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 logo



摘 要:以所謂荀子哲學的普遍形式為準 來討論儒傢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成立與早期發展――就著它在先秦時期的齣現與成立 劉又銘丨儒傢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成立與早期發展 - 趣味新聞網


摘 要:以所謂荀子哲學的普遍形式為準 來討論儒傢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成立與早期發展――就著它在先秦時期的齣現與成立 劉又銘丨儒傢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成立與早期發展


發表日期 5/10/2022, 6:25:26 AM



     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摘 要:以所謂荀子哲學的普遍形式為準,來討論儒傢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成立與早期發展――就著它在先秦時期的齣現與成立,說明它的理論型態與正當性;就著它早期的發展(兩漢時期),說明它的曆史存在與創造活力。關… .....


    

摘 要:以所謂荀子哲學的普遍形式為準,來討論儒傢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成立與早期發展――就著它在先秦時期的齣現與成立,說明它的理論型態與正當性;就著它早期的發展(兩漢時期),說明它的曆史存在與創造活力。

關鍵詞:儒傢荀學派;中道哲學;成立;早期發展

作者簡介 :劉又銘(1955―),台灣嘉義人,成功大學工程科學係畢業(1976),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1992),現任台灣政治大學中文係教授。年輕時齣入儒傢、基督教、佛教、心理分析,最後選擇瞭儒傢,並且又逐漸從儒傢的孟學(孔孟之學)立場轉嚮荀學(孔荀之學)立場。晚近嘗試建構“當代新荀學”,提倡“當代新儒傢荀學派”。著有《馬浮研究》、《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大學思想――荀學進路的��釋》等書以及《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大學思想的曆史變遷》、《中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明清自然氣本論的哲學典範》、《儒傢哲學的重建――當代新荀學的進路》等論文。(簡介轉引自琅琊康成書院公眾號,據該號稱摘自2016年都江堰國學院網站。)

(劉先生2016年9月初於成都講學時的自攝圖,轉自琅琊康成書院公眾號,故將其標誌保留,以確其權。)

硃子在《中庸章句》裏,把《中庸》的中道(中和之道、中庸之道)看作儒傢道統的思想內核。他說,《中庸》裏的道(實質上就是中道),其本原是天,其實體是人的本性;而道(中道)的實踐基本上是一套心法,也就是存養本性,省察本性,讓本性本有的“中”(天下之大本)發用為“和”(天下之達道)。照他的說法,人的本性不啻是個中體(全幅都是“中”的價值的一個本體),而中道哲學就是怎樣歸返本性讓本性順暢發用為中道的一個體用論進路的性命之學。

硃子又說,這中道傳自堯、舜、禹,經由聖王如成湯、文、武等以及賢臣如皋陶、伊尹等,一路傳到孔子、顔淵、曾子、子思;然後子思依孔門的傳授正式撰成《中庸》,經過再傳便傳給瞭孟子(前 372-前 289 年);可惜孟子之後就失傳、中斷瞭,一直要到北宋,二程兄弟(1032-1085;1033-1107)纔又讀懂《中庸》重新接上“韆載不傳之緒”。實際數算一下,被硃子認定為道統中斷瞭的這段期間,竟然長達一韆三百多年之久。

硃子的中道說與道統說影響廣大,宋明以來儒學圈普遍接受。然而情況真的是這樣嗎?首先,硃子的詮釋與關注純屬孟學(孔孟之學)一派,然而儒傢荀學(孔荀之學)一派也有另外一套中道哲學,不能予以忽略。其次,孟、荀之前,孔子的中道思想其實蘊含著從孟、荀兩路來詮釋的可能,並非專屬於孟學一路。再來,《中庸》其實是荀子同時或稍後的作品,屬荀學性格,必須從孟學一路移齣。再來,孟子說:“執中為近之。執中而無權,猶執一也。”(《盡心上》)這樣一個現成明確、可以執持著在情境中斟酌修改的中道,跟硃子那體用論模式的中道大緻兼容沒錯。不過,雖然《孟子》中齣現“中”11 次,其中甚至包括瞭“中道”一詞 3 次、“執中”一詞 4 次,但孟子關於中道思想的直接討論實在很少,倒是稍後荀子比他談得更多。單就孟子、荀子兩人來看,荀子的中道哲學反而比孟子豐富充實。最後,漢唐時期,荀學派的中道哲學持續發展,甚至齣現瞭《中論》、《中說》兩部以“中”命名的專書;從荀學派的眼光來看,儒傢中道的傳承其實沒有斷掉。

可以說,硃子筆下這個儒傢道統是片麵的、局部的,也是主觀的與不盡真實的。他從他理本論的進路與思維將荀學派的《中庸》詮釋成孟學派的思想,來跟先秦孟學(孔孟之學)以及宋代孟學(理學)連結,這樣子所構成的道統其實是窄化瞭(隻孟學一路)以及失真瞭(錯置瞭《中庸》)的道統。

重新來看。如果說,孟學那邊是神聖本體觀進路下體用都是中、可以直接由體起用的體用論中道哲學的話,那麼荀學這邊就是自然本體觀(有限價值的本體觀)下體與用都隻蘊含著中的價值傾嚮、必須在現實中具體地斟酌權衡來認取中道的中道哲學。兩者各有其理論的完整性與正當性,並非一是一非、一黑一白的對比。也就是說,儒傢的中道哲學本來就有孟學、荀學兩種同樣正當的型態;而儒傢的道統其實是孟學、荀學對比互動,輪流主導,雙軌並進的。總之,一定要認識到,儒傢道統雙軌並進的曆史真實是在宋明以來孟學派主觀而強勢的詮釋話語下纔消失不見瞭的。

話說迴來,荀學的地位之所以在宋明以來被忽視與被貶抑,關鍵還在荀子哲學本身。荀子關於天人之分、性惡、禮義外在等說法,在後代就連荀學派學者自己也多半是低調看待或乾脆避開的。既然這樣,那麼宋代作為對立他者的孟學派學者當然要強力抨擊予以否定瞭。

不過這個問題在今天是可以解決的。隻要願意正麵看待荀子哲學,鬆開荀子的錶層話語與末端論斷,以創造詮釋學的精神重讀《荀子》,就可以將荀子哲學轉譯成一個比較親和比較容易被接受也比較具有普遍意義的普遍形式瞭――

首先,荀子認為,陰、陽相接造成天地間的種種變化,而萬物都是各基於一份調和之氣而生成的(“陰陽大化……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天論》),這裏麵便蘊含瞭一個素樸的自然氣本論。其次,荀子雖然直接強調天人有分的一麵,但也間接肯定天人有閤的一麵;整體來看,他的主張應該是天、人閤中有分。再來,荀子主張人性是惡,但他又肯定人心有知,能在現實曆練中逐漸知曉善惡,然後就會願意學習禮義來轉化本性。如果注意到荀子所謂禮義實質上是情感、欲望、事物之間的“本末相順,終始相應”(《禮論》),是普遍的天地之理的一環(《王製》);然後又把荀子所論述所肯定有關心知的參與和成效也納入人性論的範圍來考慮;那麼荀子的禮義其實還是內在於人性,他的人性觀其實可以轉換或轉譯地說成弱性善論(相對來說則孟子是強性善論)。

底下,我就以我所謂荀子哲學的普遍形式為準,來討論儒傢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成立與早期發展――就著它在先秦時期的齣現與成立,說明它的理論型態與正當性;就著它早期的發(兩漢時期),說明它的曆史存在與創造活力。先說明一下,雖然孟子先提齣“中道”一詞,荀學派要較晚(漢代以後)纔跟進采用,但這不妨礙我們把這個詞使用在荀學派身上。

一、儒傢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成立

(一)從孔子的中道哲學說起

《論語》裏,孔子明確肯定瞭人有相近相似的普遍人性;而人的品德最終來自上天的給予,人隻要自覺地追求便可獲得。這就初步呈現瞭正麵價值義的人性觀點。但孔子並沒有提齣純價值的本體義的人性概念;所以,理所當然地,他沒有也不可能提齣純價值的本體義的“中”的概念。

《論語》提到“中庸”纔一次,不過卻非常地鮮明與凸顯。孔子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雍也》)作為孔子心目中的至德,中庸可以說是對仁、禮、智等德目更普遍更純粹以及更深一層的錶述,或者說更進一步的規定。也就是說,仁、禮、智之所以是仁、禮、智,恰恰在於它們符閤瞭中庸,錶現瞭中庸的特質。

《論語》倒是多處透露瞭對中道的追求。例如“《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吾)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君子和而不同。”(《子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這些都是在現實情境裏就著具體言行來斟酌權衡的中道。如果說孔子的“仁”比較是就著人生命素質、人格錶現的本身來說的一個價值概念,那麼孔子的“中”就比較是就著人處理人事物的方式與品質來說的一個價值概念。相較之下,仁凸顯瞭主體性,中則凸顯瞭客觀性與普遍性。

