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3/2022, 7:06:07 PM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人世間的癡情與哀怨是與生俱來的,與風花雪月無關,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一生寫齣瞭許多感人至深的詩篇,也正是因為和初戀湘靈一生無法圓滿的一場曠世愛戀,給詩人帶來瞭永世的傷痛,讓他寫齣瞭許多經典的愛情名篇。
白居易在40歲的時候寫的這首《夜雨》,就是其中非常淒美感人的一首。
夜雨
唐 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鞦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凝結瞭一生的癡情,也成瞭永世的傷痛。
白居易父親白季庚做官做到彭城縣令,為瞭躲避戰亂,他將傢人遷居到宿州符離,白居易在符離度過瞭自己的童年時光,也一直將符離看作自己的故鄉。
少年時期的白居易讀書非常刻苦,因為讀書讀得口都生齣瞭瘡,手都磨齣瞭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都白瞭。鄰傢少女湘靈天真爛漫,是白居易這段歲月裏最美的那一束光,“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綉床前。”
十五歲的湘靈美的像天仙一樣,在19歲的少男白居易心裏,就像白日裏看到瞭嫦娥,又像是旱地裏長齣得一多清新動人的蓮花。她是那麼地活潑,沒事就教鸚鵡說話,在碧紗窗下刺綉,這些美好的畫麵成瞭白居易一生難忘的記憶。
白居易和湘靈雖然情深,但卻隻能私下來往,白居易的名篇《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便被許多人認為是寫少年時候的白居易和湘靈幽會的詩歌。
這個美麗的少女湘靈凝結瞭白居易一生的癡情,也成瞭他永世的傷痛,白居易的愛情悲劇就是源於唐代的門第觀念。
在唐代社會,人們心心念念地隻想與五大望族之女結親,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傢。
元稹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拋棄瞭自己的初戀崔鶯鶯,娶瞭五姓之一的韋叢,元稹和白居易雖然是好友,但是感情上的觀念缺失截然不同,元稹拋棄崔鶯鶯是主動為之,而白居易與湘靈卻是被迫分開,正是因為白居易的深情讓他寫下瞭那麼多真摯感人的名篇。
白居易的母親不允許他和一個農傢之女成婚,哪怕是白居易中瞭進士當瞭官後依然無法和湘靈結為連理,白居易無法違背母親,隻能用蹉跎自己和不結婚來錶達無聲的怨恨,直到37歲時纔娶瞭楊氏為妻。
遠隔他鄉的戀人,卻一直讓自己魂牽夢縈。
白居易四十歲的時候,母親在看花時不小心掉入井中去世,也是這一年,白居易寫下瞭《夜雨》再一次緬懷初戀。
雖然與湘靈無法在一起,但詩人的心中卻一直沒有忘記她,直到53歲的時候,白居易還迴到符離老傢去尋找湘靈,但湘靈一傢人早已是人去樓空,這段糾結瞭一生的愛戀在白居易那裏畫上瞭一個短暫的句號,卻永遠地留在瞭曆史的長河中。
就像是《夜雨》中所寫的,白居易一生所思念的人,始終相隔在很遠的他鄉,詩人感懷的故事,卻隻能一直深深地埋在心底。 故鄉遙遠難以歸去,但是我卻沒有一天不去遙望它,隻因為自己所魂牽夢縈的那個人就在韆山萬水之外的故鄉。
心中的愁情無處化解,日日夜夜都沒有停止對故鄉那個人的思念。我的前途也是一片迷茫,隻能獨自宿在這空蕩蕩的屋子中。鞦天還沒有來臨,卻已經風雨紛紛。不學習苦行僧的佛法,叫我如何忘記曾經那刻骨銘心的過往。
詩歌開篇四句話形式相同,情感層層深入,疊詞“遠遠鄉”寫齣瞭故鄉的遙遠迷茫,“深深腸”寫齣瞭詩人的愁腸百結,在平淡的敘事中道齣瞭韆轉百迴的思念。
詩人並沒有寫自己所思念的是什麼人,也沒有點明思念的緣由,但是卻給讀者留下瞭無盡的想象,在抽象的敘事中塑造瞭無限的錶達空間,更加令讀者為其中的淒美感神往不已。
詩歌題目為夜雨,但寫夜雨的句子卻不多,更多的是在寫思念,燈從晚上開始點,一直到變成瞭殘燈,到瞭深夜,詩人還沒有入眠,因為在這個孤單的雨夜,詩人又被思念之情所縈繞,望著閃爍的燈光,想起瞭少年的美好往事,與今日的孤寂落寞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詩人想要忘記,又忘不掉,隻能寄托於無邊的佛法來解脫自己。
白居易最著名的長篇就是《長恨歌》和《琵琶行》,但是詩歌之所以感人,就是因為它來源於最本真的生活, 蘊含瞭詩人自身刻骨銘心的情感。
因為白居易自己有一場和鄰居女孩湘靈跨越瞭30多年的淒美初戀,他纔能寫齣“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至死不渝的堅貞愛情,這不僅是在寫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恨,更是在寫詩人自己一生愛情無法圓滿的無盡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