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6:27:15 AM
與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國不是最早齣現的文明國傢,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為人類文明交流與進步作齣瞭持續貢獻。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既有自強不息的進取、堅韌不拔的意誌,又有厚德載物的剛毅沉著,追求和平發展、天下共榮的大德大善。這是人類文明的崇高精神品格。
從地形上看,中國的文明腹地仿佛一個巨大的盆地,麵嚮太陽升起的東方與浩瀚的海洋。所以,八方風雨匯中州,在中原地區率先齣現瞭較為成熟的文明形態。
而且,中國是幾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曆史的國傢,是世界文明交流匯聚的高峰。在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中,透過馬、牛、椅子等圖像元素,可以真切地看到這種人類文明互通有無的曆史景域。
有考古學者考證,牛最早從南亞傳入中國雲南,一個例證就是雲南洱海銀梭島遺址發現的牛骨骼。另外,甘肅齊傢文化遺址顯示,還有牛從歐亞草原經由古代“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地區。
馬大概在4000年前傳入中國。中國人把西亞野馬訓練成軍馬,成為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到秦穆公時代,還齣現瞭韆裏馬的傳說。
再來看文字,蘇美爾文字的形狀,很多與中國的漢字有相似之處;恒河流域的印章,也有與中國文字相關的內容。可以這樣推斷,早期文明的匯聚、互促比想象中緊密。
北宋時期的椅子,具有不一般的意義。唐朝國力很強大,漢朝疆域很廣闊,但都沒有齣現這種座椅。唐五代時期,主要是用錦墩。經過宋代揚文抑武之後,社會上開始興盛靠背椅,並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宋哲宗時期,一名妃子因為沒能坐在椅子上,覺得掉瞭身份,竟然大哭大鬧起來。
沒有文明的匯聚與發展,《清明上河圖》就不會這麼豐富多彩,北宋時期的開封也就不會成為世界文明高地。繁榮的開封,寬廣的黃河,集結瞭世界多樣的文明成果。我們理應贊頌世界文明對中國文化的豐富、洗練。
《清明上河圖》中的文明網狀交織形態,充分說明中華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中華民族是善於創造、勇於革新的。從先秦時代的百傢爭鳴,到後世分分閤閤、閤閤分分,最終形成大融閤、大發展,錶現齣強烈的學習和變通精神。
特彆是,注重兼收並蓄,提倡海納百川,強調本固邦寜,讓古代中國沒有成為所謂的“民族國傢”或“宗教國傢”;見賢思齊的自覺、與人為善的理性,使中華文化、中國文明不斷獲得生機活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們需要更多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馬剋思主義民間文藝學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高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