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6:09:26 PM
文|格瓦拉同誌
當金朝大軍入侵中原時,大多數北宋公卿大臣們以談判求和、保住榮華富貴為要務,鮮有跟敵軍決一死戰、收復山河的誌嚮,讓他們殉國更是不可想象。但凡事都有例外,在此期間,曾有一位高官選擇為宋朝殉國,真可謂萬韆“濁流”中的一股“清流”,就連日後的南宋奸相秦檜都對他欽佩不已。這位忠臣,便是因不肯投降金朝而遇害的真定知府李邈。
01宦海沉浮
李邈,字彥思,臨江軍清江縣(今江西省樟樹市)人,唐朝宗室宰相李適之的後裔,史書稱他“少有纔略,精悍敏決,見事風生”(見《宋史・捲四百四十七》),是個齣類拔萃的人纔。李邈成年後,憑藉父蔭擔任太廟齋郎,逐漸升遷至河間府通判。然而,由於李邈生性耿直、不肯屈從於權貴,因而得罪奸臣蔡京、童貫,不得已轉為低級武官,被壓抑多年後,纔憑藉非凡的戰功晉升為霸州知州。
宋金簽訂海上盟約,相約夾擊遼朝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北宋跟金國簽訂“海上盟約”,商定共同夾擊遼朝,而童貫則是宋朝北伐遼朝的最高指揮官。為瞭偵查遼朝的虛實,童貫推薦司封員外郎陶悅擔任遼國賀正信使(國信使),李邈為副使,並叮囑他們探明遼朝君臣及軍隊的動嚮,從而為北伐提供珍貴的情報。然而,李邈迴國後卻嚮童貫力陳契丹人並未厭棄他們的君主、金國貪婪不講信用,因而伐遼一事切不可行。
童貫立功心切,根本沒把李邈的建議放在心上,但又擔心他會在皇帝麵前提齣異議,從而阻撓北伐大計,所以命令他無須進京奏對,直接迴霸州即可。然而,李邈齣於強烈的責任感,還是給朝廷上書,聲稱:“契丹不可滅,如果耽誤機要大事,請殺瞭我來嚮邊吏謝罪。”對於李邈的舉動,童貫勃然大怒,很快便以建造神霄宮時違背命令為藉口,將李邈罷官瞭事。
童貫綉像
童貫雖然罷免李邈的官職,但內心卻還是欣賞他的纔能,所以等到方臘起義後,便嚮朝廷推薦李邈擔任嚴州知州,跟隨他一起平定叛黨。平定方臘起義後,童貫決定齣兵北伐,目標在於攻取遼朝的燕京(今北京)。對此,李邈再次提齣異議,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說童貫放棄北伐計劃,並在暗中幫助遼朝對抗金軍,唯此纔能保障北方邊境的安全。
李邈始終反對宋朝聯金滅遼,原因在於他在齣使北方時,得知建立金朝的女真人是個野蠻成性、嗜好殺戮的民族,不僅文明程度遠遠落後於契丹人,並且貪婪殘暴、不講信用,跟它打交道隻會給本國招緻無窮的禍害。不過,童貫對李邈的擔憂毫不在意,頑固的實行北伐計劃。李邈見童貫不肯采納他的意見,心灰意冷之際便請求緻仕,以閑散之身迴到老傢居住。
童貫第一次伐遼示意圖
童貫的北伐行動堪稱災難,在連吃兩場恥辱性敗仗後,最終憑藉金國的幫助纔得以拿下燕京,並改名為燕山府,時在宣和四年(1122年)。事後,童貫嚮朝廷上書,先後推薦李邈齣任知涿州、易州,但均被後者拒絕。不僅如此,在獲悉金軍驚人的戰鬥力後,李邈對國傢的命運深感擔憂,並感嘆道:“國傢的禍亂從這裏開始啦!”
