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0/2022, 6:08:26 PM
初夏棗花美詩九首:野棗花含新蜜氣,低枝壓帽棗花香
棗是常見的農木果實,我們吃的成熟後的棗子,通常是紅色的。新棗上市時,棗子圓潤,通常是青色的,時間放久一點,就變成紅色,所以有種色彩,叫做棗紅。
新鮮的棗子清甜解渴,成熟曬乾的棗子,可以當糧食,作藥材,藥食兩用。
隻是城市裏的人,很少看見棗花,那麼棗花是什麼樣子呢?
棗花的確是一種奇異的花,你看過它,會驚訝它的花小而密集。早夏時節,黃綠色的小小的五瓣黃綠的花朵密密簇生在柔韌的枝條上,仿佛是黃綠色的花萼,但是確實就是花。這種顔色不同於其它粉色紅色的花朵的棗花,密生在青色的枝條上,不顯山露水,往往使人忽略。但是等到棗樹枝頭掛滿纍纍果實時,你會有強烈的反差感,這就是那細小到被人忽略的棗花,結齣的碩大的果實嗎?實在花和果,有螞蟻和大象之比。但是棗樹不言,一年又一年奉獻豐盛的果實。
中國人對於棗的熱愛,有一個非常神話的時期。比如先秦神話裏有神仙安期生,他之所以能夠成為神仙,就是吃瞭像瓜一樣大的仙棗。人們總認為高山叢林接近蒼穹的地方,會有更奇特的棗樹,那是仙人所吃,凡人吃瞭幾顆,就可以不用吃人間的食物長生不老,而據說漢武帝遇見西王母,西王母給他的食品裏,就有棗。
這是因為棗在上古,在秦漢,不隻是水果,而是可以當糧食的果品,在飢荒戰亂時期,人們渴望有一種棗,吃下後,免於人生總總飢苦。
正是因為如此,總有人會喜歡棗花,哪怕它如此不起眼。
“棗下何攢攢,榮華各有時。
棗欲初赤時,人從四邊來。
棗適今日賜,誰當仰視之。” 漢 ・ 兩漢樂府《 古咄��歌 》
這是第一首歌頌棗花的詩,是漢朝時期。
那棗樹的枝條,垂懸下來,棗花何其的密集,棗花開在夏天,和其它的花卉不同時期。
棗果將要成熟時,人從四麵趕來摘果實。
當你吃到成熟的果實時,誰會真正仰視那些曾經不起眼的小花?
這是一首帶著感慨的西漢詩歌。漢朝大量種植棗樹,其目的就是獲得棗樹的果實,可是人們有多少人,真心愛著喜歡著那些細小的棗花,它們開在早夏,那麼不起眼。
如果這是民歌,這是強調瞭被忽視的青春和命運。
如果是一個有文化的人作,那麼這是一種從內心的感恩,感恩棗樹棗花沉默無聲地付齣。
那攢攢,是棗花細小密集的樣子。
“垂花臨碧澗,結翠依丹�t。
非直入遊宮,兼期值靈苑。
落日芳春暮,遊人歌吹晚。
弱刺引羅衣,硃實淩還�搖�
且歡洛浦詞,無羨安期遠。 ”南梁 ・ 蕭綱《棗下何纂纂 》
作為挑著國傢社稷的君主,不乏明白人。比如南北朝的簡文帝蕭綱。他熱愛果木園林,贊美這不起眼的棗花。
在靠著山的溪水河澗邊,棗樹垂著綠色的枝條,上麵纍纍纂纂的密集的小花,柔韌的枝條垂在瞭水麵。我站在這裏,仿佛進入瞭仙境。
晚春的斜陽,打在樹上,遊玩的人都要散去瞭。
而我站在棗樹邊,攀看這細密可愛的棗花,被棗樹上的刺掛住瞭衣裳,但是我知道,棗樹成熟時,那纍纍紅色的果實,會直接搖曳在帽子上。
我站在這種滿棗樹的河邊,歌頌棗花,期待果實成熟,我不太羨慕神仙安期生,因為我和他一樣,也擁有這如同仙境裏的棗樹啊。
顯然蕭綱是讀過並且喜歡兩漢的詩歌《棗下何攢攢》,但是他用的是“纂纂”,也是小而密集的樣子。,從此棗花纂纂,就成為棗花特定的形容詞。
你隻有看到真正密集棗花開花時,你纔真的知道,這個纂纂的美。棗花花朵沒有開時,像無數個細小的拳頭握在一起,開花時,又密密攢集在一起,大約古人想來想去,也隻有這筆畫復雜的“纂”字,和那柔舒的音調,可以約略錶達吧。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陰長。
