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4/2022, 8:28:09 PM
無論是《詩經》中的記載,還是民間流傳與豆腐相關的故事與諺語,抑或是當今流行的豆腐健康餐,豆腐這個不起眼的食材早已深入生活。也仍將以時而堅韌時而柔軟、時而清香時而重口的百般滋味,俘獲更多食客的胃與心。
要說豆腐,就要從黃豆開始說起。這顆神奇種子,生於中國,古稱菽,迄今已有超過5韆年的種植曆史。
早在《春鞦・考異郵》中就有相關描述:“菽者稼最強。古謂之��,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E。”《詩經・小雅》中也指齣:“中原有菽,小民采之。”這說明瞭大豆的重要性。
豆腐當然是中國人創造的,至於它到底是誰發明的、何時發明的,如今仍有不同的學術論點。
然而,無論如何爭執,豆腐,作為中餐體係中重要的食材,早已從飲食領域滲透到人文精神的層麵。這塊四四方方的豆腐,業已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最佳植物肉”,深受廣大美食愛好者的追捧。
好豆腐離不開選豆、磨漿、過濾、點漿、凝固幾個大環節,最重要的莫過於“點漿”。俗語說“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就指齣瞭做豆腐的關鍵。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曾提到,“用以鹽鹵汁或山礬汁或酸醋澱,就釜收入。”這些點漿的方式,現今大部分都在沿用,由此反映齣我國在豆腐製作方麵的爐火純青。
鹵水,又分石膏鹵、鹽水鹵,這種可以重組蛋白質的神奇料汁,決定瞭一方豆腐的賣相、口感、甚至産地。鹽水鹵點齣的豆腐,含水量較低,約在80%―85%,口感堅實、顆粒明顯、耐煮孔粗,也就是常說的“北豆腐”;
鹵水豆腐
石膏鹵點的豆腐,含水量較高,約在90%及以上,口感軟嫩,色澤透亮,質地細化,適閤做湯,也就是常說的“南豆腐”。若隻是以鹵水區分豆腐的種類,顯然有些片麵。以七大行政區劃分,我們又能窺得有關豆腐的小玄機。
內酯豆腐
東北地區: 南北豆腐的平衡點,兼顧燉炒又白皙爽滑。大豆的優良原産地與鬆花江的優質水源造就瞭東北豆腐的彆具一格。
華北地區: 北豆腐的代錶産區。常見燉煮,俗語雲:韆燉豆腐萬燉魚,貫穿整個鼕季的白菜豆腐溫暖瞭華北地區的韆傢萬戶。
華中地區: 湖南長沙的臭豆腐請求齣戰。油炸後的豆腐既有南豆腐的爽口,又不乏北豆腐的韌勁兒,雖其貌不揚,爆漿口感卻令人唇齒難忘。
華東地區: 帶著江南濕漉漉的氤氳氣質,南豆腐的滑嫩在此盡顯。蟹黃豆腐的軟糯,文思豆腐的柔韌,都將華東氣質拿捏得死死的。
華南地區: 到瞭華南,豆腐從單一食材化身甜品,熨帖食客們的另外一個胃。冰鎮的甜豆花被視為消暑解渴的“神器”,當然大傢也曾經因為豆花的甜鹹,爆發過“南北戰爭”。
西南地區: 西南的豆腐既是菜又是飯,配上不同種類的蘸水。銷魂的川貴豆花讓神仙也邁不開腿,富順豆花特有的滋潤和綿白,給這潑辣的地區平添幾多嫵媚。
西北地區: 行至西北,豆製的豆腐遠不如奶製的豆腐齣彩。營養豐富的奶豆腐在西北大地上煥發光彩。
豆腐問世已有兩韆多年的曆史,隨著製作工藝的不斷發展,豆腐製品種類逐步繁多,豆腐係的菜肴也日益豐富,加上豆腐食用感受的升級,諸如此類,林林總總,構成瞭獨特的“豆腐文化”。
它以豆腐為載體,以獨特風味、豐富營養、曆史背景、菜肴風格為基礎,由飲食滲透到人類精神領域的一種文化,進而成為中華美食中一朵永不凋零的瑰麗之花。
豆腐的成型,離不開關鍵的凝固劑。在曆史的長河裏,凝固劑也分為鹽鹵、石膏、酸漿、醋酸、山礬葉等多種凝固劑。
豆腐産生之初,多是用鹽鹵點漿,大概是人民在食用豆漿時,加入鹽這種調味品形成瞭豆腐。石膏點豆腐的記載最早齣現在明代,《本草綱目》中記載:“石膏:今人以石膏收豆腐,乃昔人所不知。”
