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34:46 PM
嘉靖帝通過瞭極端決絕的手段,纔最終平息瞭
“大禮議之爭”
。雖然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中沒有勝者,但嘉靖畢竟是維護瞭自己的絕對皇權和威嚴。
因為
“左順門事件”
,首輔毛紀被迫辭職後,費宏成瞭繼任首輔,越來越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不過,隨著“大禮議之爭”的告一段落,自認為是
“帝黨”
的張璁和桂萼越來越認為自己辛苦得來的勝利果實被費宏竊取瞭。
因此,張璁和桂萼不斷組織言官彈劾費宏。指責他在“大禮議之爭”期間立場不堅定,態度不明確,甚至有渾水摸魚之嫌,和之前的首輔楊廷和、蔣冕、毛紀等人都是一丘之
貉
。
除此以外,張璁、桂萼二人還經常在世宗麵前進讒言誣陷費宏。雖然說,嘉靖並沒有采信他們的彈劾之詞,可也沒有任何責怪二人的意思。
眼見嘉靖帝的態度如此曖昧不清,費宏顯得非常失望。於是,他在二次入閣並擔任首輔不滿三年時間後,就上疏請辭歸鄉養老,這年他也就五十九歲而已。錶麵看來,費宏是被張璁和桂萼所逼走的,可實際的根源卻在嘉靖這裏。據
《明史・費宏傳》
記載:
宏每示裁抑,璁亦大怨。及璁居兵部,宏連疏乞休,帝輒下優詔慰留,然終不以譴璁。於是奸人王邦奇承璁指,上書誣宏,宏竟緻仕去。
在費宏辭去首輔之職後,楊一
�[
接任瞭大明的第二十五位內閣首輔。
楊一清
楊一清(1454年――1530年)
,字應寜,號邃庵,又號石淙,江蘇鎮江人。他在十四歲時就通過鄉試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解元,以這樣的年齡取得這樣的成績,讓人贊嘆
“神跡顯現”。
1472年,十八歲的楊一清通過會試取得進士身份,他沒有像其他首輔們那樣,在翰林院編修的位子上熬資曆和排大隊。很快,楊一清被授予瞭中書捨人的職務,負責起草詔書和執掌侍從等具體事務。
之後,楊一清被調任山西提學僉事,開始在地方上任職鍛煉實務。到任後,他銳意進取,大力整治地方上經年纍月的弊政,尤其是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使得
“學政為之肅清”。
1490年,楊一清在父親楊景過世後,按照大明祖製迴鄉丁憂守製。三年除服後,他改任瞭陝西副使督學,不僅創建瞭正學書院,更使得彪悍野蠻的關中民風發生瞭明顯改觀。
不僅如此,在明朝曆史上享有盛名的康海、李夢陽和呂�溝熱耍�就都是在此期間受他影響並拜他為師的。後世尊稱楊一清為
“文中子”,
這個雅號就是從他在陝西擔任督學期間纔開始得名的。
1501年,楊一清因為在地方曆練有成,被明孝宗召迴京師擔任瞭太常少卿。隨後,他又被晉升為南京太常寺卿。
明朝自立國起,尤其是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成祖)都曾先後北徵元濛殘餘勢力,雖然沒有徹底消滅濛古人,但卻成功將其分化瓦解成瓦剌和韃靼兩個部落。他們相互之間彼此攻伐,但卻都對大明虎視眈眈。
正統年間,瓦剌部在其首領也先的率領下長驅直入,幾乎全部攻陷瞭明朝的塞外諸城,隻剩下瞭一座孤零零的宣大府(大同)。明英宗硃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反對,執意進行禦駕親徵。結果,不僅自身被瓦剌軍俘虜,而且連帶數十位重臣和數十萬明軍將士殉國,史稱
“土木堡之變”。
在取得“土木堡之變”的意外之喜後,也先率領瓦剌大軍繼續南下,竟然企圖圍攻北京城,甚至揚言
“還於舊都”
。在於謙、陳循等主戰大臣的力挽狂瀾下,明朝上下眾誌成城,終於重創瞭瓦剌軍隊,取得瞭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瓦剌在敗退之後,雖然搶掠甚多,但由於內部紛爭不斷,開始走嚮瞭衰落,並且最終退齣瞭曆史的舞台。
而伴隨著瓦剌的衰落直至消亡,韃靼的勢力卻迅
速崛起,開始不斷侵擾大明的西北邊境。而作為西北的門戶和咽喉,陝西曆來就是兵傢必爭之地。尤其是,被稱為
“陝西三邊”的延綏、寜夏和甘肅
更是重中之重,戰略價值越發的突齣。
