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25:51 AM
提起中國近代發展史,我想有個人,必定要占據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齣生於公元1811年,6歲進入私塾讀書,8歲通曉四書五經,14歲便得中進士,隨後平步青雲,更是成為晚清軍機重臣。
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文正公"曾國藩。
曾國藩在我國文化和曆史界,具有很高評價,但是也有人覺得曾國藩"嗜殺成性",手中沾滿太多無辜人的鮮血。
那麼,曾國藩到底是好是壞呢?
曾國藩一生仕途可謂平順至極,曾國藩被清廷封為"世襲罔替一等毅勇侯",同時兼任過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更被奉為"湘鄉派"的創派宗師。
李鴻章曾經擔任過曾國藩的幕僚,並且對他佩服之至。
李鴻章:"公治軍,謀定而後動,摺而不撓,重如山嶽。諸將化之,雖離公遠去,皆遵守約束不變。"
左宗棠、等人,都對曾國藩有著高度評價。
左宗棠:"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毛主席:"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甚至《清史稿》中,將曾國藩的功績,比之諸葛亮、王陽明。
《清史稿》:"凡規畫天下事,久無不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中興以來,一人而已。"
此外,從曾國藩一生履曆來看,他先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叛匪。幫助清廷攻占南京,擊退撚軍。
晚年時期,又成為洋務派代錶人物之一,文治武功方麵,曾國藩確實無任何缺點,他也做到瞭一位大臣能做到的頂峰。
可是隨著越來越多晚清秘密信息重見天日,關於曾國藩的評價又呈現齣兩極分化的態勢。
1861年6月,曾國藩給兩位弟弟寫瞭一封傢書。
這封《曾國藩傢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自以殺賊為誌,何必以多殺人為悔。"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曾國藩鼓勵兩個弟弟為朝廷殺賊,不要瞻前顧後,能殺多少殺多少,這纔是為人臣子的榜樣。
《能靜居日記》還有這樣的記載,1859年、1861年、1864年,曾國藩的湘軍有過多次屠戮普通人的行徑。
甚至坊間傳言,攻占天京後,曾國藩手中便沾上至少10萬餘人性命。
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與追剿撚軍等戰役中,多次縱容屬下隨意燒殺搶掠,無數普通百姓為此而喪命。
當這些信息被披露齣來之後,許多曆史愛好者與網友認為,曾國藩是個不摺不扣的僞君子。
雖然大事方麵曾國藩從來不含糊,也為中國近現代的發展,提供瞭巨大推進作用。
功過不能相抵。曾國藩滿口仁義道德,卻是個徹徹底底的嗜殺之人。於是乎,關於曾國藩到底是好是壞的論調引發無數爭論。
筆者看來,亂世當用重典,大爭之世一味退讓或心懷慈悲,其實是很難穩住亂局。
筆者從來不否認,諸如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這些手握實權的大臣,肯定會乾齣一些違心和齣格的事情,但這也無法避免。
戰爭中對敵人慈悲,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筆者也不是刻意崇尚暴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清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又齣現諸多農民起義,危難關頭曾國藩率領湘軍脫穎而齣,到處平定叛亂,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成大事者何拘小節?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從曾國藩一生所作所為來看,此人還是功大於過。
因為現代人是從上帝眼光來評判古人所做的事情到底正確與否,可是我們要設身處地想想,假如我們在清朝末年手握重權,且又麵臨無數睏局。
這種情況下,還要顧忌太多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從曾國藩的座右銘:
"君子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便能看齣,曾國藩並非不清楚雙手已沾滿鮮血,為瞭復興國傢,曾國藩還是要如此行事。
最後總結,按照優待俘虜這項我軍優良傳統,似乎能從側麵印證齣,曾國藩為人心狠手辣。
但是具體事情要具體對待,我們譏諷曾國藩的同時,也要看清楚此人真實本性。
如果曾國藩隻是齣工不齣力,他完全可以命令湘軍與敵人周鏇,這也避免瞭更大的損失和傷亡。
可是有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僞君子,把大道理說給他人聽,自身卻在暗地裏行那齷齪苟且之事。
曾國藩先用實際行動擺脫亂世格局,接著修身、治國、平天下。
曾國藩不管是統領湘軍時,還是成為洋務派代錶人物,他皆為保衛中華傳統而戰。
誠然,他在某些地方做得不盡如人意,給後人授以口舌之爭,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以上隻能代錶筆者一傢之言,曾國藩能得到無數名人大傢推崇,還是有其過人之處。
參考文獻:《清史稿》《能靜居日記》《曾國藩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