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7:50:27 PM
大傢好,我是藍白。
前幾天聊瞭金融數據,今天聊財政數據。
在稅收和賣地收入裏,我們可以窺探到,房地産極速膨脹之後的墜落,城市化兩極的差距擴大,會給我們的個人生活選擇,帶來越來越巨大的撕裂感。
財政部最近發瞭今年前兩個月的財政數據,我們來看看有什麼特徵。
最大的兩本賬,全國一般公共預算4.6萬億,增長瞭10.5%。
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9159億,同比降瞭27.2%。
一般公共預算裏,自然資源稅,個稅,增值稅貢獻比較多。
像個稅的增速,甚至達到瞭46%,因為2月份是春節嘛,年終奬集中發放,應繳的個稅,在2月入庫的比較多。
還有,像原油、有色這些大宗商品漲價比較凶,自然資源稅收得也多。
但是,企業所得稅這一項,增速隻有5.4%,說明小微企業的日子,並沒有因為春節而變好。
有意思的是契稅,同比降瞭25.8%,這跟買房的人變少,肯定有關係。
再來看政府性基金收入,這本賬,絕大部分都是由賣地收入構成的。
1-2月份,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是9200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是8600億,土地齣讓收入是7900億,降幅全部接近30%。
國君宏觀說,這個數據,比疫情停擺的2020年前兩個月,進度還要慢,還用瞭一個詞來形容現在的賣地收入,叫“深度負增長”,可能是覺得這個詞的力度不太夠,後麵又加個“尚未見底”。
一方麵,是賣地收入在降,另一方麵,財政預算的支齣在增加。
1-2月份,全國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齣閤計3萬億,增幅接近30%。
土地收入降瞭快30%,支齣增長瞭快30%,今年又是穩增長的大年,隻能開源,不能節流。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一是新增專項債的額度,達到瞭3.6萬億,加上去年還剩1.2萬億的額度沒有用,可以發債,穩住生産端,搞基建。
二是,去年財政兩本賬結餘的資金超過瞭1萬億,也能頂上來一部分。
三是,今年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瞭1.65萬億利潤,前段時間,大傢看到央行上繳財政超萬億的利潤,說的就是這個事。
所以,賣地收入下降,形成的窟窿,要麼從其他地方找錢,補上缺口,要麼用發債的額度頂上。
今年的形勢大傢也都看到瞭,北京、福州、青島、閤肥已經進行過集中土拍,絕大部分還是國資和城投托底,民企開發商還是不參與拍地,土地流拍率居高不下,溢價率幾乎降到瞭零,形勢依然嚴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真要深究的話,賣地收入的下降,從去年就埋下瞭伏筆。
當賣地收入這塊大蛋糕,不知道什麼時候纔能補上來的時候,我覺得,很有必要梳理一下,去年全國各個地區,賣地收入的錶現。
從宏觀上來說,可以看看哪些地方的財政拖瞭後腿。
從微觀來說,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看哪些地方的土地和房子,需要避開。
我找瞭一份報告,是天風固收孫彬彬發的,匯總去年全國各個地區的數據,比一比,看誰的賣地收入,錶現最差。
1,13個省份,去年賣地收入降幅超過瞭20%。
這些地方,有雲南、新疆、黑龍江、內濛古,也有廣西、山西、甘肅、河北、寜夏,還有江西、吉林、河南、遼寜。
其實,隻看省會城市,就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太原、昆明、南昌的跌幅都超過瞭60%,華北、西南、中部的省會城市尚且如此,韆百個依賴土地齣讓的三四五綫城市,眼下的境遇可想而知。
2,福建、青海、廣東、四川、湖北、山東、重慶、湖南、安徽、陝西這10個省份,去年土地齣讓金同比下滑在20%以內。
這就意味著,2022年接下來的時間,各個省份的土地財政模式,將迎來一場近些年以來罕有的、極限的“壓力測試”。
在“穩增長”為基調的2022年,一旦賣地收入下降開始衝擊到經濟強省,江浙、珠三角對經濟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很低。
最近兩個月,還隻是降首付、降利率,還有以鄭州為代錶的二綫省會在寬鬆。
等到大批的東部沿海城市齣手,就可以視為:樓市更進一步的寬鬆信號。
當然,這隻是極限情況下的推演,開發商什麼時候恢復拿地,取決於什麼時候恢復融資。
如果觀察幾個月,首付、利率、喊話,降低購房門檻,還是解決不瞭問題,還是不能讓民企開發商恢復拿地,那就從供給端想辦法,現在顯然還沒到這一步。
但咱們換個角度想,如果連滬蘇寜杭、廣深莞佛這些城市,都開始為賣不齣去地發愁,那中西部、東北、西北、西南的所謂國中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各種頭銜一大堆的城市,日子想必會更難熬。
有個笑話說,森林裏,兩個人碰到瞭熊,一個人使勁跑,另外一個人說彆跑瞭,你又跑不過熊,跑的那個人說,我不需要跑過熊,我隻需要跑過你。
這可能是黑鐵時代的樓市,最典型的特徵。
東部大城市,隻需要限購、搖號打新放開一點口子,就能做到中西部城市使盡渾身解數而做不到的事。
他們甚至不需要做什麼,就能源源不斷吸引到買房的人。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打破瞭中西部和東部,天平兩端固有的平衡。
當享受優質資源紅利的階梯越來越陡峭,資本與算法的聚光燈,必然會打在徹夜歡騰的大都市身上。
這又進一步吸引高校、人口、資金、醫療、教育、體麵的工作、發達的軌道交通,龐大的基建計劃,嚮這些地方集聚。
以至於,我們在GDP、房價和土地齣讓收入上,看到瞭越來越巨大的“參差”。
分化,日益加劇的分化,正裹挾著整個房地産市場,異化成一座頂部越來越尖利的金字塔。
藍白想說的是,大可不必為這種現象感到不安。
土地和財政視角的數據,隻是錶象。
本質上,這是經濟規律的自我調節。
過去幾年,房價普漲,我想很多人,都已經快忘瞭地市和縣城,曾經的生活有多麼愜意,跟父母朋友待在一起,十幾萬首付買個房,晚上吃個夜市,河邊走一走,十點鍾睡覺,早起鍛煉,不用擔心房貸和車貸。
大自然是公平的,城鎮化讓失衡的性彆比重歸平衡,又讓傢鄉高估的土地市場、房價恢復理性。
讓懷抱大城市夢的年輕人開闊眼界,讓漂泊在外的遊子扛不住的時候迴傢。
有人進京趕考場,有人辭官歸故裏,這又何嘗不是一件美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