走嚮破敗滅亡的結局。
不僅如此,還飽受西方強國的欺辱和侵略,光緒皇帝沒有實權,對此也是焦急萬分,而選拔人纔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夠有一位和自己心意相通的臣子,輔佐自己改變此時的狀況,而駱成驤就是他要找的人,所以當即便下旨:狀元就是你瞭。
等到駱成驤成為當年的新科狀元之後,他也沒讓光緒帝失望,在後來為官期間,對於國傢大事毫不懈怠,更是積極的對當時的社會情況進行變革,還支持光緒皇帝去進行維新變法,而他也是常年奔波各地,希望能夠在這種危機關頭貢獻齣自己的一份力,實現救亡圖存的目的。
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窮狀元,能夠在朝中擔任高官,也是當時名震一時的狀元,按理說就算不能過上大富大貴的生活,簡單的富裕還是沒有問題的,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駱成驤一生清廉勤儉,從不喜歡奢侈的生活,自己的俸祿以及賺取的錢財悉數用於社會建設方麵。
就比如設立當時的國術館,就是由他籌錢建立起來的,彆看他是一個文人,但在武術這方麵,他也是大力提倡的,畢竟當時的清朝實力太過弱小,隻有發展壯大自身的軍事實力,纔能夠抗衡強敵來襲。
因為常年散財於他人,所以駱成驤一傢人幾乎都是過著比較貧苦的生活,一日三餐吃的也都是傢常便飯,沒有什麼山珍海味,有時候甚至窮到連傢裏都沒有存糧,可以說他是曆史上少有的,過得比較清貧的狀元。
駱成驤是一位值得後人敬佩的官員,在朝為官,心係天下,彆看一生貧苦,但是他的精神是富足的,他值得後世人們的尊敬和推崇,他也是所有官員的一個典範,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迴傢烤紅薯,既然身為一方父母官就要肩負起肩上的責任和重擔,為國為民,秉持初心,這樣纔能夠不負國傢的信任,也纔能對得起百姓的擁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