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7/2022, 7:04:52 AM
整勁並不神奇,整勁的形成身體擺對位置是基礎,關節鎖定是關鍵。
彈性現象就是武術運動中頗為神奇的“藉力打力” 的現象。當關節固定時,人體就形成瞭剛體,既是剛體,在其彈性強度的範圍內就會具有彈性。此時若有外力作用,剛體就會發生彈性變形,使外力的動能轉換成位能,當外力消失後,位能轉換成動能使剛體恢復原來狀態。
彈簧的特性是在彈性限度的範圍內,受到衝擊時能將動能轉化成為勢能.當衝擊消失後又將勢能轉化成為動能,反作用於剛纔衝擊過來的物體。
在武術運動中産生的彈簧力現象,這往往被視作神奇,其實我們如果用力學方法詮釋就不會神奇瞭。
當關節彎麯時,並對關節進行加固再加固就形瞭弓。當全身的各關節周圍的肌肉都同步收縮時, 各關節都同時被固定、加固,這樣全身不就都是弓(彈簧)瞭嗎!
太極拳有這樣的理論: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 這就是說從足開始各關節要按序工作,就如火箭點火一樣,一級火箭點火, 二級火箭點火, 三級火箭點火…….點火的次序不能亂。各關節的動力裝置逐級工作時,逐級地補充能量。
當肌肉不斷地重復某一動作可以提高肌肉的靈敏度,縮短肌肉的“反射時間”,清代武術傢�O乃周說道“韆遍不熟再練韆遍”就是這個道理,當訓練達到瞭如同“使用筷子”那樣熟練,在運動生理學稱之為“自動化”,在傳統武術中不就是“意無意”的境界嗎!
“陽入陰扶”與“肩要捲緊壓”
以脊柱為中心將背肌肉嚮左、右方嚮拉開;使肩胛骨的內緣前推,下角外展,將鎖骨、肩胛骨、肩頭捲緊,使軀體成為瓦形狀,使背麵成為平滑的弧麵,使肩胛骨不再嚮後凸起。此即為清代黃百傢說的“肩要捲緊壓”之捲。多數人的肩胛骨是嚮後凸起的,練成平滑弧麵需要時間。
將背、肩部的肌肉捲嚮胸前,再嚮下拉,在古譜中稱之為“陽入陰扶”。
將胸部及上腹部肌肉嚮臍下拉,這一動作之“下氣” ;小腹部肌肉由會陰開始嚮上捲裹;以臍下1一2寸處為中心,該中心稱作“中宮”,將周圍的肌肉嚮“中宮”裹緊,這一動作叫做“氣聚中宮”;
在氣不上浮的條件下吐肩,即前胸仍保持瓦形前提下將大臂嚮後扳,使肩頭嚮前凸齣。在保持前胸弓形的前提下,使天突嚮前微吐。
我們的胸肌嚮左、右兩側都有拉伸的量,但背部肌肉卻隻有嚮中間收縮的量,而缺乏嚮左、右兩側拉伸的量,本層次功夫實施對背部肌肉的左、右兩側拉伸訓練,就是基於這一認識。實踐證明對背部肌肉嚮左、右拉伸訓練將會極大增強開、閤打的效果。
“氣” 之下行叫做下氣,有些拳傢為使“下氣”認為其法是三窩(兩肩窩及胸窩)放鬆,其實關鍵卻是“陽入陰扶”,習者要引起注意,不要做隔靴抓癢的事。
上下、前後連結
關節鎖定、加固、全身形成整勁的第一層功夫
這一步功夫是形成整體勁的關鍵所在。
在各關節拔開的前提下,用“意”使肩、肘、腕、指、髖、膝、踝等關節處的肌肉嚮關節裹緊,並使有嚮關節處“塞”的感覺,使腕、肘彎、脅窩深處、腹股溝、膝彎、踝弓處的肌健綳起。此舉為“彎弓運腱”。“彎弓運腱” 在腹股溝”處最不易做到需多下功夫。
大臂、小臂、掌、指、大腿、小腿、足、趾的肌肉嚮骨貼緊,大腿跟嚮外撐開。髖部肌肉內捲,膝後肌肉嚮外捲將大腿肌肉擰緊。
軀乾部肌肉不論前後均嚮骨貼緊。
咀(嘴)微張,咀角後拉,舌嚮舌根收縮,(注意舌頂上齶是錯誤的)咬牙但不咬著、不咬緊。頸略拔,並使風府穴旁的肌腱綳起,但患有高血壓者須慎之。下巴微扣。
上、下連接
肩內捲,髖內捲,將意放腰麯,將腰麯周圍的肌肉嚮上、下、左、右拉開、初練時腰麯周圍有杯口大的區域肌肉敏感性很差,上、下勁力在此脫瞭節,被稱之為“斷勁”,以後這個區域逐漸縮小至銅闆那麼大。腰麯也感到微微“後吐”瞭一點。腰麯周圍的肌肉也顯得“聽話”起耒,“斷勁”現象消失,稱之為連接――上、下連接。練此上、下連接時要特彆注意不可操之過急、以緻於動作幅度過大,強度過大,很可能會引起腰痛的。成年人習此尤要注意。而且年歲愈大愈要注意。
前、後麵的連接
這裏所說的前麵是指胸腹麵(也稱陰麵),所說的後麵指背麵(也稱陽麵),肩、髖軸的外側是陰麵和陽麵的交界麵。將“意”置於此界麵使上、下綳緊,稱作陰麵和陽麵的連接。此點很不易做到,但卻是使軀乾形成六麵剛體的重要一步,要多下功夫。
肌肉對關節裹緊並嚮關節“塞”時即實現瞭對關節的固定和加固,實現瞭肌肉的等長收縮。
上、下連接和前、後麵連接是使軀乾形成六麵剛體的關鍵。對提高擊打力關係甚大。
這一步功夫完成後,整體勁力已有初成,須予檢驗,方法如下∶
檢驗者用手拍受檢者之小臂、肘部或大臂,受檢者各關節均處於“連接”狀而不“斷開”,周身各彎處均齣現彈性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