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8/2022, 10:07:15 PM
在中國幾韆年的曆史長河中,工藝美術形成瞭獨特的風格:溫潤的玉器、富麗的金銀器、精巧的竹木牙雕、華美的漆器、玲瓏的鼻煙壺、艷麗的刺綉等藝術瑰寶,無聲地嚮我們述說著厚重博大的中華文化。它們蘊含著時代的風尚,綻放著藝術的光彩。
四川博物院展齣的是珍藏的部分工藝美術精品,其門類,可分為雕塑工藝、金屬工藝、漆器工藝、染指工藝;其製作,可分為民間工藝和宮廷工藝;其用途,可分為生活日用品和裝飾欣賞品。豐富多彩的工藝品是曆代匠師、藝人的智慧結晶,是人們審美情趣的體現,也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産。
1
玉器
我國對玉器的崇拜和使用有著源遠的曆史。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磨製的玉刀、玉斧、玉針等。從新石器時代遺址齣土的玉龍、玉璧、玉琮到清代宮廷使用的陳設品、玉佩飾,造型獨特、雕鏤精美。數韆年來,玉被賦予瞭豐富的文化內涵:“ 蒼璧禮天,黃琮禮地 ”貫穿瞭中國幾韆年的曆史;“ 君子比德於玉 ”,幾乎成為人們修身養性的座右銘。蘊山川之秀,凝日月之光的玉始終是人們追逐的對象,並成為各時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雕漆器
雕漆器是宋代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所謂雕漆器,即在胎體塗漆若乾層,俟半乾時用刀雕齣花紋之器。雕漆器的漆層如果堆的是紅漆,則稱剔紅;若為黑漆,則稱剔黑。此外還有剔黃、剔彩、剔犀等。除雕漆外,清代漆器還有許多品種,如彩繪、描金、雕填、犀皮及百寶嵌等,花色甚繁,各擅其勝。
3
漆器
漆器是用漆在木、竹胎上髹塗的手工藝品。漆既可防腐,也可用於裝飾。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國傢之一。四川的漆器工藝不僅有悠久的曆史,而且工藝精湛。在漢唐時期,漆器就被譽為“蜀中之寶”,並以其畫麵雅麗兼蓄、著色深厚質樸、技藝豐富多彩而著稱於世。
4
竹雕
竹雕是以竹為材料的雕刻藝術品,其工藝技法大體分為圓雕、浮雕和鏤雕三種,從考古資料看,竹的利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瞭。明代竹雕工藝已經成熟,並逐漸形成瞭 嘉定派和金陵派 。清代竹雕更是名傢輩齣,品種繁多,堪稱集曆代之大成。
5
古琴
古琴,俗稱七弦琴,是中國具有悠久曆史的古老弦樂器之一。琴,在《詩經》中有最早的記載。它的音樂曆程,幾乎貫穿於整個華夏曆史。2003年4月,我國古琴藝術已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列為“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 ”。
6
皮影
皮影,是用獸皮或紙闆雕鏤成人物的平麵偶像,也是一種精美的民間工藝品。皮影戲,是以燈光將皮影映於帷幕上錶演的一種影子戲。皮影起源於唐、五代,繁盛於宋、元、明、清,延續至今。
四川皮影,在清代道光、鹹豐年間已較為流行。其製作工藝受北京和陝西燈影的影響,主要用牛皮刻製,雕鏤細緻,造型誇張,具有濃厚的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
7
蜀綉
蜀綉又名“川綉”,是我國 四大名綉之一 。蜀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生産的一中刺綉,有著悠久的曆史。據東晉常璩《華陽圖誌》載,當時蜀中刺綉已聞名遐邇。清道光年間,蜀綉已形成專業生産。蜀綉在傳統的刺綉藝術上,吸取瞭顧綉和蘇綉的長處,形成瞭自己的風格。其綉品具有構圖簡練、虛實適宜、針法嚴謹、平齊光亮、絲路清晰、色彩鮮艷等特點。
8
蜀錦
蜀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早在漢代,蜀錦的發展就進入興盛期,成都當時即以“錦官城”聞名天下。唐、宋、元時期蜀錦發展興盛。明末,蜀錦生産受戰亂摧殘,直到清代其生産纔得以恢復。
蜀錦的圖案主要分為 流霞錦、雨絲錦、散地錦、浣花錦、方方錦 等八種。蜀錦具有質地堅韌、色澤艷麗、構圖多樣的特點。
2006年,蜀錦已被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我國絲綢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的一個象徵。
9
象牙雕
牙雕是指以象牙為原料雕刻的工藝品。象牙製品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齣現,曆代不絕。漢代海上貿易發達,象牙大量輸入中國,成為上層社會財富的象徵。唐宋時期牙雕已形成相當規模。清代時牙雕工藝發展的最高峰,宮廷與地方互相影響,形成瞭以北京、揚州、廣州為中心的牙雕工藝的不同流派,留下瞭大量精美的牙雕作品。
10
鼻煙壺
鼻煙壺是專門用來貯存鼻煙的器具,清代特彆流行。由於造型各異、用料考究、製作精美,鼻煙壺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內畫鼻煙壺是鼻煙壺中一枝奇葩,它使鼻煙壺造型藝術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巧妙結閤,相得益彰,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品。
內畫鼻煙壺是在玻璃、水晶瑪瑙、琥珀等質地的鼻煙壺上,利用其透明或半透明的性質在其內壁上繪畫施彩,或縮摹古人書畫,或描繪風俗民情,極具時代特點。
幾韆年曆史的中國,匯聚瞭多少工藝美術的精品:它們形態各異,造型獨特,富有美感;同時又蘊藏瞭豐富的內涵,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它們是形式美和內容美的統一,是中國乃至全人類的瑰寶。
風過留聲,雁過留痕。每個工藝美術品上都留有時代的印記,但隻有當它們匯在一起、聯結成一部曆史的時候,人們纔能讀懂並記住其背後的往昔。
幸得一館,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工藝美術品美的同時,還能在文字與圖片等的講解中感受其工藝的高超與曆史的淵源。
版權聲明: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若已獲授權,請注明“來源:成都方誌”。
作者:馬 蘭
校對:南波萬 李勝利
監製:毛聲文
審核:趙鞦�h
來源:青羊區地方誌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