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8:56:23 PM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永華 | 湖南報道
“春節以後,慢慢地有些客戶來看房瞭。過年前,那真是冷清,兩個月都沒成交一套房。”2月27日,長沙的一位二手房置業顧問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在新房市場,長沙再次齣現“日光盤”,單套成交價500萬起步的某樓盤被一搶而空。
政策層麵,全國多個城市釋放齣地産調控鬆動跡象。山東菏澤率先下調新房房貸首付比例至20%,此後,重慶、江西贛州、廣東佛山等多地先後下調首付比例。
同時,多地下調房貸利率。作為一綫城市,廣州的動嚮備受關注。據公開消息,工農中交建與郵儲銀行等六大行下調廣州地區房貸利率。其中,首套房貸利率從5.6%下調至5.4%,二套房貸利率從5.8%下調至5.6%。
多方利好消息的刺激下,房地産市場能否迎來小陽春?
攝影:《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不把房地産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工具和手段,加強預期引導
“關於2022年的總體考慮。我們還是毫不動搖地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把房地産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工具和手段,加強預期引導,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産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2月24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發布會上,住建部副部長倪虹對今年房地産整體政策方嚮做齣如上錶示。
2021年下半年以來,多傢房企先後齣現債務危機,預期轉弱已是房地産市場發展的一大壓力。加強預期引導成為今年地産調控的重點之一。
據媒體報道,同樣是在2月24日,保利發展、龍湖集團、金地集團等10傢房企債券發行人主動公開披露企業經營狀況等信息。從公開的財務數據來看,這10傢房企無疑都是“優等生”,資産負債狀況都相當不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主動公開披露信息並非信披製度的硬性要求,集體行動更凸顯齣喊話市場、提振信心的強烈信號。
然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接觸的多傢房地産企業人士坦言,當前市場信心仍顯不足,預期偏弱。
“購房者還是觀望的比較多,就算我們這個盤已經降價到虧本銷售,買房的人還認為會繼續降價。”湖南某樓盤項目總經理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關於房地産整體判斷,行業排名第一的萬科偏於悲觀。1月9日,在萬科2022年會上,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判斷,2022年,行業第一個特徵是進入縮錶齣清階段,而縮錶齣清就是一場生死之戰,要麼死、要麼活,沒有中間狀態。
鬱亮還認為,未來,房地産行業規模開始萎縮,並提齣行業進入“黑鐵時代”。
對此,建業集團董事長鬍葆森呼應稱:“其實,這是一個形容或者一個比喻,現在對於很多已經“躺平”的企業來說,估計連黑鐵時代也不是瞭。”他還明確錶示,建業集團當前的戰略是“少、小、好”,“不再追求規模的過快增長”。
貝殼研究院認為,2021年房企風險的集中爆發,資本市場觀望情緒猶在,風險齣清尚未完全,市場信心未能全麵修復。
1月的數據確實低迷,即便是龍頭企業,日子也不好過。
保利發展1月份銷售情況簡報稱,1月份,公司實現簽約麵積185.76萬平方米,同比減少11.73%;實現簽約金額283.02億元,同比減少34.29%。在2月24日發布的《關於公司債券注冊發行進展及近期經營情況的公告》,保利發展錶示,這些數據“與市場總體錶現基本一緻”。
保利發展的確是“與市場總體錶現基本一緻”。剋而瑞研究院數據顯示,1月,TOP100房企實現銷售操盤金額5256億元,單月業績規模同比降低39.6%,較2021年月均水平降低43%。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1月,TOP100房企銷售額均值為61.8億元,同比下降23.1%。
“黑鐵時代”,市場加速齣清與分化
市場預期轉弱的同時,2022年,各房企的償債壓力仍然不小。
身為央企,保利發展是各項財務指標錶現優異的龍頭。盡管如此,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保利發展有息負債餘額達到3410億元,其中短期藉款49.99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520.12億元,長期藉款2471.47億元,應付債券368.43億元。保利發展稱,“公司債務結構閤理,資金管理能力較強,償債能力較高”。
貝殼研究院發布1月房企融資報告稱,2022年仍然是房企償債的高峰之年,年內到期債券總額接近萬億元。而在融資端,2022年1月,房企境內外債券融資纍計約481億元,同比大幅下降70%。
壓力之下,各企業選擇齣清,這方麵的代錶就是萬科。鬱亮說:“不要再心存幻想,必須要快速、堅決齣清。”
齣清的同時,是市場的分化。
住宅與非住宅在分化。“住宅還算好賣,剩下的都是商業。”長沙某樓盤營銷負責人說。
2月24日,湖南省全省住房城鄉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湖南省住建廳廳長鹿山錶示,今年重點工作之一是加快非住宅去庫存。
2021年10月28日,湖南省住建廳發布《關於推進非住宅商品房去庫存的若乾意見》,從10個方麵全力化解公寓、寫字樓、商鋪等非住宅庫存壓力――嚴格控製非住宅用地增量、加快盤活非住宅商品房用地存量、控製非住宅商品房供應、促進非住宅商品房租售、鼓勵非住宅商品房自持、降低非住宅商品房交易成本、降低公寓居民用戶使用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監測監管平台、落實屬地主體責任。
在住宅市場,剛性改善需求成為市場熱點,中小戶型與大戶型一冷一熱。《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調查走訪發現,長沙商業大平層與住宅大平層普遍熱銷,建築麵積普遍在200-400平米,個彆樓盤齣現超1000平米的特大戶型,售價2萬元/�O起步。
多名置業顧問均宣稱“越大越好賣”。這一現象不僅齣現在長沙,北京、廣州、杭州等多地皆是如此。
區域的分化同樣明顯。湖南統計局《2021年湖南省房地産開發投資分地區完成情況》顯示,省會長沙增長19.7%,同為長株潭城市群的株洲、湘潭則均是負增長,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張傢界降低28%。在全國,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瞭解,不止一傢龍頭開發商的發展計劃中,未來幾年將不會在三四綫城市拿地,全麵收縮。
東興證券研報認為,低能級城市當前麵臨巨大的銷售壓力,市場信心嚴重不足,預計後續將有更多銷售壓力較大的城市陸續齣台維穩措施,逐步扭轉銷售端量價齊跌的局麵。
針對近期齣現的首付比例下調與房貸利率下調等維穩措施,多傢機構不約而同地指齣,目前已經齣台降低首付比例的城市均為非“限購”城市。西南證券研報稱,這些城市銷售下滑比較嚴重,房價不高,降低首付比例的政策雖然有望帶來需求端邊際改善,但短期內仍難扭轉市場下行的趨勢。
限購這一真正的“緊箍咒”,暫未看到鬆動的跡象。“現在買房的人要麼是剛需,要麼是剛改,基本上沒有投資客。”上述項目總經理說。
中指院監測的16個主要城市新房成交數據顯示,今年2月,各綫城市成交同比下降23.4%,環比下降31.3%,其中,北京降幅成交麵積為30.1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1%,環比下降46%;深圳降幅位居第二,同比下降26%,環比下滑45.1%;廣州同比下滑22%,環比下滑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