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6:16:27 PM
孫中山作為革命的引導者和發起者,鼎鼎大名,眾人皆知,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有一個兒子名叫孫科。
孫科是在國外長大,他在學成歸來後,一直身處國民黨陣營中,蔣介石曾稱他為“
革命元勛、氣量寬宏、纔識遠大、力行三民主義,學識造詣高。
”
可以說,孫科對於國民黨也是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作為孫中山的兒子,理應受到國民黨的重視。
可是在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的時候,孫科卻並沒有跟隨蔣介石一起退到台灣,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孫科晚年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孫中山第一任妻子名盧慕貞,齣身書香世傢,孫科就是她的孩子,同時也是孫中山唯一的兒子。
1891年10月20日,孫科齣生於香山翠亨村,可他在這個村子中沒有生活幾年就和母親一起在同鄉的帶領下漂洋過海,投奔瞭在檀香山經商的大伯,並在檀香山度過瞭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
孫科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成績優異,於16歲時考入瞭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專門攻讀政治以及經濟學。
隨著年齡的漸長,孫科逐漸明白父親之所以不經常陪在自己身邊,是為瞭革命,為瞭全國人民在堅持不懈的奮鬥。
因此他也深受父親革命意誌的影響,並且在迴到中國後,就留在父親身邊成瞭一名秘書。
可是後來發生的一係列事情都證明,孫科並沒有像孫中山一樣的能力,也沒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有著滿腹纔華卻始終“高不成低不就”。
當時廣州市的師長一位有空缺,廖仲愷認為孫科是在國外留學迴來的高材生,又從事過市政相關的工作,擔任這一職務應該是綽綽有餘。
可孫中山認為兒子缺少經驗,並不足以承擔這樣的職位,還是在他人的舉薦下,孫科纔穩穩當當的坐上瞭廣州市市長的職務。
若說能力,孫科是有的,他憑藉自己的學識和能力重新規劃瞭廣州市的布局,並重新設立瞭各個行政部門,使得廣州市一度成為革命基地。
可是剛剛有瞭一點成績,孫科就開始有些驕傲瞭,他仗著自己是孫中山的兒子,變得目中無人,不僅屢屢嚴厲指責鬍漢民,還公然違抗他的命令,拒絕為前綫作戰的孫中山調動軍餉。
這件事便成為鬍漢民和孫科之間主要的矛盾,後來鬍漢民在評價孫科時也是十分嗤之以鼻:“
他一共有三種脾氣,一種是革命脾氣;一種是洋人脾氣;還有一種是大少爺脾氣。有時候他隻發一種脾氣,有時候是兩種,還有的時候是三種一起發。
”
1925年,孫科的“保護傘”孫中山先生因為肝癌不幸逝世,留下瞭“
革命尚未成功,同誌尚需努力
”的遺言。
此時孫科決心繼承父親的遺誌,將革命進行到底,可是他看不慣蔣介石的做法。因此在孫中山去世之初,孫科更多的是站在廖仲愷這邊。
可是隨著革命曆程的推進,孫科逐漸意識到,自己手中並沒有什麼實權,要想和蔣介石對抗,就需要藉助彆人的力量。
而這個人就是汪精衛,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時,孫科雖然沒有站齣來公開發錶反對蔣介石的言論,但是他曾明確指齣,汪精衛纔是孫中山的接班人。
1929年5月,孫科和汪精衛等人聯手創建瞭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相對抗。可是孫科自上任之後,財政狀況就越來越不容樂觀,因此上任不到一個月時間,孫科就被迫辭職瞭。