青山朝彆暮還見,嘶馬齣門思舊鄉。 ”盛唐 ・ 李頎《送陳章甫 》節錄
毋庸置疑,棗樹在中國絕對不會失傳,如此重要,隻會越來越多。比如唐朝,那已經是常見的田園農村種樹。農曆四月的早夏,正是南風起,大麥黃熟的季節,在村落,傢傢庭院的棗樹開花,桐樹展葉。
隻有在農村生活過的人,總會在綠蔭傢園,聞見清新的棗花香氣。
棗花花雖然不顯,正是靠香氣引來蜂蝶授粉,也正是小而密集,它們盛開在溫暖的風中,接受風媒授粉。這是棗花繁盛沒有凋謝的時段。
在這樣的田野送人,無論是不是故鄉,那棗花香氣,都讓人有濃濃的傢園感,讓人迴憶嚮往夏日傢園。
“春衫細薄馬蹄輕,一日遲遲進一程。
野棗花含新蜜氣,山禽語帶破匏聲。 ”唐 ・ 白居易《壽安歇馬重吟》
白居易喜歡棗花,他童年是在鄉間度過,是一個極有田園情懷的唐朝高官和詩人。
這是在他鄉的行程中,晚春聞到瞭山林野棗花的香氣。
他在這裏的驛站下馬休息,特意去尋找棗花。
那種香氣清新甜蜜,這裏的鳥聲格外清脆。
四月,雖然是城市人傷感春天歸去的季節,但是對於熱愛山野農村的人來講,這是最美的初夏,棗花香,黃鸝叫,麥田黃。
那麼棗花也是蜜蜂重要的蜜源之一,我們喝的蜂蜜,常常就有棗花蜜槐花蜜。
蜜蜂喜歡的甜度,同樣是人們最愛的味道的。
“人言百果中,唯棗凡且鄙。
皮皴似龜手,葉小如鼠耳。
二月麯江頭,雜英紅旖旎。
棗亦在其間,如嫫對西子。
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
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 唐 ・ 白居易《杏園中棗樹 》節錄
我說白居易喜歡棗花和棗樹。他說瞭理由。到瞭唐朝,棗樹處處有,因多而賤。
棗樹的皮不好看,葉子太細小,像老鼠耳朵。棗花開花是不能和春天的旖旎百花相比的,如果比,肯定有人說,棗花太醜,如同醜女和西施之間的距離。
但是白居易將棗樹比作君子,如果賞心悅目,棗樹和棗花實在沒有觀賞價值,但是若談到大用,棗子肯定是救荒良果,而棗木是可以做車輪車軸這樣的重要承重木材的。
這就是棗樹的高貴無私和奉獻。
“棗林蔽天日,交陰不容傘。
仰看實離離,憶見花纂纂。” 北宋 ・ 黃庭堅《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韻》
宋朝更加重視農業,許多官員也很務實,重視農桑,棗樹棗花之美再次弘揚。
在夏天,種植的棗林,遮天蔽日,雖然棗樹不像槐樹一樣,一樹就可以有廣蔭,但是棗林排列起來,那密集的綠葉一起重疊,遮擋陽光,那種蔭涼,密不透日。
在這樣的棗林間行走,仰頭就看到瞭垂懸的纍纍果實。
也隻有看到這纍纍果實時,人們會忽然迴憶其棗花的花開,那是何等的密集小巧可愛吧。
我上麵說過,正是棗花小,開花讓人忽略,但是棗子成熟時,有種巨大的反差感,反而讓人迴憶棗花。
正是因為如此,棗花象徵健康平凡的農村姑娘,有著驚人的養育能力和奉獻精神。人們結婚時,常常要用棗來祝福新人,早生貴子,多子多福。
雖然起名叫棗花,讓當代人感到很鄉氣,但是如果你看到棗花那種清新密集之美,或者對這個名字,會有另外的改觀。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惟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鬥大,不成一事隻空枝。” 北宋 ・ 王曙《詩一首 》
這是一首寫棗花的名詩,非常正能量,樸素解氣。
棗花雖然那麼小,卻能夠結齣纍纍果實。桑葉很柔韌,卻最終能變成柔韌的蠶絲。
我就是笑牡丹,這京城的牡丹人工種植開花越大越好,長得如鬥大,何其鮮艷。但是這些牡丹有什麼作用呢?
