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2022, 10:29:03 AM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兩年,全球疫情肆虐,綫下健身房頻傳倒閉,全民健身意識陡增,居傢健身成為疫情中興起的一種特殊商業形態。
市場紅利之下,Peloton、Keep這類綫上健身平台獲得迅猛發展,Peloton營收持續走高,受到資本市場追捧,市值一度超過500億美元;Keep完成3.35億美元的F輪融資,已走在衝刺IPO的路上。
然而,隨著歐美國傢在疫情麵前集體「躺平 」,以及國內疫情的常態可控化,紅極一時的居傢健身迎來瞭「降溫 」,Peloton更是痛失數百億美金市值,甚至到瞭賣身的地步。
疑問由此産生:居傢健身究竟是不是僞需求?對於行業玩傢來說,健身的商業故事還能怎麼講?
不再火熱的居傢健身
今年2月,互聯網健身巨頭Peloton管理層大換血、裁員30%、市值暴跌400%的消息,讓其陷入輿論漩渦。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Peloton正在遭到激進投資者的施壓,要求其董事會解雇CEO,並考慮齣售公司,潛在“接盤者”包括耐剋、亞馬遜等巨頭公司。
素有「健身界奈飛 」之稱的Peloton,何以淪落至賣身的窘境?
據鈦媒體App瞭解,Peloton主要依靠著Tread+跑步機和健身單車兩款産品打開市場,截至2019年6月30日,總共銷售瞭57.7萬台設備,市場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巔峰時期的Peloton,市值突破500億美元,2020財年第四季度,Peloton營收增幅達到172%,各項業務收入綜閤超過6億美元。
不過,2021年2月中旬,Peloton進入下行通道,股價從150多美元跌至如今的16美元,總市值不足90億美元。
翻開Peloton2022財年第二季度財報,市場錶現可謂糟糕,虧損金額達4.39億美元,而上年同期則錄得淨利潤6360萬美元,僅一年時間,就從盈利變成巨額虧損。
同時,Peloton最為仰仗的智能單車業務陷入口碑危機,這嚴重打擊瞭資本市場的信心。
2021年3月,一名男童在公司生産的Tread+跑步機上遭受瞭嚴重的頭部撞擊後死亡,隨後美國消費者安全委員會(CPSC)宣布介入調查,並要求Peloton公司召迴這款跑步機。
Peloton智能單車
起先,Peloton拒絕瞭這項要求,直到兩個月之後纔宣布召迴全球約12.5萬台Tread+跑步機和約1050台Tread跑步機,這對其聲譽造成瞭無可挽迴的損害,公司股價開始斷崖式下跌。
更加不妙的是,歐美國傢居民無視疫情風險集體「躺平 」,恢復瞭綫下健身的習慣,即便Peloton Bike售價從2245美元一路降至1495美元,訂閱會員費用也在降低,依然阻擋不瞭居傢健身的頹勢。
鈦媒體App獲悉,日前Peloton已推齣一項新的定價計劃,規定用戶隻需按月支付固定智能單車和健身課程的費用,價格在60美元/月―100美元/月之間,如果用戶取消訂購,公司將免費收迴智能單車。假若這一措施仍不奏效,Peloton前景恐怕堪憂。
當然,作為潛在收購對象,Peloton的價值也不可低估。
對耐剋來說,Peloton不僅深受美國Z世代年輕人的喜愛,更可藉助其運動屬性推齣一係列健身消費産品,有助於耐剋下一個10年的業務增長。對亞馬遜而言,Peloton接近600萬的會員用戶,也是其進軍健康醫療及健身行業的寶貴資産。
Peloton的「墜落 」,讓國內從業者不禁發問,靠著智能單車這類硬件産品衍生而齣的居傢健身市場,是否已走入一條死鬍同?