1502年,在兵部尚書劉大夏的力薦下,明孝宗任命楊一清擔任左副都禦史,具體負責督查梳理陝西的馬政。關於這個任命,筆者個人有些不理解,畢竟楊一清是進士齣身,屬於標準的文臣。以文臣身份齣任武職,這在明朝中前期是不常見的。
赴任後,楊一清駐紮於平涼和固原一帶,首先開始解決最迫在眉睫的馬政廢弛現象。當時,西北牧場已經齣現瞭大麵積的荒蕪,負責專職養馬的駐兵僅有七百餘人,存有的軍馬不僅品質低劣,而且數量也嚴重不足,根本無法保證西北駐軍的正常使用。
楊一清不辭勞纍,親自進行實地的考察,甚至多次涉足瞭荒無人煙的邊境地區。功夫不負有心人,楊一清通過第一手最詳實準確的見聞,終於在徹底掌握瞭西北地區最真實的軍情和民情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
首先,他嚴禁民間私販馬匹的行為,杜絕僅存不多的馬匹流齣明朝國境;其次,積極鼓勵
“茶馬貿易”,
以朝廷的名義組織茶葉與西北的少數民族交換馬匹;再其次,引入優良的
馬種,提高明朝戰馬的爆發力和耐久力;最後,切實提高牧馬軍人的待遇和收入,為此還專門嚮朝廷申請瞭撥款。
這些措施下來,西北地區的馬政得到瞭迅速的改觀,為西北駐軍提供瞭越來越優質和足量的馬匹,保證在與韃靼人的軍事對抗中不落下風。
劉大夏一看,楊一清這個文官乾起軍務一絲不苟,而且還頭頭是道,非常有能力。至此,他暗暗下定決心,將楊一清扣在軍隊中為己所用,希望成為得力的助手。
1506年,楊一清受命於總製延綏、寜夏和甘肅三邊的防務。到任後,楊一清同樣深入實踐,通過加築邊牆、增加兵源、興建戍所等手段,極大地加強瞭邊關防務。
為瞭更進一步穩定邊境局勢,楊一清還嚮朝廷諫言,希望能減免邊民的賦稅,增加邊民的收入,盡可能維護邊境的安穩秩序。
在明武宗硃厚照這個災星登基後,孝宗皇帝辛苦打造的
“弘治中興”
遂告終結。硃厚照不僅寵信奸佞,而且沉溺後宮,荒廢朝政事務。在此背景下,大太監劉瑾不斷篡權亂政,在朝中積極培植自己的勢力。
楊一清雖然久在軍中任職,長期從事軍務,但他骨子裏的那股文人氣節極重,不僅鄙視劉瑾的閹黨集團,而且從不與之往來甚至還屢屢作對。因為長期的抵製與不閤作,楊一清成瞭宦官們的眼中釘和肉中刺。
劉瑾編造瞭一係列的罪證,彈劾楊一清在總製三邊期間罔顧聖意,長期以權謀私並且貪汙邊費,很快就被問罪下獄。幸好,首輔李東陽深知楊一清的為人,絕不會是這種宵小之輩,因而為他積極斡鏇並展開營救,終於釋放齣獄。
從此,齣獄後的楊一清
“杠精附體”
,發誓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鏟除閹黨這個毒瘤,還明朝一片朗朗乾坤。在潛心收集劉瑾的罪證時,楊一清敏銳的發現宦官內部也不是鐵闆一塊,張永盡管與劉瑾錶麵上一團和氣,但背後卻有很深的矛盾。而且,還有最關鍵的一點,張永深受明武宗的信任。
於是,他利用張永齣任監軍的機會,開始有意接近此人。在建立私人和睦關係的同時,還不斷挑唆他與劉瑾的關係。據
《明史》
記載:
一清曰:“言齣於公必濟。萬一不信,公頓首據地泣,請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為公動。苟得請,即行事,毋須臾緩。”於是永勃然起曰:“嗟乎,老奴何惜餘年不以報主哉!”竟如一清策誅瑾。
最終,在萬事俱備後,楊一清將收集好的關於劉瑾的罪證交由張永麵呈硃皇帝,為瞭保證一擊必中,楊一清除瞭列舉
“以權謀私”、“貪汙腐化”
等常規罪狀外,還列舉瞭
“私藏蟒袍”、“豢養私兵”、“藏匿器械”
等重大罪狀。
這迴,明武宗沒有包庇,立即安排張永去抓捕劉瑾。而張永則藉機直接誅殺瞭劉瑾,迴復武宗時說劉瑾持械抵抗而被誅滅,朝野上下莫不拍手稱頌,楊一清的聲望越來越高。據
《明史》
記載:
誅劉瑾者,張永也。以計授張永者,楊一清也。
此後,楊一清被任命為戶部尚書並加太子太保銜,後又改任吏部尚書。在此期間,他不斷釋放之前被劉瑾閹黨所迫害的正直朝臣,在朝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1512年,或許是楊一清這段時間太過順利瞭,他既不是言官,也不是閣臣,竟然越權上疏直諫明武宗。奏摺中,他希望硃皇帝能以祖宗基業為重,以江山社稷為重,痛改前非用心朝政,自然立即就引起瞭硃厚照的強烈不滿。
眼見自己上疏勸諫毫無效果,反而還因此觸怒瞭硃皇帝,楊一清也沒有後悔,更沒有乞罪求饒,索性遞交瞭辭呈。不乾瞭!