鄭玄將“中庸”一詞的“庸”解釋為“用”(《禮記注.中庸》),這應該是漢代聲訓風習影響下的做法。從這解釋來看“中庸”一詞的組構,其實有些憋扭,也不是很必要。倒是何晏“常”的解釋較為自然(《論語集解》)。中而能常,或者說中就能常,這可以看作對中的概念的一個延伸與補充。中、庸(常)基本上都是形容詞,或是形容詞轉為名詞。兩義連結,一個主要一個次要,或者說一個強一個弱。基本上隻是一個“中”,但加個“庸(常)”可以讓語言顯得順暢自然。不妨說,仁、義、禮等概念具有特殊性、專屬性,但中這個字另外有它一般義、普通義的用法,因此有時候就再加個庸字來作為特殊專屬的概念瞭。

總之,孔子的中道並沒有絕對與嚴格地指嚮純價值的本體義。它是相對素樸,對後代開放,可以往不同方嚮發展的。孟學可以從自己的立場去理解與發揮,荀學當然也可以。所以,荀學的中道哲學也是從孔子的“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這地方開始的。

孔子之後,戰國中期或晚期(或更晚?),關聯著卦爻辭,《易傳》用瞭許多“中”字相關語詞來錶彰中道的實踐,例如正中、中正、時中、剛中、得中、中行、中直、中道、中節、中以行正、用柔中等,它們一樣沒有明顯展現孟學或荀學的性格,不妨礙我們從荀學的中道思維去理解去承繼,因此也可以看做荀學派中道哲學發展過程裏重要的一環。

(二)荀子的中道哲學

如果說在荀子哲學中錶述價值最顯著也最重要的概念是“禮義”的話,那麼荀子“中”的概念恰恰是跟禮義連在一起的。荀子說:“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儒效》)又說:“故先王聖人安為之立中製節,一使足以成文理……”(《禮論》) 前者用較為具體的禮義來說明什麼是“中”,後者反過來用較為抽象的“中”與“節”來說明製禮的基本原則,可見禮義之道跟中道兩者關係密切。

其實荀子對“禮”概念的界定――情感、欲望、事物間的“本末相順,終始相應”(《禮論》)――本身就頗有“中”的意味瞭。可以說,當情感、欲望、事物能夠安排得“本末相順,終始相應”的話那就是“禮”,但若單單就著那“本末相順,終始相應”的節度分寸的自身來說,那就是“中”瞭。實質上,“中”恰恰是對“禮”的一個更內在更普遍更抽象更純粹的錶達;荀子的哲學,一方麵是個“禮的哲學"一方麵又是個“中的哲學”。

荀子在許多地方都呈現他“中”的價值觀。他說:“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勸學》),這是把“中(正)”當作立身處世的標準瞭。他說《詩》是“中聲之所止”(《勸學》),而“樂”是“中和之紀”(《樂論》)。這是以“中”作為衡量情感、藝術的準則瞭。他又以“中”來標定“有益於治”的行事與知識言說:“凡事行,有益於治者立之……夫是之謂中事。凡知說,有益於治者為之……夫是之謂中說。事行失中謂之奸事,知說失中謂之奸說”(《儒效》)這就更廣大更全麵地說明瞭“中”是衡量一切行事、言說的一個普遍內在的基本原則瞭。附帶提一下。漢末徐乾《中論》與隋代王通《中說》二書的命名可能就跟上麵引文裏的“中說”一詞有關。

那麼,在荀子,“中”與“道”的關係是怎樣的?荀子描述“上勇”的人說:“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性惡》)這是把社會的公正美好稱作“中”,並且把“中”當作跟“道”相關聯相呼應的概念瞭。此外,荀子在《天論》中認為“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然後批評瞭幾位思想傢說,慎子“有後而無先,則群眾無門”,老子“有詘(屈)而無信(伸),則貴賤不分”,墨子“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宋子“有少而無多,則�t眾不化”。雖然整段話沒有提到一個“中”字,卻十足錶現瞭“中”的精神,也間接說明瞭“道”必定是普遍照應、不偏於一物的閤於“中”之道。總之,所謂“道”其實就一定會是“中道”,這個意思在荀子這裏已經呈現端倪瞭。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中沒有直接齣現“中道”一詞,反倒是《孟子》中齣現瞭 3 次。這恐怕不是偶然的現象。或許因為,在孟子那兒,中道是由一個內在現成的“中”的價值根源(心、性)直接給齣的,即“中”即“道”,所以很容易就齣現“中道”一詞。而在荀子,必須先在具體情境中反復權衡來確認一個“中”的節度分寸,然後再經由意誌的實踐去將它實現為道;由於分成兩段,中間難免有麯摺停頓,所以就沒能立即齣現“中道”一詞瞭。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書中齣現瞭 4 次“中和”(“樂之中和”,“中和者,聽之繩也”、“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樂者……中和之紀也”),但《孟子》書中卻一次也沒有。此外,“和”這個概念單獨齣現,在《孟子》書中隻有 3 次(“人和”2 次,“聖之和”1 次);但在《荀子》書中,或單詞,或復詞,約在 20 次以上(其中 7 次以上跟“樂”相關)。這樣的反差,應該也有一定的意義。初步可以看齣來,“中”、“和”兩個概念,不論雙提對比或連結成詞,都會比“中道”更適閤也更吸引荀學派學者。果然,稍後在《樂記》中,禮、樂跟中、和的完整對應簡直呼之欲齣;而《中庸》也進一步藉由“中”、“和”二詞,將荀學派中道實踐的兩個環節凸顯齣來瞭。

最後,關於孟子的“執中而權”,荀子沒有直接做相對應的討論。但我們可以間接推測一下。荀子說: 欲惡取捨之權: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後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後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孰計之然後定其欲惡取捨,如是則常不失陷矣。(《不苟》)

人無動而可以不與權俱……道者,古今之正權也。(《正名》)

兩情者,人生固有端焉。若夫斷之繼之,博之淺之,益之損之,類之盡之,使本末終始末不順比,足以為萬世則,則是禮也。(《禮論》)

除瞭第一、二則的“權”外,第三則關於禮的“斷之繼之,博之淺之,益之損之,類之盡之”其實也是“權(斟酌權衡)”。原來,就荀學來說,除瞭對各種事物、各種行為的判斷取捨需要斟酌權衡外,就連道的確認和禮的製定也都是斟酌權衡而後得的。特彆是,“道者,古今之正權”一語說明瞭道的本身也隻不過是古今做為“權”的最佳例子最佳榜樣而已。

據此,荀子的中道當然也可以說成“古今之正權”。也就是說,倘若有公認明確的中道,那中道的本身也是經由斟酌權衡而得的,它恰恰是供人參照著其中的斟酌權衡繼續去權衡斟酌用的。針對孟子“執中而權”這個提法,荀子其實也可以包裹式地接受和使用,但他應該會另外又強調說:沒有現成既有、固定絕對的中可以執取,因為一開始那中便是權而後有的中,因為實質上人們是以那中做為權的範例繼續去權的。總之,在荀學來說,中道始於權,也終於權。

(三)《禮記.中庸》的中道哲學

《禮記》各篇的篇名、文句、結構都有晚齣(周、秦之際,與荀子相先後)的跡象。許多內容或許來自較早的材料,但經過篩選修改,還是相當程度反映瞭編寫者的立場。整體地看,《禮記》全書跟荀子思想頗為相通。即便《中庸》、《大學》二篇,一當卸掉硃子的編排與詮說,便能從荀學自然氣本論、弱性善論的理路重新解讀。

《禮記》的中道思想集中在《中庸》一篇。《中庸》一開頭就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天賦予人自然的本性,而本性中,在各種自然的錶現裏卻潛在著一定的價值傾嚮可以讓人們辨認、提取齣來,將它顯明、修治為道。本性起初渾沌一片,並不穩定,人們拿這道來率勉、導正本性,就可以修養、鍛煉成成熟的人格瞭。具體地說,正由於自然人性裏頭所潛在著的價值傾嚮的作用,人們的情感、欲望、事物裏頭普遍存在著閤宜的節度分寸,稱作“中”,這“中”的存在意義重大,它便是“天下之大本”。重要的是,因著平素對“中”的理解、掌握,人在待人處事的時候,情感的流露便能閤宜有度,稱作“和”,這“和”的作用也是意義重大,它便是“天下之達道”。君子修養身心,掌握瞭“中”,做到瞭“和”,就能理解、接納世界的種種狀況,願意承擔,有所付齣瞭。

依這樣的解讀,《中庸》的中道就是在情感、欲望、事物間斟酌權衡而得然後付諸實踐的中道,而不是什麼神聖本體所直接發用齣來的中道瞭。正如前麵所說,將中、和並列對比,兩段式地接續與連結,這是荀學由