供人賞玩,空有其錶,粉飾太平。
牡丹開謝,很難有果實,且就算有,也很難有實在的價值。
牡丹一生,說穿瞭,浮華淺薄,一事無成,有什麼值得贊美?隻是滿足瞭人們的娛樂獵奇。
當然,牡丹作為富麗之花,盛世自然有其審美價值。
但是如果社會環境都崇尚繁華虛浮,那麼這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這首詩歌頌實在的棗花棗樹,有種樸素篤定的重視農桑根本的思想,且諷刺瞭一把如牡丹花一樣虛浮的熱會現象和人物。
做人要如棗花啊,踏實低調,纔能收獲長久。
“夜來霖雨足西莊,薄醉攜童看插秧。
岸樹成行沾濕重,低枝壓帽棗花香。” 明朝・ 範鳳翼 《田居 》
這真是晚春早夏田園美景。一場豐沛的雨水,讓農田水滿,正是水稻插秧的季節。
老祝福已經不能夏天,帶著孫子,還是來到田頭,負責送飯和帶著孫子。
生養自己的土地,世代勞作,艱辛中也有綿延的快樂。
在潮濕的樹林間穿行,帶著孩子去看最辛勤也最熱鬧壯觀的插秧現場,路過的是一片枝葉帶水的棗花林。
那棗花纍纍,枝條低垂,露水打濕瞭帽子,然而牽著孫子,仍舊是快樂的。
在香氣裏,祖孫說著話,那句句閑話裏都是傳承吧。
比如棗花現在開,什麼時候結果,比如父親在水田,為什麼插秧?
祖父薄醉後爽朗的聲調,牽著孩子那種溫暖篤定,他們走過棗花,走嚮未來。
未來就是今天的你我。
“棗花香細細,亂結春風闌。
既免縴手摘,寜邀上客看。
燕郊得韆樹,吾將老園官。” 清 ・ 硃彝尊《棗花聯句》
很少有人寫棗花香,因為棗樹在城市不多見,難以進入詩人的法眼,在農村裏常見,農村卻詩人少。樸實的人們隻是快樂的感知。
難得三位清朝的文化人能夠在棗花開花的晚春早夏,特意來看棗花,寫下這首詩。
那棗花的香氣,是這樣的清新細美,那棗樹長條搖曳,拂動晚春的柵欄。
我們不摘棗花,就一起欣賞這棗花開花的美。
難得我有自己的棗樹園子,從京城的郊外移植瞭一韆棵,我邀請你們一起來欣賞棗花,因為我終於擁有瞭一點自己的土地,我知道你們是貴客,但是我仍舊請你們來,不看牡丹,看棗花。
三個知心的朋友,經曆瞭明末的動蕩,用一生奮鬥,渴望安穩。
所以當朋友擁有棗園時,也過來歡喜慶祝。
在滄桑動蕩之後,哪怕一位朋友有這樣的棗園,也是件快樂的事。讀書最終還是落腳在生存和安定。那美好的棗花香,帶著他們對太平的嚮往。
那香氣格外讓人沉醉,何必羨牡丹。
棗花不是那種驚艷的美,但是一種細小的碧綠黃嫩,一種密集的生生不息,一陣怡人的花香,都讓人覺得,沒有過不去的苦難,一直是走在豐收的路上。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