直到九一八事變之後,孫科纔迎來瞭自己的機會。
1931年9月18日,日軍不顧國際上反對的呼聲,堅持侵入瞭中華民族這片土地。在此情形下,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為統一抗日戰綫而來迴奔走。
可是在這種緊要關頭,蔣介石卻始終堅持不抵抗、不交涉的政策,這讓所有人都感到十分不滿。
在日軍攻占東三省之後,蔣介石迫於外界壓力,隻好宣布下野。
蔣介石“卸任”後,寜粵雙方便一緻推舉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
這是孫科樂見其成的結果,可是實際上他的處境並沒有因為蔣介石的下台好到哪裏去。
孫科得不到蔣介石的支持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孫科是逼迫蔣介石下野的重要人物之一,從一開始兩人之間就有瞭難以逾越的“鴻溝”。
蔣介石在辭職之初就對孫科的執政錶示懷疑,他曾嚮孫科提齣:“
你成為行政院長之後,想要用陳友仁擔任外交部長,我認為還是伍朝樞更閤適,這樣可以避免國民的反對。
”
且不論蔣介石在說齣這番話時抱的是什麼樣的心思,孫科卻對蔣介石的“建議”十分不以為然,他認為蔣介石此時已經下野,這番話完全是在乾涉自己的職權,因此並未采納蔣介石的建議,蔣介石對此也顯得十分不滿。
無奈之下,蔣介石隻好返迴瞭奉化老傢。
可是不久之後,他就又收到瞭孫科的來電,原來自從蔣介石離開之後,孫科在國民黨內的工作展開的並不順利,他想邀請蔣介石前往南京支持自己工作。
可是蔣介石嚮來小肚雞腸,對於孫科此前的所作所為也是十分斤斤計較,自然是不願意理會他的這一請求。
他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哲生(孫科字哲生)並不是可以擔起這個艱巨任務的最佳人選,我早就給過他忠告,可他始終沒有自知之明,沒有覺悟,我又能怎麼辦呢?
與此同時,鬍漢民也錶示“
以在野之身,隨時獻替一切
”為由,堅決不入京。汪精衛因為早前在上海曾與鬍漢民有過“進退一緻”的約定,也不便入京。
就這樣,無人坐鎮的孫科政府陷入癱瘓,再加上財政部長宋子文的辭職,財政係統也陷入癱瘓,可以說孫科接手過來的不過是塊“燙手山芋”。
錦州失陷後,人民逐漸對新政府失去耐心和信任,尤其是孫科提齣的“對日絕交”的外交政策不僅無法阻止日軍的入侵,還動搖瞭蔣介石和汪精衛的政治地位。
因此不久之後,在蔣介石和汪精衛的聯手對抗下,孫科被迫下台,並於1932年年底擔任立法院院長。
那麼蔣介石作為一個睚眥必報的人,為什麼沒有對孫科做齣“處理”呢?
實際上是有兩方麵的原因,第一點是孫科的身份,無論孫科在政治上的作為如何,他始終是孫中山先生唯一的兒子,是孫中山遺誌的繼承人。
在當時黨派林立的國民黨內部,藉著這個身份,蔣介石在展開工作時會更加得心應手。
另外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孫科的纔華和能力。
盡管在管理政府方麵孫科並沒有錶現齣來過多的作為,可他畢竟是從國外留學歸來的高材生,在擅長的領域可以說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抗戰時期,由於戰爭的破壞給政府帶來瞭巨大的財政壓力,使得經濟基礎薄弱的中國發展十分睏難,因此國民政府當時是肩負著
救國、建設國傢、發展經濟
三項重任的。
在這種危難的時候,孫科首先提齣要解決的是全國農民貧睏的問題,統籌各種農村閤作社,使農民能夠得到有效的救濟。
1940年,中國抗戰進入到異常艱難的一段時期,國民政府已無力支撐巨額的虧空。
在這關鍵時刻,孫科提齣要推行孫中山的“民政主義經濟政策”,通過糧食國營政策,抑製通貨膨脹並迴收資金。在政府購買糧食方麵,孫科也通過大量研究,進行瞭一些形式有效的措施。
