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4/2022, 9:09:56 AM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
�k人懸棺
一個神秘部族的曆史印記
黎成田
珙縣曾為古西南夷腹地,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時屬�k道縣。清乾隆《珙縣誌》記載:“�k人居於此,號曰�k國。”今亦稱為“�k鄉”“�k都”“中華�k人故裏”。珙縣懸棺又稱“�k人懸棺”,係根據清乾隆《珙縣誌》“珙本古西南�k夷地,縣石岩猶多�k人棺”而命名。珙縣是曆史上懸棺族群活躍的中心地域,懸棺分布在南廣河兩岸的許多大山崖壁上。數量最多的集中在珙縣洛錶鎮麻塘壩和曹營鎮蘇麻灣兩處:麻塘壩懸棺是在崖壁上打孔,插入木樁,把棺材一部分平放在兩根木樁上,另一部分放在天然岩穴裏;蘇麻灣懸棺是在崖壁上鑿齣長方形的龕,把棺材橫著塞進石龕。這兩處懸棺區被譽為“懸棺葬的天然博物館”。“�k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絕,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 1月,“�k人懸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
珙縣懸棺葬的與眾不同
懸棺葬並不為珙縣獨有,整個長江流域,乃至東南亞都有懸棺遺跡發現。懸棺葬被學術界公認為起源於武夷山地域,但不少研究者都把珙縣懸棺作為懸棺課題的研究對象,許多關於懸棺葬的電視專題片、新聞報道、文學作品(如新懸疑小說《鬼吹燈》、新曆史讀物《嚮東,嚮西》等)都把珙縣懸棺作為基本素材,這無疑說明珙縣懸棺比其他地方懸棺有更多優勢,有其與眾不同之處。
懸棺之謎
珙縣懸棺的與眾不同主要錶現在以下3個方麵。
(一)保存最完好。 東南亞懸棺遺跡隻能依稀在一些久遠且風化嚴重的石岩上尋到細微痕跡。武夷山、江西、貴州、湘西等地也隻有很零星的殘損棺材,雲南鹽津一帶懸棺也有不少殘缺。比較而言,珙縣懸棺有260餘具至今保存完好,是真真實實的明代原始懸棺。文物具有其不可再生性,也隻有不可再生性的原始文物纔具有研究和旅遊開發價值。
(二)安放最集中。 世界各地的懸棺葬經過韆百年風吹雨打,大部分已毀掉,留存下來的零散而稀少,相距也較遠,隻有珙縣現存的260餘具完好懸棺密集分布在麻塘壩和蘇麻灣兩處,可為研究者進行“探索與發現”提供部分研究對象,更是新聞報道、攝影以及觀光旅遊的首選之所。
(三)現存數量最多。 麻塘壩現存懸棺200餘具,與其相距8公裏的蘇麻灣現存懸棺50餘具,零散分布的懸棺10餘具。是目前原始懸棺數量最多之地。
珙縣懸棺的這三個“最”,讓其他地方懸棺葬無法相比。再加上珙縣到處奇山秀水、風光無限,擁有深厚的地方懸棺文化底蘊,所以,這裏不僅是探奇訪古的理想之地,也是欣賞美麗風光的好地方。
二
珙縣懸棺葬的價值
珙縣懸棺葬既是珙縣人民豐厚的曆史財富,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珙縣的一張文化名片。國內國外,一說起珙縣懸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某種意義上說(尤其是學術研究上),珙縣藉著懸棺的名氣揚名中外。珙縣懸棺主要有以下5個方麵的重要價值。
麻塘壩九盞燈懸棺
(一)文物價值。 珙縣現存的260餘具懸棺全為原始懸棺,是幾百年前的産物。對相關材料的研究,可瞭解當時珙縣區域的自然植被狀況;懸棺全用整木挖鑿而成,可知當時森林遮天蔽日、參天大樹密布的景況。棺材內的骨骸是研究當時人的體質與族彆的重要材料;隨葬品是研究葬者貧富、文化背景的絕好物品,也是探索社會發展、生産力水平、人們生存生活狀況的“活圖書館”。
(二)文化價值。 從文化人類學上說,一定地域的標誌性文化(或品牌文化)能增強地域人群熱愛傢鄉、建設傢鄉的精神動力,讓人群感覺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自豪和情感歸屬。懸棺文化的神秘性能啓發人們探索世界、追問曆史的好奇心,不管懸棺是怎麼放上去的,懸棺文化透視齣的那種奇絕想象、超常智慧和能力,潤養齣一方民眾敢想、敢拼、敢乾的“爭、強、拼”奮鬥精神。
