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3/2022, 7:14:29 PM
他曾任上海圖畫美術院院長,而後人隻知劉海粟,卻不知張聿光;
他對現代舞台美術有變革和創造,而在民國時期,陳定山說當時人們就數典忘祖瞭;
他對電影布景的接景技術有所創造,卻被電影的後世喧嘯所湮沒;
他是早期漫畫的元老,而以後的漫畫界幾乎把他遺忘;
他最早實驗繪畫用的現代顔料,而現在有誰知道顔料和張聿光的關係呢?
張聿光為早期西洋畫先端,土山灣有其身影,繪畫在南洋勸業會展齣並獲奬,曆史材料存世極少,後人對他幾乎一無所知。
張聿光:(1885~1968)字鶴蒼頭,彆號冶歐齋主。浙江紹興人。著名美術傢、畫傢。新中國成立後,張聿光被聘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曾為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美協上海分會理事、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傳世作品有《黃山雲海圖》、《孔雀圖》(藏上海中國畫院)。齣版有《聿光畫集》二集(1935年)。
他齣生在浙江紹興府山陰縣,六歲喪父,隨其母迴紹興,又到湖北宜昌寄居親戚傢。他得空就翻看畫冊,十歲時入私塾拜宜昌名人王步點(號浴生)為師,讀書學畫、學算術、讀英文。後在杭州住過三年,19歲時到上海,在朋友處繪畫。
1912年劉海粟與張聿光創立上海圖畫美術院,後來叫上海美術學校,邀張聿光當校長,時年27歲,劉17歲。張聿光因無空,主要去授課,校務工作由劉海粟、丁悚、王濟遠等去做。此後他逐漸脫離上海美專由劉海粟擔任該校校長。
從事繪畫美術工作對於顔料畫筆都是必需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尤其缺乏,靠國外進口也不便。1918年時,張聿光和幾個朋友辦“六閤公司”做方塊水彩色及畫筆,因不善經營一年多便停辦瞭。
1919年另外一些朋友如謝錦堂、徐寶琛、洪季棠等創立瞭馬利工藝廠,經營尚滿意,要張聿光也參加,便於在美術界提倡推銷國貨。因此,他即以六閤公司時所剩下的顔料原料投入作股。此後數十年直到現在,馬利廠的馬頭顔料及文化美術用品馳名海內外。
為瞭充實對西洋畫的知識技巧,於1920年時在滬隨法國畫傢呂陶夫為師,學瞭三年鉛筆畫、水彩畫、油畫及解剖學。其間曾遊學日本各地觀摩他們的藝術。1922年時又隨俄國畫傢浦特哥斯基學西洋畫。因為西洋畫有其科學基礎,對於後來從事國畫有幫助。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張聿光在法國國立博物館、德國柏林藝術院、美國金門博物館以及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均保存有他的作品以及給他的奬勵。
上海的諷刺畫、漫畫最早見之於日本報紙。張聿光畫漫畫是光緒末年開始於《新聞報》,這是一張反清的報紙。他用的筆名是“冶”字。
宣統年間宣傳革命的報紙有《民呼》、《民籲》、《民立》,是由於右任、邵力子、戴季陶、楊韆裏編辦,邀他擔任漫畫記者。
1926年到1933年,張聿光被邀至明星影片公司擔任美術主任,和洪深、歐陽予倩在一起,曾拍攝過“白雲塔”等多部影片。片中所采用的內景與外景、即實景與布景相接的美術手法,效果很好。他在這方麵的成就,可算是滬上的先驅瞭。
上海的舞台布景最早齣現在圓明園路的蘭心戲院,專門演外國戲如莎士比亞戲。張聿光通過朋友也常去觀賞,為他們的舞台布景所吸引。
光緒末年紳商姚伯欣在十六鋪開辦“新舞台”,開頭請日本人畫布景,但他們不懂中國特點,有些布景畫得不真實配不好。張聿光就開始畫瞭第一場布景是個書房,開場之後觀眾叫好稱贊不已,有的說“這是誰畫的,可不能把他放走!”
梅蘭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也提及過新舞台和張聿光的大名,因此當時到冶歐齋訪問的人很多,在當年美術界國畫界中他是受到尊重的老人之一。
抗日戰爭時期赴大後方,曆經艱苦而作畫從未稍輟,在重慶、成都、昆明等地舉行畫展。
“文革”浩劫中,張聿光繪畫用篆刻的大小百餘枚圖章,以及各式應用於大到中堂立軸、小到扇麵上的圖章均被抄走;還有畢生積藏的曆代名傢書畫精品、歐美西畫明信片、他本人為展覽會裱好的國畫以及數百幀寫生菊花品種的西洋畫等等均被全部抄走。他們甚至說:“這個老頭子還畫什麼畫”,把畫桌也拆毀瞭。
經過“文革”幾年的摺騰,張聿光身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繪畫生涯全部泯滅,神誌遲鈍,步履蹣跚,終於在1968年3月病倒。於同年4月9日逝世,終年八十四歲。當時正是“文革”盛期,隻有子女及幾位至親在海會寺火葬場告彆。
丨謝謝觀看,歡迎點贊分享喲丨
版權說明:文章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