02城破被俘
李邈的預言很快變為現實。童貫伐遼3年後(1125年),已經徹底滅亡遼朝的金朝,便以宋朝“違規接納降人、擅開邊釁”為藉口,由國相粘罕(完顔宗翰)、二太子斡離不(完顔宗望)分兵兩路南侵。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斡離不率軍抵達汴京城下,宋欽宗在翰林學士宇文虛中的建議下重新起用李邈,由他統領收攏的東南殘兵援助京城 ,隨即又任命他為京城西壁守禦使。
靖康之變示意圖
在主戰派大臣李綱的領導下,汴京軍民屢屢擊敗金軍的圍攻,但宋欽宗卻在主和派宰相李邦彥等人的蠱惑下,同斡離不簽訂屈辱的城下之盟,同意割地、賠款、送親王和宰相做人質以換取金軍的撤離。汴京解圍後,李邈建議皇帝聽從老將種師道的方案以攻擊撤退的金兵,結果招緻主和派大臣耿南仲的忌恨、誣陷,在當年七月被外貶為權知真定府。不久,斡離不因為宋朝違約再次舉兵南下,真定成為最先攻擊的目標。
李邈到任後立刻著手加強防務,但發現真定城內的士兵不滿2000人,府庫中的銅錢不滿200萬貫,根本無力抵抗金軍的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李邈張貼告示要求民眾踴躍捐獻資財,並大量招募健碩勇敢的年輕人組建敢死隊,最終成功地籌得銅錢13萬貫、粟11萬石和數韆名勇士。與此同時,李邈嚮宣撫副使請求援軍,並且抄小路傳送密信上報朝廷搬救兵,但都沒有得到答復。
真定保衛戰
由於得不到救助,等到斡離不率軍進攻真定時,李邈隻能指揮孤軍進行殊死抵抗。雖然眾寡不敵,但在李邈的激勵下,真定守軍同仇敵愾,竟能頑強抵抗40天,讓圍城的金兵吃盡苦頭。同年十月六日,孤立無援的真定在北宋朝廷的漠視下失守,吉州防禦使、本路兵馬都鈐轄劉翊在隨後的巷戰中力戰而死,李邈則在投井自殺被身邊人強行阻攔之後,最終被金兵俘虜。
03不屈而死
李邈雖然讓金軍吃盡苦頭,但斡離不卻因為欣賞他的氣節,因此並沒有下令處死李邈,反而對其展開柔情攻勢,希望他能夠為金國效力,跟隨自己南下進攻汴京。不過,盡管斡離不磨破嘴皮,李邈卻始終不肯屈服。無奈之餘,斡離不隻好把李邈送到燕京,由擔任留守事務的遼國漢族降將劉彥宗看管。劉彥宗齣於“好意”,多次勸說李邈能夠投降,但每每被後者罵得狗血淋頭。
粘罕塑像
等到北宋滅亡後,粘罕以滄州知州的官職為誘餌,勸說李邈投降金朝,結果同樣吃到“閉門羹”(注:斡離不在北宋滅亡後不久病死)。粘罕沒有斡離不的好脾氣,遭拒之後不禁惱羞成怒,強令李邈像女真人那樣剃去前額的頭發,並穿上前襟嚮左掩的衣服,以示自己成為金朝的子民(注:古代漢人的傳統是束發右衽)。李邈誓死不肯易服,並把自己的頭發全部剃光,以顯示自己對金朝的衊視。
李邈的舉動徹底激怒粘罕,在遭遇一頓毒打後,被下令斬首示眾,時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李邈的確是條硬漢子,臨刑前麵不改色,首先朝南方拜瞭兩拜以辭彆宋朝皇帝,然後端坐著接受刑戮。燕京一帶的民眾都感慨李邈的鐵骨錚錚,所以在得知他的時訊後無不痛哭流涕(“將死,顔色不變,南嚮再拜,端坐就戮,燕人為之流涕。”見《宋史・捲四百四十七》)。
《八相圖》中秦檜的畫像
當時,身為俘虜的秦檜居住在燕京,充當金朝宗室大將撻懶的參謀,而他對李邈的遇害也同樣唏噓落淚,但凡跟人談起此事時,每每都對李邈的氣節倍感欽佩。數年後,等到秦檜攜妻逃迴南宋,便將李邈不屈而死的事跡告訴宋高宗,皇帝同樣深感悲痛。為褒奬李邈的忠貞,宋高宗下令追贈他為昭化軍節度使,謚號為“忠壯”。李邈若泉下有知,當深感安慰吧?
參考書目
徐夢莘(南宋):《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古籍齣版社2008年版。
汪藻(南宋):《建康要錄》,四川大學齣版社2008年版。
無名氏(南宋):《大宋宣和遺事》,上海古典文學齣版社1954年版。
脫脫(元):《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版。
脫脫(元):《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
畢沅(清):《續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