權衡而知道、由知道而行道的理路的一個反映,也是荀學派中道哲學有彆於孟學的一個特彆的錶現。隻因宋代硃子改從孟學體用論的思維去詮釋,這個意義脈絡就整個模糊掉瞭。特彆的是,《中庸》把“中”說成“天下之大本”,也就是人類文明得以有意義有價值的終極依據;又把依著“中”而來的“和”,也就是“中”的實踐(可以說成中道或中和之道),說成“天下之達道”,也就是人類社會裏最美好的實踐之道。這可說是對中道的一個至高的肯定瞭。

在性、道、中和一段文字之後,《中庸》多處直接間接談到中庸、中庸之道及其實踐原則。從其中“擇乎中庸”、“依乎中庸”、“擇善而固執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語同樣可以看齣,《中庸》的中庸之道的確來自權衡認取,而不是由一個內在既有的神聖本體所給齣或流齣的。從這樣的中庸之道反推迴去,恰好也可以證明前麵我對“中和之道”的解釋是符閤《中庸》的基本思路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瞭以禮義為“中”外,荀子還說:“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荀子.王製》)這裏,讓君臣、父子、兄弟等關係能夠“始則終,終則始”的條理就是禮。可以說,荀子已經將禮看做“與天地同理”的人類文明的“大本”瞭。荀子又說:“天下之行術,以事君則必通,以為仁(為人)則必聖。立隆而勿貳也,然後恭敬以先之,中信以統之,慎謹以行之,端慤以守之……”(《仲尼》)這裏,“立隆”就是錶彰禮義,“立隆”以下幾句說的是禮的實踐原則。可以說,荀子也已經把禮看做“天下之行術”瞭。

也或許,正因為荀子曾經把禮分彆說成“中/大本”和“天下之行術”,然後《中庸》纔會將這兩個意思轉用到中道上,更簡潔更整齊地把中道的“中”、“和”分彆說成天下的“大本”和“達道”的吧!

有個地方需得辨明一下。《中庸》在“哀公問政”一段又提到,用心的人(誠之者)透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擇善而固執之”的工夫,可以達到“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的聖人境界。這也是荀學經由權衡獲取中道的理路,並且也是對中道的高度推崇。依全書脈絡,這句話裏的“道”固然指中道沒錯,但這句話的兩個“中”字,則應該是切中的意思。因此《中庸》全文中還是沒有齣現“中道”一詞,這點或許也是《中庸》屬荀學的又一個證據。

總之,令人驚訝的是,孔子之後,孟子關於“中”談得並不多,孟學的中道在先秦其實尚未明顯展開,因此在孟子之後根本說不上什麼中斷失傳;反倒是,上承孔子、《易傳》,荀子對“中”談得比孟子多得多,而《中庸》又有進一步的發揮與嚴整動人的錶達,儒傢荀學派的中道哲學就這樣子充實嚴整地成立瞭。我們將會看到,進入兩漢之後,正是荀學派的中道哲學一路延續下去的。

除瞭《中庸》一篇,《禮記》其他各篇也錶露瞭許多中道的思想,例如“中正無邪,禮之質也”(《樂記》)、“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製中也。’”(《仲尼燕居》)、“故先王焉為之立中製節,壹使足以成文理……”(《三年問》,按:這段話也齣現在《荀子.禮論》中)等,這些文句也都可以從荀學角度去解讀。尤其是,《樂記》說:“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又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這裏,簡直就是以禮為中、以樂為和的思維與錶達瞭。

二、儒傢荀學派中道哲學早期的發展

(一)董仲舒的中道哲學

董仲舒(公元前 179-前 104)的哲學,往往從天人關係論被歸為孟學一係,或從人性論被看做孟學、荀學的綜閤。其實他所說的天實質上是“積重精”(《立元神》)的“元氣”(《王道》);雖然可以跟人相感應,但除瞭以災異示警外並不能實質地介入現實世界運作,因此基本上還是可以看作自然元氣本體一類。此外他跟荀子一樣,都主張天、人閤中有分;而他所謂人性中善的成份,也隻能從荀學的弱性善來理解。總之他的思想屬於荀學一路。

董仲舒在《春鞦繁露.循天之道》裏集中談論瞭中道。跟《禮記.中庸》一樣,他也是中、和並提。他說天地間有兩個中與兩個和。所謂兩個中,一個是北方、鼕天、陰極盛之處;一個是南方、夏天、陽極盛之處。所謂兩個和,一個是東方、春天,另一個是西方、鞦天,都是陰、陽均衡的所在。他又說:

中者,天地之太極(指最高處)也,日月之所至而卻(反轉之意)也……

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

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

天地之製也,兼和與不和,中與不中,而時用之,盡以為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

這便是在自然元氣本體論的框架中,在陰陽二氣運行以及時序、空間變化流轉的美善之處界定中與和。也就是說,自然元氣的運行、開展有中有不中,其錶現、功效有和有不和,必須尋找辨認纔能在特彆的地方找到中與和。這當然不是硃子(孟學)神聖本體論進路下全體是中全用是和的理路。

以天地間的中與和為基底,董仲舒進一步錶彰瞭中與和在人生、政治上的作用: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詩》雲:“不剛不柔,布政優優。”此非中和之謂與!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

這裏,以“中”為“天地之美達理”恰恰是荀子以“禮”為天地之理的觀點的再現。然後,“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一句則意味著直接把中看做道(荀學派的“中道”一詞呼之欲齣瞭)。關聯著這點,轉而把和看做德;於是,中是道,和是德,這也為中和概念帶來另一個可能的內涵與用法。再來,接續著剛剛的幾個理路,

這裏“中和”一詞的包裹式使用,說明瞭中、和概念幾個不同的理解角度――道、理、德――的融閤為一;而“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一句則說明瞭這樣的“中和”可以養生修德,可以立身為政。

可以說,董仲舒進一步凸顯、運用瞭中和概念,在本體宇宙論的框架中,在修養論與政治論的脈絡裏,把荀學派中道哲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瞭。

(二)揚雄的中道哲學

揚雄(公元前 53-公元 18)推崇孟子的所知其實“不異”於孔子,又自比於孟子(《法言.吾子》)。然而他卻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修身》),又說:“學者所以修性也。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學則正,否則邪。”(《學行》)。因此實質上他卻是荀學派弱性善、積善成德的一路。

揚雄在《法言》自序裏說明他撰寫該書《問道》篇的用意:“芒芒天道,昔在聖考。過則失中,不及則不至。”這便是把“中”當作天道的根本原則的意思。然後在《問道》中,他便就著價值義的“中國”概念, 主張以“中國”的禮樂為“八荒”諸國禮樂的標準,並說:“五政之所加,七賦之所養,中於天地者為中國……聖人之治天下也,擬諸以禮樂,無則禽,異則貊”。意思是,所以要稱作“中國”,恰恰在於其禮樂典章一切施政都閤於天地間適中的分寸節度,而這樣的禮樂便是人類文明的標幟。

揚雄在《法言》自序裏又說明他撰寫該書《先知》篇的用意:“立政鼓眾,動化天下,莫尚於中和。中和之發,在於哲(哲,知也)民情。�N《先知》。”這便是把中和當作施政的至德要道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先知》篇中說:“龍之潛、亢,不獲其中矣。是以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其近於中乎!”又說:“聖人之道,譬猶日之中矣!不及則未,過則昃。”又說:“什一,天下之中正也。多則桀,寡則貊。”這三處(加上前麵《法言.序》談《問道》一處,共四處)都用過與不及、多與寡的斟酌權衡來凸顯“中”,這顯然是荀學派中道哲學的進路。

此外,揚雄模擬《易經》作《太玄》,其中也充分呈現瞭“中”的價值觀。

《太玄》的“首”相當於《易經》的“卦”。每首有方、州、部、傢 4“重”相當於《易經》每卦卦符的 6層。每重各是一、二、三(─、- -、---)三個選項之一,所以《太玄》總共有 81 首(3 4 =81)。不過每首另有9 贊,這纔相當於《易經》每卦的 6 爻。每首各有首辭相當於《易經》的卦辭,每贊各有贊辭相當於《易經》的爻辭,每個贊辭又各有測辭相當於《易經》的《小象》。整個 81 贊贊文結束之後又有《玄衝》、《玄錯》……《玄圖》、《玄告》等通論性文字。

《太玄》81 首的第一首就是《中》。《中》的第 8 贊說:“黃不黃,覆鞦常。《測》曰:黃不黃,失中德也。”這是一開始就錶露齣對“中德”的錶彰瞭。

《太玄》的《玄圖》也說:“中和莫盛乎五”,意思是,各首的第五贊(最中間的一贊)是最能錶現“中和”之德的。的確,揚雄在許多首的第五贊裏都錶彰、強調瞭“中”之德──

過門摺入,得彼中行。(《差》)

中夷,無不利。《測》曰:中夷之利,其道多也。(《夷》)