迴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審視國內智能健身鏡産品――它的商業模式與Peloton一樣,用戶居傢使用,或許可以從其市場發展情況一窺端倪。
健身鏡産品概念,發端於美國。2018年9月,美國私企MIRROE推齣全球首款智能健身鏡,一年多之後Lululemon耗資5億美元收購MIRROE,投資圈由此颳起瞭一陣魔鏡風潮。
2020年10月,國內獨角獸公司FITURE發布旗下首款魔鏡産品,引來咕咚、樂刻、億健、百度等巨頭下場「造鏡」。近一年時間裏,健身鏡價格也從8000元一路下探至2000元,覆蓋中高端用戶群體。
圖片來源@FITURE官網
據鈦媒體App瞭解,健身鏡采用硬件費用+軟件服務的會員費形式,其課程內容包括瑜伽、體能訓練、塑形等,會員到期後需要繼續付費,纔能享受到教學內容。
正常來說,這些年國內用戶經過互聯網健身巨頭的市場教育,付費習慣早已養成,為一麵健身鏡買單不是問題,但事實情況是,在資本端大火的健身鏡,卻在消費端市場遇冷。
以FITURE為例,去年618年中大促期間,官方宣布單日創造瞭銷售3000台健身鏡的記錄,雖然數字看上去很樂觀,但後繼乏力也是事實。
價格,是影響用戶決策的重要因素,鈦媒體App登陸天貓京東的FITURE旗艦店發現,其一款發售於去年6月的旗艦版健身鏡最為熱銷,目前售價3899元,在兩大平台的用戶評價數均超過1000條,而7800元的高端版不見瞭蹤影。
另外,去年4月FITURE總裁張遠聲錶示「送齣10萬設備給用戶免費試用14天」,體驗完成後用戶可以選擇是否正式購買産品,而據官方最新數據,成立兩年多以來,FITURE魔鏡用戶總量也就3萬人左右。
這也從側麵反映齣,經過試用之後購買健身鏡的用戶恐怕並不算多。
如今,翻看小紅書等平台,用戶對健身鏡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有的覺得這麵鏡子不僅顔值高,也有滿滿科技感,非常適閤放在傢裏健身。有的則吐槽這是自己買過最不實用的東西,課程太小兒科,在傢隻能當鏡子用,是妥妥的「智商稅」産品。
在閑魚上,轉讓健身鏡産品的用戶呈上升趨勢,理由包括「沒怎麼用過」、「當穿衣鏡使用太浪費瞭」,背後賣傢的心理路程大同小異。
截圖來源@閑魚
一位做消費投資的小紅書用戶指齣, 傢庭健身在中國就是一個僞需求。 “第一個就是先天條件的問題,國內人均居住麵積隻有39個平方,傢庭活動空間很有限,第二個就是付費意願問題,即便是那些已經花瞭8000元去購買健身鏡的人,對於每個月還要交兩三百的會員費這件事也是猶疑的。”
網友對健身鏡的質疑
他認為,人們付費健身,無外乎是齣於社交的意願,去秀身材,去結交誌同道閤的小夥伴,而在傢裏對著一麵健身鏡訓練,是「挺傻的一個舉動」。
更何況,現在市場上主流健身鏡所宣傳的,都有誇大的成分。《魔鏡FITURE:權利的遊戲》一文中提到,FITURE魔鏡過於強調教練的人物故事、課程的畫麵、聲音,他們在內容層麵有很多炫技的嫌疑。有些課程似乎是為瞭證明“教練比用戶厲害”而存在,練完心率直接飆到180。
對普通用戶來說,心率的飆升無疑帶來瞭健康隱患,而心肌缺血及心梗相關病例的人,使用健身鏡訓練更有危險性。
健身教練Frank告訴鈦媒體App,如果非要選一個居傢有氧器材,還是推薦劃船機。在不同健身器材下進行最大運動量測試得齣的結論是,劃船機能以較低心跳率、較高攝氧量産生較高能量消耗,並能促進體能運動全身肌肉達到理想的塑身效果。
“其實運動本身都有一定的風險性,前段時間字節跳動員工健身房猝死案例就很典型,作為健身教練,我建議睡眠時間低於5個小時不要做劇烈運動,長期熬夜加班人群也應格外注意。”他嚮鈦媒體App說道。
動感單車也是一樣的道理。
Frank告訴鈦媒體App,動感單車上做訓練還是要有一個氛圍感,這種設備綫下健身房需求偏多。“如果居傢健身的話,動感單車基本就是吃灰狀態。”
對於居傢健身到底是不是僞需求這一話題,他也給齣瞭自己的答案: “大部分居傢健身的都是小白用戶,一旦入門之後,還是要迴歸綫下健身房,真實教練的指導肯定會齣成績的,虛擬教練則不一定。”
或許,隻有到瞭VR、AR技術真正成熟之後,居傢健身變得更有樂趣、更具社交性,纔有可能帶動智能單車、健身鏡等居傢健身市場的繁榮,這些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綫下健身的機會在哪裏?
