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4/2022, 3:25:18 PM
分類形製中的非遺“分類”
【摘要】分類與人類的思維認知有關,不同的思維認知分類形成相應文明體係的分類形製。每個國傢都通過特殊的遺産分類凸顯其國傢特色。《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對非遺的分類屬於項目分類範疇,此種分類對於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産民眾的“主體性”關懷具有重要價值,易於進行落地性保護與傳承工作。非遺是包括概念、分類、命名、知識、實踐和保護係統的完整體係,項目分類需和形態分類、學科分類等相結閤,方能在遺産體係中體現其邏輯與理由。
【關鍵詞】分類形製;形態分類;學科分類;項目分類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第十條“加強分類保護”提齣:
闡釋挖掘民間文學的時代價值、社會功用,創新錶現方式。提高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麯藝、雜技的實踐頻次和展演水平,深入實施戲麯振興工程、麯藝傳承發展計劃,加大對優秀劇本、麯本創作的扶持力度,增強錶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命力。推動傳統體育、遊藝納入全民健身活動。繼續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推動傳統美術、傳統技藝、中藥炮製及其他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將符閤條件的傳統工藝企業列入中華老字號名錄,支持符閤條件的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性傳承人依法取得醫師資格。豐富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深入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
上述“分類”具體而翔實,易於進行落地性保護與傳承工作。但所列舉者大多屬於“項目分類”,就分類的整體形製而言,還需與其他的分類相配閤。
從分類概念和屬性看,“所謂分類,是指人們把事物、事件以及有關世界的事實分成類和種,使之各有歸屬,並確定它們的包含關係和排斥關係的過程”。分類首先與人類的思維認知有關,即所謂的認知分類。作為共相,人類有著相同、相似的思維認知形態,這也構成瞭人類可以相互交流的基礎。但不同的族群、人群又有著各自不同的認知分類,形成瞭不同的文化形態與錶述。比如,法國學者福柯(Michel Foucault)正是受到“中國某部百科全書”(博物誌)中的分類所啓發,寫齣《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簡言之,人類最基本的分類是認知性分類,它與人類的思維形態有關。
不同的思維認知分類與文明類型關係甚密,也形成瞭相應文明體係的分類形製。中國傳統的文明屬於農耕文明,“天時、地利、人和”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天― 地 ― 人”的相互協作確立瞭“時 ― 利 ― 和”的道理。人們根據季節、時序生産齣糧食。“利”“和”皆從“禾”,可窺一斑。農耕文明與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互為錶述,自成體係。比如,2016年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係及其實踐”入選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實至名歸。而歐洲文明,特彆是拉丁係屬於典型的海洋文明,所産生的文化遺産也自成其範。簡言之,不同的文明,遺産分類各有所屬。
當今世界遺産事業的確認“單位”是民族國傢(Nation-State),這也是聯閤國(UN)“締約國”的基本要件。“國傢遺産”的分類體製也隨之而生。比如,澳大利亞的國傢遺産分類為國傢遺産、聯邦遺産、原住民遺産、可移動文化遺産、曆史沉船,以及對澳大利亞具有曆史重要性的海外遺産、世界遺産、移民遺産等八項。日本的國傢遺産分類分為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紀念物、文化景觀、傳統建築物群六大類彆。可見,依照聯閤國相關的遺産操作規則,國傢遺産體係為基本的確認依據。
國傢遺産體係的重要性除瞭在申報上具有可依據的分類規章,每個國傢也都會通過特殊的國傢遺産分類以凸顯其國傢特色。法國是世界公認的遺産大國,也是文化遺産體係的曆史雛形形成國和現代楷模,聯閤國的“名錄”“奬勵”製度都源自於法國。美國在自然遺産方麵特色鮮明,特彆是“國傢公園”管理模式不僅影響其他國傢,更由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嚮全球推廣。不諱言,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傢遺産分類體製尚未成型。筆者特彆強調:我國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需要我們同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體”政治要求與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多元”完整地體現齣來,即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分類體係需要體現國傢遺産體係特色。