爭於逵,利以無方。《測》曰:爭於逵,爭處中也。(《爭》)

包荒以中,剋。(《大》)

三綱得於中極,天永厥福。《永》)

守中以和,要侯貞。(《守》)

《測》曰:柱及蓋轂,貴中也。(《止》)

中成獨督,大。《測》曰:中成獨督,能處中也。(《成》)

這裏,特彆的是,從“得彼中行”、“爭處中”、“守中”、“能處中”等語來看,這個“中”並非先天現成地、自發地錶現齣來的質量,而是潛在事物之內,必須具體地斟酌權衡纔能認取而後有所抉擇實踐纔能獲得的東西。可以說,這也是荀學派自然本體論進路的中道哲學。

《太玄》的《玄�懟吩蛩擔骸澳廡杏詰攏�行得其中……行中則無爽……無爽故可觀也……可觀者,聖人之德也”,這是再一次錶達瞭孔子以中庸為至德的意思瞭。

(三)徐乾《中論》的中道哲學

漢末(或者說漢魏間)徐乾(公元 171-218)寫瞭一部《中論》。書中多處推崇荀子,也多處引述《荀子》的文句(隻少數引到《孟子》)。倘若再從各篇篇名如“治學”、“貴驗”、“貴言”、“藝紀”、“智行”、“審大臣”、“賞罰”等,以及它關於“學”和“中”的討論來看,我們大緻可以確定它是荀學一路。

徐乾在《中論》中說:

三代之教息,大道陵遲,人倫之中不定……(《考僞》)

執契修版圖,奉聖王之法,治禮義之中,謂之士……(《譴交》)

然則辯之言必約以至,不煩而諭,疾徐應節,不犯禮教……君子之辯也,欲以明大道之中也……故君子之於道也,在彼猶在己也。苟得其中,則我心悅焉,何擇於彼?苟失其中,則我心不悅焉,何取於此?故其論也,遇人之是則止矣;遇人之是而猶不止,苟言苟辯,則小人也。(《核辯》)

賞罰不可以疏,亦不可以數……不可以重,亦不可以輕……故先王明恕以聽之,思中以平之,而不失其節也。故《書》曰:“罔非在中,察辭於差。”(《賞罰》)

第一、三則說明瞭大道、倫常無非就是閤於“中”的道也就是中道(不過徐乾還是沒有正式使用“中道”這個措詞)。第二、三則說明瞭禮義、禮教的精神也恰恰在於中道。第四則的“思中……不失其節”說明瞭中其實就是事物內在的節度分寸。然後第三、四則又說明瞭“中”是在事物的具體情態例如疏密、輕重當中斟酌權衡,論辯言說,以及在心的價值直覺的認取中獲得的。總之,大道、倫常是中,禮義、禮教是中,君子念念不忘這中,君子隨時斟酌權衡、辯說講明這中,這當然是荀學派的中道瞭。

值得注意的是,《中論》中明顯看得到《中庸》的影子。例如:故《禮》稱“君子之道,��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君子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考僞》)

這兒《禮》指的正是《禮記.中庸》。這段話裏,他稱引瞭《中庸》末尾的兩段話。其中“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等語,藉由兩端的對比交融來錶達“中庸”境界,從荀學性格來理解特彆真切。

徐乾又說:夫幽微者顯之原也,孤獨者見之端也,鬍可簡也?鬍可忽也?是故君子敬孤獨而慎幽微,雖在隱蔽,鬼神不得見其隙也……夫禮也者,人之急也;可終身蹈,而不可須臾離也。須臾離,則��慢之行臻焉;須臾忘,則��慢之心生焉;況無禮而可以終始乎!(《法象》)

這段話顯然是參照或呼應著《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故君子慎其獨也”一段話而寫的。特彆的是,《中庸》原文的“道(即中庸之道)”在這裏已經換成更具荀學色彩的“禮”瞭。

總之,徐乾把《中庸》看作荀學一路,並且自覺地接續《荀子》與《中庸》的中道思想,以這中道思想為核心撰成儒學史上第一部從“中”命名的專書《中論》,這件事可說意義重大。

附帶討論一下。《中論・智行》說:仲尼曰:“可與立,未可與權。”孟軻曰:“子莫執中,執中無權,猶執一也。”仲尼、孟軻可謂達於權智之實者也。

這裏引述孟子的話,並且對孟子加意稱贊。但仔細衡量可以發現,徐乾真正看重的是這段話裏的“權”(所以他在引文後麵接著就稱贊孔子、孟子“達於權智之實”),而這正是荀學性格的錶徵。應該說,徐乾沒注意到“執中”一語預設著一個孟學專有的、現成既有的、本體義的“中”,所以我們不能根據這段話來標定徐乾是孟學一路。

(四)人物誌的中道哲學

漢末(或者說漢魏間)劉邵(公元 182-245)的《人物誌》,或者被歸為名傢,或者被歸為黃老學,或者被看作魏晉玄學的先導。不過我同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說,“其理弗乖於儒者”。

劉邵在《人物誌》自序中三次提到聖人。第一次指的是撰《易》敘《詩》、製訂禮樂的聖人,第二次指的是堯、舜、商湯與文王,第三次指的是孔子,總之都是儒傢脈絡的聖人。文末他又緊扣著上述聖人說:“是以敢依聖訓,誌序人物,庶以補綴遺忘。”這當然是承繼儒傢聖人心誌的儒者情懷瞭。書中他說:“人道之極,莫過愛敬。”(《八觀》),又說:“仁者,德之基也。義者,德之節也。禮者,德之文也。信者,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帥也。”(《八觀》),這也是儒傢立場的鮮明標幟。此外,《人物誌》主張稟氣一元人性論,又對“智”特彆強調,所以它當然是荀學一路。

劉邵認為,人的纔質中,陰陽、五行的成份、組閤不盡相同,這就根本地、直接地決定瞭纔性的不同而人的纔質中最好的一種就是“中和”瞭。它“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纔,變化應節”,正是聖人纔會具有的最佳纔質。先就陰陽層麵來說,中和的纔質“陰陽清和”。其中陰的纔質讓人能思慮深遠,認識事物的本原;陽的纔質讓人能掌握事物的變化,反應靈敏。再就五行層麵來說,中和(也可以說中庸)的纔質兼具因著五行而來的五種不同的纔質,“五質內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暉之光”,充滿全方位發展的可能。最後,就人們一般所具體錶現的“九徵”(九種氣質特徵)來說,中庸的纔質也是九徵都呈現,是純粹之德,可以稱作“兼德”。(《九徵》)

劉邵認為,中和以外的其他各種纔質,有的是九徵具體而微,或九徵中具備兩種以上(這兩種都屬“兼材”,稱作“大雅”);有的則隻偏於九徵之一(這一種屬“偏至之材”,稱作“小雅”);其餘的就更等而下之瞭(屬“間雜”、“依似”)。劉邵強調,纔性是很難改變的。就小雅偏材來說,即使教他學習不同纔性的專長,學成瞭以後還是隨時會失去。即使提醒他將心比心為他人設想,他還是會根據自己偏窄的心性去假設比擬、然後嚮外推想。總之,偏材的生命有其局限,難以成德入道。從這點來看,中庸這個纔質的意義就非常重大瞭。正是基於中庸纔質所修養成熟的聖人,能為各項事務斟酌一個中庸的標準,作為人們修養、行事、警戒的參照。(《體彆》)也就是說,中庸聖人是認識真實、彰明意義、引領方嚮、幫助眾人的人。這就頗有荀子“聖人製作禮義(而禮義便是“中”)”來供大傢學習、遵守的意味瞭。

可以說,劉邵透過纔性學的建構,錶現瞭荀學派中道哲學的一個特殊形態;或者說,劉邵本著荀學派中道哲學的理念,完成瞭他的纔性學建構。

結論

宋明儒傢孟學派把中當作道最純粹的本質,把中道看作道統的核心與骨髓。但經由上麵的考察可以發現,從先秦到兩漢,儒傢荀學派其實也早就這樣子認定瞭。

孟學派的中道基本上是由一個純粹圓滿、價值滿盈的本體(道體或心性本體)所直接發用齣來的;全體是中,全用也是中;可說成由體起用、即中即道的一段式中道。正是在這樣的理路下,孟子徑直地提齣“中道”一詞來。

然而,在荀學派這邊,中道卻不是由一個神聖本體所直接發用齣來,而是由一個自然本體(自然元氣或自然稟氣)在特定的情況與特定的過程裏所錶現齣來的。簡單地說,自然元氣本體以及人的自然稟氣中隻是蘊含著“中”的價值傾嚮,而在自然元氣運行、人際往來互動中也隻是潛在著“中”的節度分寸。人必須先認取這節度分寸,然後就著這個節度分寸實踐齣來,這纔有所謂的“天下之達道”也就是“和”。因此,相較於孟學的一段式中道,荀學派卻是兩段式中道,可用《中庸》的“中――和”圖式來代錶。由於這樣的內在理路,荀學派在起初成立與早期發展的階段始終沒有正式齣現“中道”一詞。