(三)旅遊經濟價值。 挖掘�k人與懸棺的曆史文化資源,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宣傳力度,開發周邊旅遊資源,搞好配套設施建設,吸引遊人觀光�k人故裏,必將促進當地旅遊經濟進一步發展。
(四)品牌價值。 珙縣“緣�k而名”,因懸棺而提高知名度。在縣外、市外、省外、國外,說到�k人與懸棺就對珙縣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對提升“魅力珙縣”品味,開展形象營造、招商引資、開發建設,起到推動和吸引作用。
(五)科研價值。 通過對�k人與懸棺葬的研究,可考證當時珙縣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習俗情況,為科學研究和地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參考。懸棺周圍的崖壁上有許多紅色彩繪壁畫、�k人岩畫,其內容豐富、綫條粗獷、構圖簡練、形象逼真,具有濃鬱的民族藝術風格、重要的曆史價值和觀賞價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帶少數民族曆史發展的實物材料,已成為世界懸棺葬研究者關注的中心。
三
珙縣懸棺葬的未解之謎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地方官員瀋瑩,他著有一書《臨海水土誌》。書中寫道:“安傢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捨於棧格上,似樓狀。居處、飲食、衣服、被飾與夷州民相似。父母死亡,殺牲祭之,作四方函盛之,飲酒歌舞畢,乃懸著高山岩石間……”由此可見,懸棺是歸屬於岩葬的3種葬式之一――崖葬的一種葬式。珙縣的懸棺為都掌蠻所使用葬式,主要集中在麻塘壩和蘇麻灣兩處。
麻塘壩是一個狹榖榖底型平壩,約30平方韆米,左右綿延聳立著並不太高的山岩,一條叫螃蟹溪的山溪從壩中心潺潺流過,兩邊懸崖上掛著200餘具懸棺。
麻塘壩懸棺分布圖
蘇麻灣一帶長約2韆米,平均120多米高的山岩上安放著龕式、掛式、洞式懸棺50餘具。蘇麻灣與都掌蠻人曾經居住過的傢園――石堡寨隔河相嚮,南廣河上遊從它們之間緩緩流過。逝者的靈魂時刻觀望著這片傢園的興衰沉浮,生者的奮鬥精神也寄托在對麵的懸崖上。一個是生的居所,一個是死的歸宿;而今一個供後人灑淚憑吊,一個供遊客探奇訪幽。
研究懸棺是叩開宜賓古文化的一把鑰匙。多少年來,珙縣懸棺被稱作“韆古之謎”,令世人充滿猜想;無數專傢學者窮經皓首、苦苦求索,已逐漸撩開它神秘的蓋頭。
(一)懸棺是哪個族人使用的? 對川南懸棺族屬問題有多種說法。有說是百越民族的一個分支,有說是苗、瑤中的部分部落所為,有說是僚人所為……這些說法多帶有推測成分,拿不齣確鑿的證據加以說明。筆者曾通過個人研究,推論齣珙縣懸棺為僚人所葬,但也確難加以有力考證。故而筆者認為,一定要在懸棺所屬的具體族彆上作齣準確判斷確實比較睏難;實際上,懸棺不是特定的哪一個民族所為,而是在特定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在特定的生産、生活環境和文化信仰追求下一定區域的一類社會群體的一種習俗慣例。
(二)�k人(都掌蠻)為什麼要使用懸棺葬? 各種資料上有多種說法。其中,歸祖說認為懸棺是歸祖的象徵,至孝說認為懸棺是後人盡孝的錶現,保護說認為是當時人們為避免壞人和野獸侵害采取的一種措施,遊獵說認為�k人是一個“生以岩為居址,死當以岩為葬所”的遊獵群體,顯貴說認為“懸葬岩崖,子孫高貴”。還有多種說法,不一而足。
事實上,大量民間事實研究錶明,都掌蠻既不是一開始就實行懸棺葬,也不是所有都掌蠻都實行懸棺葬。所以,要為�k人懸棺葬提供一套完整、縝密、精深的學術研究成果,的確非常艱難。
(三)懸棺是怎樣放置到高岩上去的? 在那“人蹤滅”“鳥飛絕”的絕壁懸崖上,今天如果不藉助機械方式,要把那麼重的棺木放上去也非易事;在科學技術非常落後的古代,人們利用什麼方法將幾百甚至上韆斤重的棺木放上去的呢?目前對這個問題的推測眾說紛紜,比較有代錶性的有以下8種。
1.棧道說。 用人力、畜力順著事先鋪設的棧道,把棺材運到放置的部位。但麻塘壩和蘇麻灣的懸棺安裝之處全是懸崖絕壁,沒有緩坡可架設棧道,此說無法實施。