總體上來說,在豆腐生産的地域差異上,從明清時期開始逐漸形成瞭南北區域特徵:南方泡豆時間短,以石膏點豆腐為主;北方泡豆時間長,以鹽鹵點豆腐為主。
如今,隨著食品科學的進步,用葡萄糖酸-δ-內酯為凝固劑生産的內酯豆腐,成為餐桌上的新寵兒。這種製作方式可減少蛋白質流失,提高保水率,大大地增加瞭産量的“新型豆腐”,不僅潔白細膩、有光澤、口感好,還兼顧保存時間長、工藝流程化的優點。
雖然豆腐的食用曆史長達韆年,但是黃豆並不是做豆腐的唯一原材料。
豆類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糧食作物之一,黑豆、綠豆、蕓豆、花生豆都可成為做豆腐的原材料。
根據豆子本身營養價值的差彆,豆腐的口感、樣貌也各有不同。黑豆豆腐,不含膽固醇,蛋白質含量更高;至於其他豆類,雖不是不能做,隻是蛋白質含量太低,難免得不償失瞭。
名為豆腐,但卻不是豆腐
日本豆腐: 又叫玉子豆腐,主要是由雞蛋、植物蛋白、魚乾或菌類熬製的湯汁製作而成。口感爽滑鮮嫩,但真的一點豆類都沒有,勉強能算是一個舶來的“雞蛋羹”,其營養價值遠不如豆腐高。
魚豆腐: 不過是以魚肉為主料,絞成泥再塑成塊,經油炸後,口感Q彈,形似豆腐。
韆頁豆腐: 素食新産品,雖然含有大豆分離蛋白,但經過各種加工後,它與傳統意義上的豆製品已大相徑庭,充其量算是一個大豆蛋白製品吧。更可怕的是,為瞭維持它的柔韌口感,韆頁豆腐的熱量可是普通豆腐的好幾倍。
杏仁豆腐: 著名中式甜品。原本是用甜杏仁磨粉成漿凝固而成,因為形似豆腐而起名杏仁豆腐。當然,它依舊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豆腐。
豆腐文化發展到今時今日,到底誰纔是豆腐界的C位呢?私以為,這C位定然要擁有天時地利的自然條件,也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內核,更要有口口相傳的風味魅力。如此一來,C位非石屏豆腐莫屬。
石屏豆腐,既不用鹵水,也不用石膏,而是直接用當地特有的井水。這種井水在當地被稱為“酸水”。
酸水點漿,多一點,豆腐會變得硬邦邦無法入口;少一點,豆腐會軟趴趴難以成型。多少纔是完美的比例,全靠手藝人的經驗積纍。經酸水點過的石屏豆腐,質地細膩口感厚實,不僅如此,豆腐本身的豆腥與澀味也蕩然無存。
幾百年的進貢史彰顯石屏豆腐的曆史悠久,煎炒烹炸皆不會破壞口感,說明石屏豆腐的柔韌性,而包漿豆腐在傳統工序之外,還多瞭一道用碳酸氫鈉浸泡14―16個小時的工序,豆腐纔有瞭令人欲罷不能的“爆漿軟心”。
被譽為雲南奇香的包漿豆腐,又給石屏豆腐增添一抹舌尖享受。
這顆四四方方的小白塊,放置烤盤上,看它經加熱而逐漸膨脹的豆皮,遇火燒而漸顯的金色外衣,趁熱裹上蘸料,動感十足的包漿豆腐甚至經不起牙齒的碰撞,隻需輕咬,濃稠爆漿,唇齒留香。
這塊“離開酸水就不能獨活”的石屏豆腐,早已變成石屏的名片,吸引全國各地的食客慕名拜訪。
豆腐內含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以及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
豆腐的消化吸收率高達95%以上,其中豆腐中的鈣含量也更易被人體吸收。想要更好地發揮豆腐的營養價值,我們也可選擇如下搭配,達到1+1>2的效果。
豆腐+魚湯
促進鈣吸收
由於豆腐含鈣量較多,魚中富含維生素D,兩者閤吃,藉助魚體內維生素D的作用,可使人體對鈣的吸收率提高很多倍。
豆腐+肉或蛋
提高蛋白質利用率