一段式中道與兩段式中道孰優孰劣?這其實是一個不恰當的提問。應該說,不同的存在感受、立場、價值觀、研究進路決定瞭不同的宇宙認知與生命圖像。全幅價值、俊快直截、一段式的中道未必能做為每個人生命認知與價值實踐的參照。從自然渾沌中逐漸展開的兩段式中道也不見得就是次等的與低階的哲學方案。總之,荀學派的中道哲學有它自己的價值與正當性,這點弄清楚瞭,我們就可以跳齣孟學派論述的網羅,重新看待儒傢道統的問題――

一、從上述對孟學、荀學兩路中道哲學理路的對比,再從上述對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曆史考察,我們可以雙重地確認,《中庸》的中道哲學確實屬於荀學,而不是孟學一路。它的中道哲學往上跟荀子、往下跟漢唐諸儒相通相連。

二、當扣掉《中庸》後,孟學派的中道哲學在先秦就所剩不多瞭(這點或許值得重新去考察)。不妨說,宋明以來,孟學派中道哲學的傳統基本上是以新齣、後齣、作為宋代新儒學的一部份的《中庸章句》為主乾與中心所建構起來的。

三、荀學派的中道哲學,從孔子、荀子到《中庸》已經奠定瞭基礎。然後,在兩漢時期,從本體宇宙論、纔性論、修養論到政治思想,都有具體的延續與發展,並且蘊含著進一步開創的資源與動力。這是儒傢在孟學派以外另一路的中道道統,今後我們討論儒傢的道統時是絕對不能忽視這一麵的。

(劉又銘.一個當代的、大眾的儒學――當代新荀學論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19.)

(上圖由一漚收藏、提供)

分享鏈接



看最新新聞就到趣味新聞網
quweinews.com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tag

相关新聞

美文欣賞:《天長地久有時盡,唯母之愛日月長》

美文欣賞:《天長地久有時盡,唯母之愛日月長》

    老捨說:“人,即使活到七八十歲,有母親在,多少還可以有點孩子氣。失去瞭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裏,雖然還有色有香,但卻失去瞭根。有母親,是幸福的。”隻要有母親在,你就有最後的包容和依靠。 母親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閱讀著自己的母親,讀懂母愛,讀齣母親的偉大、堅韌、勤儉、善良和美麗。 今年母親節的禮物,是一份書單,贈予傢人,也贈予自己。願我們的生活,不止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琴棋書畫詩酒花。 1. 緻母親 作者:梁曉聲,原名梁紹生。當代著名作傢。1949年9月22日齣生於哈爾濱.......


最新進展!德壽宮項目順利完成中西區遺址揭示

最新進展!德壽宮項目順利完成中西區遺址揭示

    近日,南宋博物院(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一期)項目(簡稱“德壽宮項目”)中西區遺址揭示順利完成。這意味著已打通建設關鍵節點,為日後遺址精彩亮相、打造精品傳世工程、傳承宋韻文化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此前為落實遺址保護、保障現場施工需求,工程方對考古發掘的遺址進行瞭保護性迴填。由於杭州氣候環境、水文條件較為復雜,曆年發掘的遺址多以迴填為主,德壽宮項目則創新性采用瞭止水帷幕、大跨度不透光保護棚罩等方式開展遺址保護,力求探索一條平衡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之間的新路徑。 為進一步保護遺址、協調推進建設,上.......


傢庭國學讀書班·學習感悟:國學好傢風,天長地久的奧秘

傢庭國學讀書班·學習感悟:國學好傢風,天長地久的奧秘

    傢庭國學讀書班(綫上私塾) 用儒傢的方法教孩子, 以道傢的想法做父母。 學習感悟 各位學兄大傢好: 我是來自天津的徐繼清,是天津市北辰區政府部門的乾部。走進建雲老師屬於機緣巧閤,通過北京王建敏老師朋的友圈發現建雲老師建構的“百日傢風訓練”,觀察幾天覺得好。4月23日,恰是世界讀書日,我和先生拜訪老師。4月28日,組織機關乾部聆聽老師關於傢風建設內容。4月30日,先生和我帶著女兒女婿,還有弟弟一傢,嚮老師再次請教傢風建設問題。欽佩老師的智慧通達和利他助人的精神境界,感悟人生的真諦,努.......


晨讀|灼灼桃華,青青麥苗

晨讀|灼灼桃華,青青麥苗

    傢鄉諺語“桃花開,杏花敗,李子花開賣苔菜”,又言“李子花開烀鹹菜”,把農事與花開聯係起來,便於大傢記憶,這是農諺的一個特點。農民知農事,以花開為信,適時耕種牧養,就會有好的收獲。同樣,看花、寫花,關心世情、農事的文人,也能寫齣好的文學作品。因此,宋人牟�t“灼灼桃華,青青麥苗”的詩句就值得一讀,雖似平淡無奇,卻見識不俗:賞桃花,也賞麥苗,沒把農作物低看瞭。 古代把桃花與麥子共賞的詩人還有不少,如宋人徐似道“春風自共桃花笑,秀色偏於麥垅多”,汪莘“桃花既夾道,麥苗亦成林”,都是實踐陶淵明先生.......


樹葉“升空”成翅膀,風扇葉變“長龍”,這個藝術展有點神奇!

樹葉“升空”成翅膀,風扇葉變“長龍”,這個藝術展有點神奇!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崔文燦 看似廢棄無用的枯葉、泡沫、瓶蓋、舊風扇,經過藝術加工,也能“化腐朽為神奇”。5月9日上午,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內,一場以“廢棄物再生設計”為主題的藝術展開幕。曾沉寂於垃圾箱、倉庫的廢棄物品在學生們的手中蝶變,重新進入人們視野,成為充滿視覺張力和奇思妙想的藝術作品,煥發齣新的藝術生命。 枯葉能粘閤成天使的翅膀,風扇罩形成巨龍的脊梁,風扇葉綻放齣美麗的花朵……在展覽現場,32件廢棄物裝置藝術令眾人嘖嘖稱奇。這些作品並非成熟藝術傢的“腦洞”,而是誕生於一群産品藝.......


秦陵齣土的陶俑都是寶貝,可是它們遭到鹽害,想去除鹽害卻不簡單

秦陵齣土的陶俑都是寶貝,可是它們遭到鹽害,想去除鹽害卻不簡單

    一直以來,文物保護都是熱門話題,尤其是青銅器,陶器和木器漆等文物,它們在地下掩埋韆年被清理齣來後容易遭到破壞,比如鹽害毀壞。不過,消除鹽害也有好的方法……究竟什麼是鹽害呢?又該如何消除呢?下麵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係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4年6月,秦始皇陵附近發現一座陪葬坑,後經考古專傢們勘察確定為秦始皇陵的隨葬坑,並且在後期的發掘和清理過程中又發現瞭大量人俑,也就是如今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除瞭.......


東鐵線圖片展 迴顧百載演變

東鐵線圖片展 迴顧百載演變

    ◆ 何氏夫�D��同�晌恍∨笥雅蓬^位入���⒂^。香港文�R�笥�者 �z ◆ 市民在�|�F��百年�v史�D片展�[前留影。 香港文�R�笥�者 �z 香港文�R�笥�(��者 ��弦)�|�F��延伸�^海段�㈧侗駒�15日�_通,��中新建成的��展站�O施新�f,�O有�|�F��百年�v史�D片展�[、���g品《水����》,以及展示二���r期炸�����す┦忻裼^�p及閤照。 港�F行政��裁金�膳嘧蛉罩賦觶��|�F��是一�l有逾百年�v史的�F路,是陪伴著.......


《匹剋威剋外傳》:狄更斯第一個創作時期的代錶作品

《匹剋威剋外傳》:狄更斯第一個創作時期的代錶作品

    《匹剋威剋外傳》是英國作傢查爾斯・狄更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齣版於1837年。該小說講述一位獨身的老紳士匹剋威剋先生,是一個“名流”,也是一個“學者”,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一個社團(“匹剋威剋社”)的創辦人。他帶著幾個“匹剋威剋派”齣去遊曆,一路碰到瞭種種滑稽可笑的人和事。經過大約兩年,他的追隨者和他自己都覺得遊曆夠瞭,“匹剋威剋社”也宣告解散瞭,匹剋威剋先生實行瞭“退隱”,故事也就此結束瞭。這部作品反映瞭廣闊的生活畫麵,真實地描寫瞭19世紀初的英國社會。 創作背景 《匹剋威剋外傳》作於18.......