2.水位說。 懸棺一般都臨水而葬,於是有人說過去水位很高,如今的懸棺處,當時離水麵較近,是利用水運放上去的。這種說法難以解釋麻塘壩懸棺所在位置,因這裏是一片平壩,壩中僅一條小溪,而岩上的懸棺多數距今隻有幾百年,幾百年間水位陡降,卻在當地文獻資料中毫無記載,這於理不通。
3.搭架說。 類似現代工人蓋樓房的做法。用竹木從懸崖底部開始逐層捆綁搭成施工架,抬棺人沿著這個架抬上去放置在放棺點。這個說法從錶麵看似有可能,但也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如果岩崖腳下就是江河(如曹營鎮蘇麻灣)又怎麼搭架?二是如果放一具棺材搭一次架,則工程量太大;如果搭一次架使用多年,則安全性得不到保證。
4.壘土說。 用土石壘台至岩崖上中部,鑿洞釘樁,從上而下放置棺木,從岩的上部往下部懸葬,逐漸降低土台,最後去掉土台,重重疊疊的懸棺就成瞭。這與搭架說一樣,存在岩崖腳下如果是咆哮的江水,則根本無法實施的問題。
洛錶懸棺大王洞
5.升置說。 由一部分人在山頂握住繩索一端,另一端甩下懸崖,先將工人拉至預先選好的地點鑿好孔,然後將殮好的棺材拉至孔上方,再由工人在棺孔上釘上棺樁,隨後將其緩緩擱置在棺樁上。這種說法依然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對於特彆高的岩崖而言,很難製作那麼長、那麼牢固的繩索;二是如果岩麵上部凸齣較嚴重,下半凹進去很多,那麼在山頂往上拉棺材會懸在半空中,距凹陷處很遠,且不安全,而棺材在半空中重量較大,人站在地麵用竹竿等工具平推幾乎是不可能的。
6.天梯說。 天梯,形容登天的梯子。製作牢固且很長的梯子,利用梯子像爬樓一樣把棺材抬上去。按照當時的木匠技術,長一兩百米以上的梯子可能還是很難製作,安全性能也較差。
7.釘樁說。 即從下而上打孔釘樁,然後在木樁上鋪設木闆,逐漸上到懸崖頂部(或上中部),從上往下放置棺材,放好棺材後就撤去木闆,依次而下就成瞭現在的樣子。這種說法在興文縣九絲城鎮一帶似有可能,因為這些地方至今仍殘留樁孔,最低的隻有1―2米。但珙縣麻塘壩的懸棺下部分岩麵卻沒有樁孔痕跡,可見此說存疑。
麻塘壩九盞燈懸棺
8.垂索說。 選定葬址後,由置棺人腰纏藤索,從峭壁頂部懸吊而下,附於峭壁上,再從下往上鑿孔、加樁,將空棺木垂吊至選好的位置,放在釘好的木樁上;然後如法炮製,從頂部垂吊屍體、陪葬品及保護屍體不被侵蝕的沙子等放入棺中,最後蓋上棺材蓋,完成安葬。垂索說的依據來自唐代張�|在其所著《朝野簽載》中說,五溪蠻父母死後,置棺木“彌高者認為至孝”,以緻形成爭相高掛棺木的習俗。元代李京《雲南誌略》上也說,土僚人死後,懸棺“以先墜為吉”。還有一個真實的案例:1973年9月,福建省武夷山有兩個盜取懸棺的盜棺賊,買瞭幾百斤粗鐵絲,製成軟梯,上端緊綁在岩頂的大樹根部,一人把風,一人順梯下到岩洞。因岩洞深凹,他運足氣,蕩起鞦韆,把身體晃進“仙洞”,撬開懸棺取寶,鋸棺三截,然後攀梯而上,結果被依法判刑。�k人是否就像盜棺人的做法一樣,從上縋下幾個葬禮“先行官”,在洞口預先架設數尺棧道,其他人在山頂將裝殮死者的棺材緩緩吊墜而下,先擱在棧道上,再由“先行官”推入洞中;因有的洞穴深度不夠,所以有些懸棺的小部分還露在外麵。從目前來說這種推測好像比較閤理一些,但如果遇到岩錶中部凹陷特彆嚴重,恐怕“鞦韆”是蕩不進去的。有的山岩頂四周如刀砍斧削,人根本無法上去固定繩梯,更不用說吊人下來。
蘇麻灣懸棺
綜上種種,每一種都僅是推測,懸棺之謎至今尚未解開。
(四)懸棺是什麼年代放置上去的? 關於珙縣懸棺葬的年代問題,由於棺木未經碳14檢測,主要根據文獻和民間傳說推測,尚未發現確鑿有說服力的證據,因此,珙縣懸棺的年代上限無據可考。從魏晉以來的記載看,都掌(僚)人定居川南地區的時代較早,大約是從東漢末年開始,他們的懸棺葬被稱為“�k人墓”。其行懸棺葬的曆史,可追溯到百越民族早期;而珙縣懸棺葬的終止時期大約在明萬曆元年(1573)。這一年,行懸棺葬的都掌(僚)人地方政權遭到明政權鎮壓,其權勢消失,懸棺葬的傳統也跟著絕跡。當然,這種推算齣來的數字不夠科學確切,因此,懸棺風俗起止的年代辨析,還期待專傢學者對遺留懸棺作進一步科學研究加以確定。
來源: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
作者:黎成田(珙縣文學藝術界聯閤會)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