孫科“利用”自己的身份,不失時宜地進行演講、宣傳,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日戰爭起到瞭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孫科對於中蘇之間的談判也起到瞭十分關鍵的作用。
彼時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對孫中山先生極有好感,孫科便憑藉這一點成為瞭“中蘇文華協會”的會長。
兩國締結盟約後,孫科親自帶領代錶團訪蘇,增進瞭兩國之間的關係,獲得瞭蘇聯的支援。
三度訪蘇,孫科幸不辱命,先後爭取到瞭蘇聯2.5億美元的貸款和大量的軍火支援,這對當時戰場上處於劣勢的中國提供瞭有利的支援。
1940年9月,他在香港的《大公報》上發錶
《論國際反侵略戰爭的新形勢》
,呼籲國際上一切反侵略的國傢,摒棄成見,密切閤作,一同反抗侵略者。
可以說在抗日曆程中,孫科在國民黨政府以及社會各界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可是1948年國民黨敗退之際,孫科在是否“和談”方麵與蔣介石再起衝突。
當時孫科的立法院中,有人提議蔣介石應該“休息”,孫科雖然沒有明確錶態,卻和主張“和談”的一眾人等來往密切。
可以說蔣介石這次下野也是有孫科在中間的推動,可是此時在共産黨的戰犯名單上,蔣介石、李宗仁和孫科的名字赫然在列,這使得蔣介石大為惱怒,直接怒斥孫科為“投降主義”,更是在日記中形容孫科是“
扶不起的阿鬥
”。
1949年,隨著國民黨的節節敗退,孫科對國民黨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便於當年3月辭去職務,拖傢帶口跑去瞭香港。
此時蔣介石已經自顧不暇,對孫科也沒有過多的在意。
直到撤離台灣之際,也沒有派人通知孫科。由此可見,在撤離台灣之初,孫科從來沒有齣現在蔣介石的計劃名單中。
這是孫科沒有前往台灣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孫科和蔣介石積怨已久,他清楚蔣介石的為人,或許是擔心因為兩人之前的恩怨,到台灣後被蔣介石“鞦後算賬”,便沒有主動提起前往台灣一事。
就這樣,孫科留在瞭香港,並且因為國民黨的失敗,導緻他身心俱疲,自此沒有過問政事。
國民黨敗退台灣
可是孫科畢竟還有著孫中山之子的身份,因此在香港期間,幾乎每天都會有原國民黨軍政人員前來拜訪,嚮孫科藉錢。
原本孫科還能用10元港幣打發,可是後來藉錢的人越來越多,孫科本就經濟拮據,時間已久自然是招架不住。
無奈之下,他隻好嚮港英當局求來齣國護照,賣掉自己在香港的房産,途徑印度、希臘等地,到達法國,開始瞭在國外的流亡之旅。當時他已經60歲高齡瞭。
在法國待瞭一年後,孫科又帶著妻子陳淑英搬到瞭美國。由於長期身居高位,孫科並沒有儲備財務的習慣,在美國生活的時候,國民黨當局也從來沒有詢問過他的情況,因此他在美國的生活過得十分艱難。
到紐約後,他又被檢查齣患有十二指腸潰瘍和高血壓等疾病,使孫科更加雪上加霜。
1954年,孫科次子孫治強遷居美國,孫科就和自己的孩子住在一起。他們嚮當地人租瞭一套全部用木闆搭建的房子,這個房間就像是海邊專供遊人休息而臨時搭建的房子一樣,因為像是一個火柴盒,被人稱為“
火柴盒房
”。
期間周總理念及是孫中山先生的兒子,便想邀請他迴到北京,可是孫科年事已高,又疲於政事,就沒有迴應。
他們靠著兒女們的接濟,省吃儉用,自己動手種菜,在美國過著清苦的生活。
可即便如此,孫科對於自己的“精神需求”還是十分重視的,他經常徒步到圖書館看書,小小的房間中也堆滿瞭他閱讀過的書籍。國民黨中像他這樣愛讀書的人也可謂是寥寥無幾。
1965年,在國民黨的邀請下,孫科迴到台灣,見到瞭闊彆已久的蔣介石,十幾年的清苦生活早已抹去瞭孫科的銳氣,再次見到蔣介石時,兩位“老友”隻有相顧無言,老淚縱橫。
後來孫科在台灣擔任考試院院長,並齣任東吳大學的董事長,於1973年因病在台北逝世,就此結束瞭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