豆腐雖然富含蛋白質,但卻沒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蛋氨酸。搭配其他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和雞蛋等,可以提高豆腐中蛋白質的營養利用率。
豆腐+海帶
補鈣又補碘
海帶含碘豐富,與豆腐一起烹煮,可以起到同時補鈣和補碘的作用,營養豐富又價格便宜,能補充人體需要的優質蛋白質、卵磷脂、亞油酸、維生素B1、維生素E、鈣、鐵等。
豆腐+蘿蔔
避免消化不良
豆腐屬植物蛋白,多食會引起消化不良。蘿蔔,特彆是白蘿蔔的消化功能強,若與豆腐同食,不僅有利於豆腐的吸收,也可以避免消化不良的睏擾。
“食素”,往往被認為是一種戒律。在當下,多元化的飲食習慣正在將“有規律的食素”作為一種健康飲食習慣的標誌。
在蛋白質方麵,大豆製品成為唯一可以媲美肉類的植物係食材。豆腐因其營養價值、口感風味、烹飪手法等多重特點,已經成為世界上廣大食素愛好者的不二選擇。
南北豆腐雖然隻是粗獷的豆腐分類方式,但是它也清楚劃分齣豆腐的兩種口感:北豆腐堅實易碎,南豆腐細嫩爽滑。北豆腐適宜煎炸加工後熟食,南豆腐適閤涼拌做湯,生熟皆可。單一個“軟硬”之分,便衍生齣五花八門的豆腐招牌菜。
文思豆腐
打乾隆年間起就是國宴菜
提到豆腐菜,一定繞不開文思豆腐這道紅瞭幾百年的國宴菜。文思豆腐作為淮揚菜的代錶菜,亦是最能彰顯中餐廚師厲害的一道“刀工菜”。
為保證不沾砧闆,文思豆腐是要放在水裏切的,大師傅看似漫不經心地橫竪切那麼兩下,刀起刀落,一塊細軟的豆腐便成瞭韆頭萬緒的豆腐絲,根根清晰,粗細均勻。
沸水高湯,菌菇提鮮,看似清淡實則濃鬱的文思豆腐,已然是中餐豆腐菜中的翹楚。
湘菜裏的上癮“毒藥”
長沙的臭豆腐和腐中的臭豆腐又大不相同瞭。
厚豆乾在發酵過程中釋放齣一種叫做硫化氫的化閤物,這種化閤物會釋放刺激性氣體,也就是我們說的“聞著臭”。
湘江兒女對這種臭味尤為偏愛,加以油炸至膨脹,撈齣淨油,佐以蘸水調味,從而達到焦脆而不糊、細嫩而不膩、初聞臭氣撲鼻,細嗅濃香誘人的彆具風味。
麻婆豆腐
走齣國門的中餐代錶
麻婆豆腐不僅是川菜的代錶菜,更是最早走齣國門的中餐菜肴之一。它的特色在於麻、辣、燙、香、酥、嫩、鮮、活八字,也稱之為八字箴言。
大火嗆炒,稍加湯煮,幾經調味後,嫩豆腐仍能保持嫩而不碎,就能看齣烹飪技法的高超。這一盤紅彤彤香噴噴的麻婆豆腐,如今已走齣國門,成為全世界中餐愛好者的下飯神器瞭。
毛豆腐
徽菜中的常青樹
臭,是徽菜的顯著味型之一。除瞭聞名遐邇的臭鱖魚,毛豆腐也是首屈一指的典型徽菜。
這種被稱為“腐爛變質”的食物,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華東大地上彆具一格。
凝固好的老豆腐,經過高溫加持後,生齣長短不一樣的灰色絨毛,這就是毛豆腐成熟的象徵。毛豆腐經過油炸燉煮後,鮮醇爽口,芳香誘人,令人食指大動,可謂是“聞著臭吃著香”。
豆腐腦
“甜黨鹹黨”的初生代鼻祖
無論是什麼黨,都很難拒絕在早上來一碗豆腐腦的“清晨誘惑”。
白花花的嫩豆腐,含水量突破90%,隻需一吸溜的嫩如凝脂是豆腐腦的靈魂。
鹹黨的豆腐腦,多是掩蓋瞭豆腥味,保留瞭爽滑口感,鹹鹵一澆,再配上個油條包子,早餐纔算是完美。甜黨的豆腐腦更講究豆腐腦的品質,紅糖白糖點綴一二,元氣滿滿。
凍豆腐
吃就要吃燉凍豆腐
凍豆腐本是東北地區儲存豆腐的方式,後來大傢發現上凍後的豆腐,由於孔隙大,尤其適閤燉煮,吸飽湯汁的凍豆腐幾乎可以適配一切耐煮場景,火鍋、燴菜、燜菜、燉菜,真正做到韆燉也不爛。
文章來源:《時尚COSMO》3月刊
編輯:宮哲怡
文:大井
攝影:陳輝州
插畫:王沫沫
視覺:玉清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 IC photo / 時尚COSM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