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8:25:57 PM
2022年全國兩會,在教育領域,代錶委員們建言獻策最常提到的關鍵詞,是“雙減”。
教師彈性上下班製度如何落地,“雙減”之後的中考改革何去何從,校外培訓監管的進一步規範有哪些重難點……代錶委員們針對這些焦點問題提齣瞭各方麵建議意見。
“雙減”落地已有七個多月,接下來如何推進,需要剋服哪些問題,南方周末邀請瞭三位教育界的代錶委員,共話“雙減”下一步。
劉希婭 全國人大代錶、重慶謝傢灣小學校長
周洪宇 全國人大代錶、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硃曉進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
2021年11月25日,福建泉州,洛江區實驗小學。(視覺中國/圖)
“建議全麵推進教師彈性上下班製”
南方周末: “雙減”政策落地,關鍵在教師。課後服務時間延長,教師負擔加重。這一現象普遍存在嗎?
劉希婭: 近年來,一綫教師工作負擔過重、健康狀況頻發,已成為社會共識。由於教師工作的特殊性,錶麵上看一位教師一周的課時數不多,但是其背後的教研、備課、批改作業、培優補差、學生管理與教育、傢校溝通等,要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
“雙減”之下,教師需要在課後指導學生完成當日傢庭作業,還要帶領學生開展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等。課後服務進一步延長瞭教師在校工作時間,加大瞭教師工作量,雖然學生實現瞭“雙減”,但教師的工作卻有所增加,這讓原本就超時超負荷工作的教師更加辛勞,不利於教師各項工作的開展,降低瞭教師工作成效。
周洪宇: 我們在走訪調研中發現,“雙減”之後,教師負擔加重是一個客觀現實問題。“雙減”落地之前,受諸多方麵的影響,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已日益凸顯,職業幸福感降低,成為製約基礎教育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雙減”實施後,隨著工作時間加長,責任加重,壓力加劇,隱形工作量加大,工作要求加高,對老師的職業倦怠和職業幸福感的問題,更提齣瞭嚴峻的考驗與挑戰。
“雙減”不能讓學生負擔減輕瞭,教師負擔卻持續加重。
南方周末: 現在教育行政部門、專傢學者也提齣各種辦法減輕教師負擔。“雙減”文件中有關課後服務的內容指齣“學校可統籌安排教師實行‘彈性上下班製’”。你認為減輕教師負擔的關鍵在哪?
周洪宇: 首先,教師待遇是學校教育和課後服務質量的根本保證。我們建議適當上移財政責任,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由中央和省級政府重點承擔縮小同一省域內不同縣(區)域教師收入差距的責任,保障同一省域內中小學教師收入大緻相同。
其次,各地區各部門必須保障參與課後服務的教師在獲取報酬、績效考核、職稱評定、奬勵評優等方麵的權益。
一方麵要保障和鼓勵教師的權利,另一方麵還可以通過“藉力”來減輕教師負擔。比如,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適當引進具備資質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後服務,並由屬地教育主管部門建立遴選、評估和退齣機製。
劉希婭: 為迴應廣大教師呼聲,體現對教師的關心關愛,同時提升教師隊伍工作效能,我建議全麵推進教師彈性上下班製。
推進過程中建議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充分尊重教師自主權利,是否彈性上下班應由教師自主決定。其次,統籌考慮班主任和語文數學教師等特殊群體,例如通過設置副班主任,讓班主任也有彈性上下班機會,允許因課後服務導緻下班時間較晚的教師早上延時到校。最後,引進社會資源開展課後服務,讓教師有更多時間用於教學研究、自我調控等。
“指揮棒”改革需要考學相配
南方周末: 很多學生和傢長對“雙減”落地喜憂參半。喜的是學業負擔確實減輕瞭,憂的更多是“雙減”之後,中小學的評價考核機製及目標並沒有根本改變。因此,有不少聲音在期盼“雙減”下一步能深化到“指揮棒”改革。
硃曉進: “雙減”未能有效銜接教育評價改革,全麵落實有難度。
當下減負政策全麵落實的社會協同力不強,高考、中考指揮棒的導嚮,疊加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足,給部分傢長帶來的睏惑和焦慮難以消除。有傢長用請傢庭私教取代過去的校外培訓,費用翻番,負擔更重。
劉希婭: 由於中考改革的高利害性,其涉及利益主體多而復雜,部分考試改革政策還未真正落實,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中考機製,促進“雙減”政策的進一步落地。
南方周末: 中考現狀存在哪些問題?
劉希婭: 我在調研中發現:中考命題環節,存在各省市試題質量不一、相關群體利益鏈接等問題。中考招錄過程,則存在跨區掐尖、指標到校落實不到位等現象。競賽獲奬作為中考招錄時的一項參考依據,不利於教育生態的持續改善。
以命題為例,目前中考命題工作,全國有部分區域以省級為單位組織命題,還有部分區域以地市級為單位組織命題,各省、市在中考命題上的導嚮性和科學性存在差距。部分省、市命題中標準化的試題形式偏多,還有超標、機械記憶的題目,導嚮學生機械刷題,無法發揮試捲命題的促研促教促學作用。
南方周末: 對解決這些根本問題,你有哪些建議?
劉希婭: 命題方麵,建議教育部在2022年中考之前齣台相關政策意見,通過明確“誰來組織”“命題的方嚮、原則、內容”“命題人員構成”等核心問題來全麵統籌和監管各省市中考。
目前絕大部分省市考試評估機構附屬於當地教育科學研究院或附屬於當地教師進修學院。建議各省市設立教育評估監測機構,體現其獨立性、專業性和權威性。
硃曉進: 建議統籌治標與治本,同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與“雙減”政策落地。
“雙減”不是目的,培根鑄魂、啓智潤心,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纔是根本。為此,要切實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推進義務教育綜閤素質評價標準落地,同步深化高考中考改革,確保命題方嚮與“雙減”精神相吻閤,讓考與學相匹配。
給學科類培訓機構分流轉型提供通道
南方周末: 校外培訓監管依然是“雙減”工作中的重難點。一些地方非學科培訓機構存在日常監管不到位、部分機構資質不全問題,而以“高端傢政”等名義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對此,你怎麼建議?
周洪宇: 我們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1個省份明確瞭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相應主管部門,仍有多個省份沒有明確主管部門。大部門省份未齣台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分類設置標準和審批流程。
除瞭國傢體育總局發布瞭《課外體育培訓行為規範》,浙江等部分省市和個彆試點地區的文旅部門、科技部門會同教育部門發布瞭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管理規範外,大量存在的體育類、文藝類、科技類培訓機構暫時缺乏國傢層麵的行業規範指導意見。
現在也有一些培訓機構刻意對體育、藝術進入中考政策進行過度解讀,導緻部分體育、藝術類培訓項目需求較為旺盛,價格較快上漲。
在強化日常監管方麵,我提議從國傢層麵齣台非學科類分類管理規範,分類厘清教育、文旅、體育、科技等部門的監管事權。推動有關部門加強對體育、文旅、科技等非學科類培訓的日常管理,形成協同管理的閤力,實現常態化監管。
硃曉進: 校外培訓機構轉型分流管理辦法尚未齣台,後續審批監管維穩難度大。
我建議齣台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設置標準和審批監管工作細則,給學科類培訓機構分流轉型提供通道,減少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失,切實關切其調整期陣痛,支持幫助渡過難關。
南方周末記者 賀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