明朝的官場特彆有意思,如果皇帝對朝臣不滿,可以選擇罷免;如果官員乾得不爽,也可以選擇辭職。無論罷免還是辭職,過上兩年還可能再被重新起用,而且基本上都會不計前嫌。
1515年,在傢好好休息瞭幾年的楊一清,終於被朝廷重新起用。他不僅擔任瞭吏部尚書,而且還被準許入閣參預機務,成為瞭文淵閣大學士。
寜王硃宸濠
寜王硃宸濠長期以來都圖謀造反,前任首輔費宏就曾多次彈劾寜王,可惜不僅沒有引起硃厚照的重視,反而被他認為彆有用心。寜王在封地江西南昌發動叛亂後,楊一清憑藉自己多年從事軍務的經驗,很快就指揮王守仁平定瞭叛亂,順帶還活捉瞭寜王硃宸濠。
1524年,楊一清改任兵部尚書,仍在內閣中當值,他的主要分工就是軍務。
隨著“大禮議之爭”落下帷幕,內閣在費宏和楊一清的領導下錶麵看起來風平浪靜,但實際卻是波詭雲譎。因為張璁等人在“大禮議之爭”中堅定的支持嘉靖皇帝,逐漸成為嘉靖最為倚重的“帝黨”人物。在他們持續不斷的
攻訐
和汙衊下,首輔費宏隻得被迫辭職。
費宏離開後,楊一清順理成章的接任瞭內閣首輔一職。不過,張璁、桂萼等人也趁機先後入閣,使得楊一清這個首輔在內閣中竟然成瞭少數派,顯得日益尷尬和孤立。
張璁和桂萼在逼走費宏後,相繼入閣參預機務,仗著嘉靖帝在背後撐腰,以為楊一清必定會乖乖服軟。可誰曾想到,楊一清絲毫沒有辱沒首輔的尊嚴,在許多方麵都堅持己見,比如“
召迴謝遷”、“寬恕諸臣”
等問題上都與張璁和桂萼爭鋒相對。
1529年,給事中王準、陸粲等人聯名上疏彈劾張璁和桂萼結黨營私,招權納賄。結果,張璁和桂萼被重創未倒,開始指使黨羽們展開反擊,汙衊首輔楊一清接受張永、蕭敬的賄賂後暗中
攻訐
忠良。
楊一清雖然多次上疏自辯,但始終沒有完全打消嘉靖的顧慮和懷疑。無奈之下,他隻得上疏請辭,乞退歸鄉。張璁在嘉靖麵前煽風點火,謊稱這是楊一清的
“以退為進”
之舉,慫恿世宗批準瞭楊一清緻仕。
退休後的楊一清並沒有過幾天安穩日子,張璁等人繼續不依不饒,彈劾他曾接受太監張永之弟張容的錢財,為其撰寫墓誌銘,故意詆毀楊一清的名聲。
楊一清在一氣之下病倒,以至於背部的疽發而身亡,為嘉靖帝留有遺疏一道。最後,嘉靖錶示前塵往事不再追究對錯,恢復楊一清的所有官職和待遇。
楊一清的功績除瞭政治領域和和軍事領域以外,在文學上也建樹頗多。在“三楊”時期極為推崇的
“台閣體”
文章壟斷明初文壇將近百年,直到以李東陽為首的
“茶陵派”
崛起後,纔終結瞭“台閣體”的一傢獨大時代。
而楊一清的詩文,明顯有彆於“台閣體”和“茶陵派”,其內容更加豐富,飽含憂國憂民之情,文筆雄渾有力,而且視覺新穎獨特。
楊一清留下的著作甚多,比如《關中奏議》、《督府奏議》、《吏部獻納稿》、《吏部題稿》、《綸扉奏議》、《文襄石淙集》、《通傢雜述》、《石淙詩稿》等,這些著作包羅萬象,既有條陳奏疏,也有詩歌文學,涉及到國計民生、軍備防務、民族關係、革除弊政等方方麵麵,顯現齣瞭一代優秀政治傢、軍事傢和文學傢的水準。
楊一清的一生可謂是豐富多彩,波瀾壯闊,前後曆經四朝。他雖然文武兼備,能力齣眾,深諳權術,甚至對於張璁、桂萼之流也施展過兩麵手法和稀泥。但是,最終還是被奸人排斥陷害,在政治鬥爭中落敗後鬱鬱而終。據
《明史・楊一清傳》
記載:
博學善權變,尤曉暢邊事。惟晚與璁、萼異,為所軋,不獲以恩禮終。然其纔一時無兩,或比之姚崇。
1541年,嘉靖帝下旨追贈楊一清為太保,賜謚號
“文襄”
。後世對他的評價非常高,甚至與唐朝的名相姚崇相媲美,贊譽他
“齣將入相,文德武功”
。
歡迎點擊關注@文史不假,我們一起學習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