形態分類,即根據對象的屬性、特彆是形態特徵所進行的分類。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遺産分類從1972年的《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公約》中的“自然”“文化”,到後來的更為細化的形態,諸如文化景觀、綫路遺産、運河等,更有後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都彰顯瞭形態分類特徵。事實上,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還有一些專屬形態的遺産分類,包括“人與生物圈計劃”(MAB),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GIAHS),等等。這些不同形態的遺産分類大多從對象的屬性與形態方麵確立與確認。不同的遺産形態,包括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所錶現和呈現的形態,成為分類的一種重要視角。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分類在不同的機構中也形成瞭不同的機構分類形製。比如,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係統內發展齣瞭非常具體的分類形製:
言語錶達(verbal expressions)
如民間故事,民間詩歌和謎語,符號(signs)、言辭(words)、象徵(symbols)和指示(indications);
音樂錶達(musical expressions)
如民間歌謠和器樂(instrumental music);
行動錶達(expressions by actions)
如民間舞蹈、錶演(plays)和藝術形式(artistic forms)或儀式,不論是否變成物質形式(material form)。
有形的錶達(tangible expressions)
民間藝術的産物,尤其是圖畫(drawings)、繪畫(paintings)、雕刻(carvings)、雕塑(sculptures)、陶器(pottery)、陶瓦(terracotta)、馬賽剋(mosaic)、木工(woodwork)、金屬器皿(metalware)、珠寶(jewelry)、編籃(basket weaving)、刺綉(needlework)、織物(textiles)、地毯(carpets)、劇裝(costumes);
手工藝品;
樂器;
建築形式;
傳統文化的錶達或民俗的錶達也可能是無形的,有形的,最常見的還是二者閤一的,比如錶達瞭傳統故事(無形的)的織毯(有形的)。
圖1 非物質文化遺産體係
簡言之,不同的機構齣於特殊的目標和目的確立不同的分類形製。
以學科分類的角度,看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曆史軌跡,民俗學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民俗學在這方麵的作用也非常突齣。民俗學的學科分類也成為一種重要的分類範式。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分類與民俗學的分類存在著大量重疊、交叉、異名等現象。我們要嚮民俗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脫帽緻敬!然而,一個問題隨之浮齣:民俗學分類是否足以囊括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所有名目?迴答是否定的。在我國,諸如中醫、武術、園林、祭祀、珠算、陰陽、五行、方術、風水等包含著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民俗學顯然無法全部承攬;需要強調學科協作,特彆是文化人類學、博物學、藝術學等相關學科。可見,盡管在非物質文化遺産形製從20世紀末至今的曆史過程中,民俗學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任何單一學科都無法單獨完成分類的確立與確認。
從項目分類看,《意見》中的分類基本上屬於“項目分類”。這對於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産民眾的“主體性”關懷具有重要價值,對於具體的名錄確認、傳承人以及保護措施,包括國傢支持、扶持的資金投入都可以落實到項目,甚至落實到人。同時,筆者認為,“項目分類”僅僅是分類體製中層級最低的分類,需要與上述的幾個重要分類相結閤,方能形成在完整的遺産體係中體現項目的邏輯與理由。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一個完整的體係,包括概念係統、分類係統、命名係統、知識係統、實踐係統和保護係統。分類僅僅是其中之一。
本文為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國特色藝術學體係研究”(項目編號:17AA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的通知[EB/OL].(2021-08-12)[ 2021-08-15].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愛彌爾・塗爾乾,馬塞爾・莫斯. 原始分類[M]. 汲�矗�譯. 上海:上海人民齣版社,2000:4.
米歇爾・福柯. 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M]. 莫偉民,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1.
參見:彭兆榮,等. 聯閤國及相關國傢的遺産體係[M]. 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18.
WIPO.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Expressions/Folklore[M]. Geneva: WIPO Publication, 2005.
參見:彭兆榮. 生生遺續代代相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體係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18.
作者簡介:
彭兆榮
四川美術學院中國藝術遺産研究中心首席專傢,廈門大學人類學係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文化人類學、文學人類學。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