隨著疫情的常態可控化,健身運動重新迴歸綫下。
據中國體育用品業聯閤會發布的《2021大眾健身行為和消費研究報告》顯示,健身房/俱樂部、大型體育場館、體育綜閤體等專業場館鍛煉選擇比例顯著提升,同比分彆增長21個百分點、10個百分點、9個百分點,更多人走齣傢門來到專業體育場館參與運動健身。
而群眾身邊場地方麵,傢庭健身、戶外運動場所的選擇比例降低,相應的小區露天花園、社區露天廣場選擇比例增長。
圖片來源@《2021大眾健身行為和消費研究報告》
可以看齣,人們迴歸傳統健身方式的趨勢不可阻擋,這時從業者將重心轉到綫下健身市場,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那麼, 綫下健身的機會到底在哪裏?
據鈦媒體App瞭解,傳統健身房通常為預消費模式,存在很多弊端,隻能靠吸納新會員來滾動現金流,如果沒有新的客源,卡賣不齣去,資金鏈就可能麵臨斷裂,屆時跑路就隨時可能到來。今年年初,國內頭部健身房品牌金吉鳥老闆跑路事件,就再次給行業敲響瞭警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同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15天健身卡冷靜期政策」的實施,讓不少傳統健身房生意受到影響。這一情勢之下,不辦年卡、按次付費、無條件退充值卡餘額的新零售模式,漸漸流行起來,如今上得瞭牌桌的就是樂刻和超級猩猩兩大巨頭。
據鈦媒體App瞭解,樂刻走的是月付製,北京地區月卡為239元,可以免費使用場館和器械及預約團課,超級猩猩走的是次付製,沒有月卡和年卡,可以在小程序上預約團課、私教及訓練營課程。
具體運營模式上,樂刻采用的是加盟製,目前已入駐30餘座城市,擁有近800傢門店,超級猩猩則均為直營店,目前已覆蓋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10座城市,擁有100餘傢綫下門店。
選址方麵,也各有不同。超級猩猩選在一二綫城市的核心商圈及寫字樓的位置,比如位於國貿商圈的國貿全能店、朝陽大悅城商圈的呼吸庭院主題店等,這些熱門商圈的租金價格通常達到15~20元/平米,以一傢200平米的店麵計算,每月固定租金至少要9萬元,運營成大相當大。
樂刻門店更加密集,大多集中在寫字樓及居民小區等區域,布局更為下沉,加盟製讓其避免瞭重資金投入,但後續的管理運營也是一大挑戰。
位於望京區域的樂刻健身房
價格上,樂刻比超級猩猩便宜不少。以兩傢都在重點發力的團課為例,在北京地區,樂刻單次付費購買團課價格在39元~89元之間,而超級猩猩團課價格在89元~159元之間。
超級猩猩團課
價格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店麵環境及教練方麵,超級猩猩店麵更加精品化,硬件配置較樂刻要強一些,另外根據多位學員的反饋,超級猩猩的教練帶動性更強,技術動作更好。
事實上,優質教練資源已成為雙方爭奪市場的關鍵因素。
“做健身這些年,深刻感受到那些善於在舞台上錶達自己的教練尤為稀缺,培養這樣的教練花費的周期非常長,在極其樂觀的情況下,也需要至少1到2年的時間。”Frank告訴鈦媒體App。
除瞭樂刻、超級猩猩這類新零售健身房之外,譬如蹦極館、菩提拉館、連鎖拉伸工作室等“小而精”的專項健身房,也日漸流行起來。
另外,「女性專用健身房」也成為瞭市場新潮流,齣現瞭Blush Fitness、Fernwood Fitness等歐美品牌,國內也有主打塑形、瑜伽等課程的Super Model Fit品牌,以及嚮運動生活方式延伸的Perfit W、Beaufit等健身工作室。
可以想見,隨著國內健身産業越來越成熟,多樣化的業態也不斷湧現,從業者將不斷突圍,解鎖市場新機會。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柳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