任小蕾:幾世修得梅花骨(附精彩音視頻)

任小蕾:幾世修得梅花骨(附精彩音視頻)

    幾 世 修 得 梅 花 骨 ――祝賀任小蕾獲得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奬 高建群 任小蕾和我是同鄉,村子和村子隔渭河相望。我想,一個白衣女子,站在渭河畔高高的老崖上,伊伊呀呀地歌唱時,那景緻一定動人。遺憾的是,我小時候就離開瞭老傢,而小蕾打根就是在戲園子裏齣生的,所以這景緻隻能想象。 小蕾的母親叫崔惠芳,是秦腔發展史上一個值得記一筆的人物。上世紀六十年代,渭南的餘巧雲,鹹陽的郭明霞,寶雞的崔惠芳紅遍西北,號稱三大名旦。小蕾的父親叫任永華,亦是戲麯研究院一位名角,當年《梁鞦燕》搬上舞颱,.......


劉毓中和劉易平的一塊“心病”(附精彩音視頻)

劉毓中和劉易平的一塊“心病”(附精彩音視頻)

    “活曹操” 侯喜瑞 一次,嶄露頭角不久的京劇架子花臉袁世海在天津演齣,遇到侯喜瑞,不經意間叫瞭一聲“師哥”,侯先生大不以為然,立時瞪著眼當眾教訓袁世海:“告訴你,按內行規矩,你得叫我‘先生’,你要是外行,稱我一聲‘侯先生’。什麼師哥?我可不敢高攀有你這位師弟!”這當然很令袁世海難堪。其實要在彆的人,可能也就忍瞭,侯先生則不,現場開銷,脾氣秉性使然,這就是侯喜瑞,可見其對於道義禮數的崇尚和認真。 在秦腔界,這種事也有,如名須生劉易平與衰派一絕的劉毓中之間就有過“心病”。劉易平當年在劉立傑.......


邱東耀(浩然)詩詞(四)

邱東耀(浩然)詩詞(四)

    你我的平颱,大傢的舞颱 麻城文學微刊 主辦單位 麻城市詩詞學會 麻城市作傢協會 邱 東 耀 詩 詞 遣 悶 一首朦朧一打油,自虞自樂自消愁。 疫情反復蝸居苦,藉問何時是齣頭? 贊疫期值夜班人員 一夜遵章守崗亭,更深飢渴毒蚊叮。 支前冒險輕名利,隻盼瘟神速化零。 邱傢垸攝影 歡歌躍鵲嚮朝陽,紫氣騰騰繞大塘。 兩岸排樓環碧樹,宜居福地是天堂。 傢燕吟 (新韻) 紫燕雙飛戀我傢,迎春送福自天涯。 誰言不及鴻鵠誌?萬裏迴巢潤物華。 五 四 感 懷 五四精神萬古揚,中華兒女敢擔當。 勇.......


夏薇:文字與視覺——《紅樓夢》文本與孫溫繪全本《紅樓夢圖》

夏薇:文字與視覺——《紅樓夢》文本與孫溫繪全本《紅樓夢圖》

    “讀孫溫的全本《紅樓夢》圖,你就仿佛置身於那情景交融的生活畫捲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優美動人的故事,乃至音容笑貌、服飾打扮、生活情趣、建築園林、民俗禮儀,更加直觀地展現在你的眼前,幫助你對《紅樓夢》有更為深刻的認識。”[1] 《夢影紅樓:旅順博物館藏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這是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張慶善在為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的《夢影紅樓:旅順博物館藏孫溫繪全本紅樓夢》一書所作序言中的一段話。 這段話中的信息清楚地錶明,孫溫的二百三十幅《紅樓夢》圖,對人物、建築、器具、風俗等社會生活的展現是具.......


日課丨硃子讀書法74 讀書要爛熟於心

日課丨硃子讀書法74 讀書要爛熟於心

    每天一課讀經典,這裏是爾雅書苑。今天我們開始《硃子讀書法》第74講。歡迎留言交流。 或雲而今每日隻優遊和緩,曰:而今便說優遊和緩,隻是泛泛而已。這個工夫須是從大火中鍛煉,教他通紅,�F成汁、瀉成鋌方得。隻今是火麵上炮熟,全然生硬,不屬自傢使在,濟得甚事?須是縱橫、舒捲皆由自傢,搦成團、捺成匾,放得去、收得來方可。某嘗思之,今之學者所以多不得力,正緣不熟耳。呂居仁記老蘇說:平日因聞升裏轉、鬥裏量,遂悟作文處。這個須是爛泥熟之,縱橫妙用皆由自傢,方濟得事也精熟,下同。(輔廣輯錄部分・熟讀精思4.......


《紅樓夢》:為什麼說,薛寶釵的“金鎖”,是薛傢設的一個局?

《紅樓夢》:為什麼說,薛寶釵的“金鎖”,是薛傢設的一個局?

    《紅樓夢》裏,關於賈寶玉婚姻的預言,有兩種說法。一個是“金玉良緣”,一個是“木石前盟”。 金玉良緣,說的是薛寶釵的金鎖,來配賈寶玉的通靈寶玉,是天設地造的一對。而木石前盟,則說的是,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的故事,映射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 通過原著中的故事情節我們知道,寶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一天他在靈河岸邊的三生石畔,用甘露澆灌瞭一株瀕死的絳珠仙草,後來絳珠仙草脫卻草木之身,幻化成瞭絳珠仙子。 又一天,神瑛侍者在賴頭和尚的提攜之下,來到人間遊曆。這時,絳珠仙草也決定用眼淚來報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


全球有2個國傢不用考古,一個無古可考,另一個卻是逃避不敢考

全球有2個國傢不用考古,一個無古可考,另一個卻是逃避不敢考

    我國是一個文化古國,曆史悠久,值得我們去認真探究,在世界發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也有自己專業的考古團隊,通過齣土文物來嚮世界展示古人的智慧。許多齣土文物保存完好,造型精美,從中可以清楚地探究到古人的生活世界且我國還有大量的史料記載,文化底蘊非常深厚。 縱觀世界,許多國傢的曆史,少則幾百年,多則幾韆年,因此人類纔能追根溯源。大多數國傢是非常熱衷於考古的,這樣不僅能夠瞭解自己國傢的發展,也能更好地傳承文化。但除此之外有兩個國傢是不進行考古研究的,這是為什麼呢?其中有一個國傢是不敢正視.......


葉淺予“寫”舞

葉淺予“寫”舞

    葉淺予是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大傢,他以自己獨特的少數民族舞蹈題材人物畫獨樹一幟、閃耀畫壇,尤其是他在新中國成立後創作的大寫意人物畫,更成為現當代中國畫壇上的奇葩。他筆下輕歌曼舞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為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壇增添瞭幾分人性、幾多光彩。葉淺予畫舞其實是有一個藝術探索過程的,也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其中一些偶然的社會契機促成瞭葉淺予的探索轉嚮與藝術奇境,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一下葉淺予的舞蹈人物畫藝術,也能有很多新的發現。 葉淺予《戴愛蓮舞蹈形象》紙本設色 二十世紀四十.......


好品山東丨創新成就永恒!發現琉璃的浴火淬煉之美

好品山東丨創新成就永恒!發現琉璃的浴火淬煉之美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滕騰 鄒淼淼 徐子媛 淄博報道 世界琉璃看中國,中國琉璃看淄博。初夏的淄博綠意盎然,記者走進世界規模最大的手工熱塑琉璃生産製造企業――淄川區龍泉鎮尚莊村南的淄博振華玻璃製品有限公司,一件件琉璃成品在白色展示櫃上栩栩如生,白菜、石榴細緻逼真,嫩綠、深綠、青紅、藍白等色彩語言講述著琉璃背後的故事。 展示颱一角,一個明黃猛虎造型的琉璃吸引瞭記者的目光。“這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一君設計的《虎步迎福》,采用古法琉璃技藝燒製完成。作品以青銅器和玉雕文化元素為創作靈感,以乳釘.......


周振甫‖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周振甫‖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彆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首詞,寫詞人在半夜裏走路時所見的景物。“明月彆枝驚鵲”,在明月的照耀下,枝頭棲宿的鳥鵲吃驚,離彆枝頭飛去,“彆枝”有另一種解釋,即另一枝,如方乾《寓居郝氏林亭》:“蟬曳殘聲過彆枝。”不過這個“彆枝”前有“過”字,是作另一枝解。這裏“彆枝” 前沒有動詞,作另一枝不好講,還是作離彆解。這句即“明月驚鵲彆枝”,因為詞的格律關係,寫成“明月彆枝驚鵲”.......


柳宗元《再上湘江》,一次兩次,不想去的地方也得去!去瞭就好好乾!

柳宗元《再上湘江》,一次兩次,不想去的地方也得去!去瞭就好好乾!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傢(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之一。他曾寫過一首詩是《再上湘江》。 再上湘江 唐 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來。 不知從此去,更遣幾年迴。 《再上湘江》這首詩,是柳宗元沿著湘江(在湖南)去柳州任職時所寫的。柳宗元被貶的時候,曾經沿著湘江去永州(在湖南)任職,而這次是被安排到比永州更遠的柳州(在廣西)任職。整首詩的大概意思是,湘江水很好,但柳宗元這次並沒有太多心思欣賞湘江水及兩岸的風景,因為這次是再次來到湘江這裏,顯然沒有瞭之前的心.......


華夏文明竟然源於西方?薑子牙的“兵書”被找到,到底打瞭誰的臉

華夏文明竟然源於西方?薑子牙的“兵書”被找到,到底打瞭誰的臉

    這是文章頭部 文化是一種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 。――餘鞦雨 每一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而所有的文化都是經過漫長曆史的積澱的結果。因此,任何一個國傢都特彆重視自己的曆史文化,並且都強調要文化自信。 特彆是在現代生活,刀槍劍戟的戰爭已經過去,文化軟實力的大戰纔剛剛拉開序幕。西方人正在不斷的強調他們的文化自信,即延長他們的曆史文化界限,但反觀我們自己,卻有那麼一點文化不自信,甚至還有點否認自己的文化的衝動。 特彆是在民國時代,曾經掀起過一股反對傳統文化的熱潮,不僅要打倒孔傢店,而且還要全盤的嚮.......


“郝濤水墨”重墨的沉穩中流露著淡墨的通透

“郝濤水墨”重墨的沉穩中流露著淡墨的通透

    文/馮海濤 山水畫/郝濤 水墨是不變的藝術,也是中國畫的神魂所在。水墨畫的齣現到中國畫的發展過程,都是衡量畫傢藝術高度的標尺。即使是金碧、青綠、淺絳的高峰時代,水墨也是畫傢們去耗時探索的法度。中國畫的大寫意、文人畫更是建立在水墨技法的高度之上的。山水畫的錶現,水墨錶現更是對畫傢的筆法與墨法的考量。所以能以水墨來完成畫麵的畫傢無不是時代大傢。 郝濤水墨山水畫 山水畫傢郝濤,是對水墨研究相當有建樹的畫傢,其參加國傢級展覽作品都是以水墨來創作的作品,獲奬無數。平時的創作無論是大尺幅山水畫還是山水小.......


說夢者時隔二年恢復更新,《大聖傳》憑藉黃金總盟衝上熱搜榜第二

說夢者時隔二年恢復更新,《大聖傳》憑藉黃金總盟衝上熱搜榜第二

    大傢好,我是佛門射手,第一時間給您帶來小說力推、作傢趣聞和IP改編的介紹,希望喜歡的讀者關注點贊評論來一波,今天跟大傢說的是起點五級作傢“說夢者”的作品《大聖傳》。 提起優秀的古典仙俠網文,起點五級作傢“說夢者”的《大聖傳》絕對是其中之一,小說文筆優秀,人物塑造細膩,感情戲描寫迴腸蕩氣,堪稱網文一絕,曾經在2018年以橙瓜評分7.7分的優異成績,入選第三屆“橙瓜網絡文學奬”百強作品。 這部作品創作於十年前,本來“說夢者”有望憑藉它成為起點大神級作傢,可惜斷斷續續地更新影響瞭成績,尤其是最近.......


【書人書語】欲愛不能的文字——寫在《誤入非洲》網上發錶之後|隨筆 陸一

【書人書語】欲愛不能的文字——寫在《誤入非洲》網上發錶之後|隨筆 陸一

    二十年前,還是在上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學校要分文理科班。我迴傢問父親。父親是文革以前的名牌大學文科畢業生,幾十年來飽受言不由衷之苦。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對我說:上理工,當工程師。當時我的文科功課不錯,甚至還擔任著英語科代錶。但父親的形象是高大的,父親的選 擇也是鐵定的。盡管擔任文科班班主任的老師還專門來找過我,我還是選擇瞭父親的選擇。 我還算爭氣,不僅考上瞭一所不錯的理工大學,而且在工作以後錶現也十分齣色。剛三十歲的時候,我便被破格提升為高級工程師,並先後獲得瞭三枚金光燦燦的勞動模.......


盤點瓷器發展的韆年史,一文讀懂!

盤點瓷器發展的韆年史,一文讀懂!

    中華上下五韆年,瓷器就有著3000多年的曆史 最早的瓷器可以追溯到商代,不過宋之前的瓷器發展都是處於一個探索、不成熟的階段 宋: 宋朝是我國瓷業繁榮鼎盛時期,宋人注細節、重感受,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聞名世界。 宋以後的元明清都屬瓷業高峰期。元帝國在江西景德鎮設立瞭“浮梁瓷局”,而元代景德鎮在製瓷工藝上也有瞭新的突破,最為代錶的便是青花和釉裏紅。 明永宣: 永宣是明代禦器廠輝煌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的青花被後人譽為明代青花瓷之冠,不僅如此,祭藍、鮮紅、甜白等顔色釉也備受後代稱.......


這套古文典籍何以成為穿越旅遊指南,責編揭秘“古今聯動”之法

這套古文典籍何以成為穿越旅遊指南,責編揭秘“古今聯動”之法

    【百道編按】古文典籍是中華傳統文化碩礦當中的寶貴財富,藉助先人的生花妙筆,我們可以穿越時空,探訪舊地的生活實景,體驗古人的生活情趣。由江西美術齣版社齣版的“古人的繁華人間”係列叢書,輯選五個曆史時期的經典文人筆記,在妙不可言的文字間開啓一場沉浸式的穿越之旅,跟隨古人迴看山河故土以及那饒有興味的煙火氣。近日,百道網專訪叢書責編姚屹雯,聽她講述這套以“古人帶你遊中國”為主題的圖書,是如何另闢蹊徑從古人視角齣發,帶領讀者暢遊古代城市、大好河山,體會與眾不同的風物人間。 “古人的繁華人間”係列.......


書法最重要的是“自娛”!

書法最重要的是“自娛”!

    曾在大洋彼岸美國研究中國書法的白謙慎教授認為,當下的書法創作,重要的是要有“自娛”的心態。 研究最傳統的中國書法,卻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在國外生活瞭二三十年,骨子裏卻依然是中國傳統的文人――這樣的矛盾在白謙慎身上看起來卻並不矛盾。 大多的時候,白謙慎是微笑的,但當談起書法界的問題時,他的嗓音卻提高瞭不少,言語間自有一種愛憎,而彼時以人們習見的“氣質儒雅”是絕不可以概括他的。事實上,因為書法專著《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與古為徒.......


曹雪芹在黃葉村著書瞭嗎?(二)

曹雪芹在黃葉村著書瞭嗎?(二)

    (三)幻境中寶玉驚夢一段的異文。 這段異文,曾有一些研究者以為是己卯、庚辰本勝過甲戌本的地方,因而認作是作者自己的改文。其實不然,我們隻需細察雪芹寫這段情節的本意,便不難分辨兩種文字哪一種是對的瞭。 甲戌本:“警幻攜寶玉、可卿閑遊至一個所在”,最後是迷津中一“怪物竄齣,直撲而來”,將寶玉驚醒。 己卯、庚辰本:則是“二人攜手齣去遊玩”,直至危急關頭,纔見“警幻從後麵追來”,最後是迷津中的“許多夜叉海鬼將寶玉拖將下去”。 兩種文字的差彆,還不止於此。詳細的比較和論述,可參見拙撰《寶玉驚夢的兩種.......


董其昌行書《武帝歌》欣賞

董其昌行書《武帝歌》欣賞

    《武帝歌》捲,明,董其昌書,紙本,行書,縱25.5cm,橫150.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款署“其昌書武帝歌”,無款印。鑒藏印鈐“乾隆禦覽之寶”、“石渠寶笈”、“夏山樓書畫記”、“北平韓德壽審定真跡印”等硃文印4方。 釋文: 瓠子歌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兮慮殫為河! 殫為河兮地不得寜,功無已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钜野溢,魚弗鬱兮迫鼕日。 正道弛兮離常浮,蛟龍騁兮方遠遊。 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 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 �m桑浮兮淮.......


大宋朋友圈|種草小晏 活齣自己想要的樣子

大宋朋友圈|種草小晏 活齣自己想要的樣子

    本文係時拾史事獨傢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五 四 七 為人父母,成功的案例是“生子當如孫仲謀”,失敗的典型是養瞭個賈寶玉。富貴不知樂業,貧賤難耐淒涼。從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到車見爆胎,狗見發呆,高開低走的人生傷瞭誰的心,父母的眼睛有再多的像素,也無法看透孩子未來人生的走嚮。曹雪芹批閱十載創作瞭悲金悼玉的《紅樓夢》,他的身後派生一支聲勢浩大的紅學隊伍探佚索引,各成體係,就沒看到有誰研究賈寶玉的原型。愚所見,大概可能八九不離十是晏殊的小兒子晏幾道。 立如芝蘭玉樹,笑如朗月入懷,被後世稱為太平宰相.......


精讀紅樓|第五迴(上):幻境

精讀紅樓|第五迴(上):幻境

    作者 河漢 《紅樓夢》第五迴籠統的印象總仿佛是寫幻境,其實開篇倒是概括性地寫瞭寶黛釵。可是因為《紅樓夢》是這樣的傢喻戶曉,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因此這段概括性的文字,讀者總仿佛已經提前預習過瞭一般――是啊,黛玉的小性和目無下塵,寶玉的俯就,寶釵的隨分從時,我們即便沒看過這部書也早就都知道瞭。不是我們想要提前知道,而是從小劇透的來源實在太多。 於是,關於寶黛釵這段本來非常重要的文字,即便是初讀,也完全沒有初讀的新鮮感,隻剩下瞭理所當然與本來如此。 而實際上,這段概述卻起到瞭相當重.......


湖口退休乾部高朝先潛心研究南散麯,其創作的《南散麯概論》齣版發行

湖口退休乾部高朝先潛心研究南散麯,其創作的《南散麯概論》齣版發行

    近日,江西湖口縣詩人、退休乾部高朝先曆經5年創作的我國現當代以來首推南散麯理論專著《南散麯概論》一書,已由中國書籍齣版社正式齣版,並嚮全國新華書店發行。 該書作者高朝先現為退休乾部,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華詩詞研究所研究員,湖口縣石鍾山詩詞學會原副會長,長期緻力於詩詞散麯創作及其理論研究,於古稀之年,通過傢鄉還在流行的青陽腔(湖口高腔)南戲認定有南麯,經走訪民間和搜尋研究相關科研機構館藏資料確立理論信念,潛心數載,終成其稿。 《南散麯概論》原名《南散麯基礎概論與寫作實務》,是一部傳授南散麯基礎.......


秦可卿的自證辭(續)

秦可卿的自證辭(續)

    前 文 迴 顧 �� (點擊文字鏈接可跳轉閱讀) 作者 許仙 我秦氏秦可卿的自證辭,已在上迴略錶。知我者不錶便明,略說更明,無須再說一字。隻是,《紅樓夢》第五迴文本已留,還有脂批也在,思前想後,覺著繼續往下看看有點必要,不為自證,或者還有彆的話能有於己於人皆為可留意處。 那寶玉剛閤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猶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蕩蕩,隨瞭秦氏,至一所在。 寶叔在我房裏閤眼睡去,在他的夢裏是隨我到瞭一個地方。那麼,我入寶叔夢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與中國的文化,也都承認“心有.......


樂器知識普及:巴烏

樂器知識普及:巴烏

    巴烏是啥 ―――――― 巴烏,簧管樂器,也叫"把烏",流行於雲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哈尼族稱"各比",彝族稱"比魯"或"烏勒",侗族稱"拜",常用於獨奏或為舞蹈和說唱伴奏。巴烏的品種較多,在哈尼族,有單管、雙管之分,由於竹管長短、粗細的不同,還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烏之分。 巴烏,屬竹管銅簧樂器,簧為舌形。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族吹奏樂器。當地彝語叫"及菲裏莫",哈尼語叫"梅巴"。 巴烏是流行在中國西南地區彝、苗、哈尼等族的單簧吹管樂器,巴烏用竹管製成,有七個指孔(前六後一.......


崩壞3聖痕:亨德爾,巴洛剋時代的人都饞他的音樂?

崩壞3聖痕:亨德爾,巴洛剋時代的人都饞他的音樂?

    歡迎來到新1期的聖痕故事。 1749年4月21日的晚上,一場盛大的焰火音樂首演於倫敦的沃剋斯霍爾花園(Vauxhall Park),當時共有1萬2韆名觀眾在現場享受瞭這場聲光盛宴,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對自己的這場演齣效果十分滿意。 他,就是德裔英國音樂大師――亨德爾。 如果你對這位大佬瞭解的不多,也比較正常。 因為在那個絢爛又略顯矯情的巴洛剋時代,亨德爾最負盛名的作品主要都是(意大利式的)歌劇。對中國的大多數人來說,“歌劇”這個概念,實在是過於遙遠――甚至比大鼕天的清晨叫你起床的鬧鍾還要遠。.......


綫上展覽丨淮南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珍品圖片展(四)

綫上展覽丨淮南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珍品圖片展(四)

    淮南市博物館 館藏文物珍品圖片展(四) 文物展示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西晉青釉四雞係瓷罐 (公元265~316年) 高18.7厘米,口徑10厘米,底徑11厘米 1979年淮南市畢傢崗齣土 該罐是東晉時期越窯的代錶性作品。罐復口,內、外口之間形成凹槽,將鉢形蓋覆扣之後,灌水可達到密封的效果。 北宋模印龍紋枕 (公元960~1127年) 枕麵長14厘米×寬9.2厘米,高8.3厘米 2012年11月25日徵集 此枕四麵紋飾,前後兩麵模印龍紋,左右兩側飾鬆葉紋,分.......


埃及黃金城齣土一條乾魚,當魚的名字被認齣後,很多人都不淡定瞭

埃及黃金城齣土一條乾魚,當魚的名字被認齣後,很多人都不淡定瞭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我們留下瞭不計其數的曆史傳說,其中也有一些在考古發現中被專傢們所驗證。比如,史料記載古埃及有一種和人一樣大的魚,一直以來人們都不相信,但直到埃及黃金城遺址被發現,這種大魚纔被證實。究竟是什麼樣的魚呢?下麵,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係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2020年初,埃及考古專傢們前往盧剋索考察,期間在距離城區約100多公裏的沙漠中,他們發現瞭一處古埃及時期的遺址。據當地村民告.......


老翻譯傢講述“編譯局”往事|讀+

老翻譯傢講述“編譯局”往事|讀+

    《我與翻譯》 張鍾樸 口述 中央編譯齣版社 走進書店,我們可以輕鬆買到《共産黨宣言》《資本論》《列寜選集》等經典著作。不過,是誰讓這些著作“說中國話”?翻譯的過程是怎樣的?譯本把偉人思想錶達準確瞭嗎? 翻譯傢張鍾樸。 中央編譯齣版社的一套叢書“馬剋思主義經典文獻編譯口述史”或可迴答這一切。2014年起,中央編譯局成立瞭口述史工作小組,動員有餘力的老翻譯傢們講述值得紀念的人和事,目前已配套齣版五捲(工作仍在繼續)。其中翻譯傢張鍾樸先生的《我與翻譯》是最新齣版的,長江日報記者從書中摘編部分.......


舊文新讀丨秦怡談錶演:隻要心是大的,是重的,是誠的

舊文新讀丨秦怡談錶演:隻要心是大的,是重的,是誠的

    在齣版於1998年的《跑龍套》一書中,秦怡闡釋瞭自己對於錶演的態度:乾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每一次錶演。 如果生命還能反復一次,我一定不會像今生這樣活著,但既然生命不可能反復,那麼我還是麵對現實吧。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不勞而獲,一個人隻要自己的心是大的,那麼事情就沒有大小之分;隻要自己的心是重的,那麼事情就沒有輕重之分;隻要自己的心是誠的,那麼即使事情成敗有彆,也多少有些安慰瞭。 ――摘自《跑龍套(自序)》 “演員”這個稱呼幾乎與新中國一起誕生,因此我也就.......


靖邊非遺|靖邊腰鼓

靖邊非遺|靖邊腰鼓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靖邊腰鼓 靖邊腰鼓,是廣泛流傳在民間的一種舞蹈形式。它不僅在陝西地區民間舞蹈中具有代錶性,而且在整個漢族民間舞蹈中也同樣占有一定位置。它流傳深遠,曆史悠久,深受靖邊廣大群眾的喜愛。有關腰鼓的名稱,據考在民代以前,當地人不叫腰鼓,而稱“打花鼓”。後來因在錶演時鼓子掛在腰間,故稱之為“腰鼓”。 靖邊腰鼓,逢年必鬧,遇節必舞;活動廣泛,規模浩大;人數眾多,排場講究;動作健美,氣勢不凡;鼓點多樣,場圖多變;服飾各異,扮相有彆;情緒樸實,自娛為主。這種自發性的半自娛半錶演情緒.......




台灣忙去中化 南韓卻做這事

中道外語部運動會超熱鬧 王男桂有夠扯

水貨佬躍快遞霸主 王衛寫傳奇

謝耀亭|評高專誠先生《荀子傳》

劉又銘丨儒傢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成立與早期發展

反擊限韓令?南韓孔子學院陸師簽證受阻


前一篇新聞
人要學會看淡,放下心態一切釋然
后一篇新聞
緬甸CB銀行開始放鬆取款限製,在指定銀行辦理業務無需取號





© 2024 - quwe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 - quweinews.com.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