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5:52:37 AM
漢末三國亂世裏麵,這種人特彆多。
但第一個應該是董卓,而第二個纔能是袁紹。袁紹之前說過,這裏就主要講一下董卓。
當然你也可以說:第一個是大將軍何進。但,何進的智商,已經跌破下綫。就是把他放在正位,然後告訴他好牌隨便挑,何進這種人也能把自己搞到牌桌下麵去。所以,連牌桌都上不瞭的何進,索性就不算瞭。
玩死何進的,有三個人或三股勢力,分彆是袁紹的豪族勢力、十常侍的宦官勢力以及何太後的外戚勢力。但何進本人就是外戚,還是何太後的兄長,所以何太後不想玩死他。十常侍的宦官勢力,本就跟外戚是一夥的。所以,何太後這個外戚大當傢,死活也不能同意何進誅殺宦官的請求。但何進卻非要這麼乾,被袁紹一頓忽悠,立即就把刀架到瞭宦官的脖子上。何進抽刀又舉刀,卻偏偏手起不刀落。接下來竟是自己找死:沒頭沒腦地跑進宮裏,然後就被狗急跳牆的宦官給剁瞭腦袋。
為什麼說董卓抓瞭一手好牌呢?
東漢朝廷核心,總共三股勢力,分彆是外戚、宦官和豪族。但何進被殺之後,外戚勢力群龍無首。何進餘黨復仇,於是宦官勢力立即下課。這時候,朝廷上就剩下一股豪族勢力瞭。而豪族正要一傢獨大的時候,董卓進京瞭,關鍵是帶著兵來的。
所以,東漢的權力中心、首都洛陽,相當於被徹底洗瞭一次牌,不僅要多清楚有多清楚,而且要多羸弱有多羸弱。之所以清楚,是因為就剩下豪族一股勢力瞭;之所以羸弱,是因為豪族獨木難支而且不知所措。
所以,董卓入京,就是最強實力派。
關鍵是豪族、外戚和宦官們已經自己把自己給打亂瞭、也打暈瞭。宦官相當於被殺沒瞭,想找也找不到。所以,何太後與皇帝就隻能任人擺布。外戚,主要是大將軍何進的兵馬,直接投靠瞭董卓。豪族們呢?這幫人要麼是沒頭腦、要麼是太無恥。宦官餘黨帶著皇帝跑路,這幫傢夥居然不知道趕緊去找。最後,漢少帝和漢獻帝,都是被董卓給找到的。
所以,董卓入京,是帶著皇帝的。
漢末亂世初起,最強諸侯是袁紹,因為河北袁紹雄兵百萬;接下來的最強諸侯是曹操,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此時的董卓呢?董卓手下的西涼雄兵不讓河北精兵,關鍵是離得近,就在東漢的權力中心洛陽。而入主洛陽的董卓,以救駕之功就是在挾天子令朝堂、迫朝堂以令天下。董卓手中的這把牌,完全是倆王加四個二的架勢;而最重要的還是:其他人的手裏根本就沒牌可打。
豪族,全被董卓看在朝堂,想鬧事、沒兵用;想割據、齣不去,隻能躺死。外戚,外戚的當傢人何太後,成瞭孤傢寡人;外戚的實權派何進,已經身首異處。宦官,皇帝尚幼、外戚倒台,宦官就隻能在桌子下麵躺死、然後必死。
所以,董卓入京,傲視的全是草芥。
好牌是好牌,但也得看怎麼打。然而,必須承認:在起步階段,董卓打得非常漂亮。
首先,董卓這個人非常不簡單,智商水準要比大將軍何進高齣好幾個檔次。所以,董卓完全有本事在賭桌上坐穩,而且有能力把牌打好。
董卓的老爹就是個縣尉,算不上什麼豪族。而其之所以能齣人頭地,完全是憑本事在亂世中打齣來的。東邊黃巾起義、西邊羌人為亂。這是造英雄的時勢。沒有這個時勢,既非豪族又非外戚的董卓,隻能在隴西老傢種地。而董卓恰恰就是這種亂世英雄的狠角色。
董卓之勇,不讓萬夫不當的猛張飛。
卓有纔武,旅力少比,雙帶兩�K,左右馳射。
武藝超群、力大無雙,而最可怕的是:董卓能左右開弓馳射。萬夫不當的猛張飛,遇到董卓這種神射手,也不敢造次。所以,董卓根本就不是張飛想殺就能殺的。
政治的本質就是關係,能搞好關係攻略的,往往也能搞好政治鬥爭。一般的常識是:最壞的傢夥最容易爬到權力的頂峰。但關係科學的解讀則是:能不能上位跟善惡沒有關聯關係,就更無及因果關係瞭。而之所以有這樣的一般常識,大概率地可能是壞人不受製於道德框框,所以搞關係可以搞得更極端。
董卓之謀,堪稱關係攻略的高手。
董卓最適閤的職位是理藩院尚書,主管少數民族事務。少時遊俠,就與羌人搞得火熱。能與羌人把關係搞好,這連東漢政府都做不到,否則也不會一直打仗。如果認為這種個人私交不算什麼,那麼看一下西涼兵就更能說明問題瞭。董卓手下的士兵,有大批的匈奴人和羌人。董卓不死,這些人就是東漢的西涼軍;董卓死瞭,這些人立即鬧事、搞兵變。更厲害的還有:董卓成為袁隗的門生,與東漢頂級門閥攀上瞭關係。有瞭袁傢的加持,董卓纔真正如虎添翼,也纔有可能以地方軍閥的身份染指朝堂。
有勇有謀的董卓,在升級為東漢朝堂的主宰之後,立即施展瞭最擅長的關係攻略。
首先,董卓入京後,並未急吼吼地搞政治分肥。他手下的那些西涼大兵並沒有拿到什麼好處。沒好處,還能給董卓賣命。隻能說董卓對自己人的控製能力,那是相當強。
就這一點而言,也能知道董卓絕不是衝到洛陽搞搶劫的,而是誌嚮遠大。而遠大誌嚮,就是做權臣,要對標西漢的霍光之流。
其次,董卓立即與董太後攀親戚。董太後是漢靈帝的母親,這時候漢靈帝已經死瞭,漢靈帝的兒子劉辯繼位,即漢少帝。漢少帝繼位之後,靈帝的媳婦何太後,成為外戚最強,於是鬥死瞭董太後。但人死瞭,也可以用,隻要與董太後攀上關係,董卓就是新的大漢外戚。
當外戚有還好處嗎?
從西漢武帝朝的衛青、霍去病,到昭帝、宣帝朝以後的霍光,再到西漢末年的王莽,接著再到東漢的竇氏傢族。凡是有名的權臣,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外戚。最近的權臣,當屬靈帝朝的何氏外戚。何進就是一個殺豬的,當瞭外戚立即升級為大將軍,權傾朝野。
所以,要當權臣,外戚就是一條既不問齣身又不問能力的終南捷徑。至於董卓與董太後存不存在同宗關係,這都無所謂,關鍵是你得攀上關係,主動做實董傢外戚的身份。而有瞭這個身份,董卓就能拉攏到一批支持者。名正言順,而所謂名正就是一種路徑依賴。曆史上幾百年就是外戚當道,那麼董卓成瞭當道的外戚,自然也就能夠名正。
第三,不論真假,先搞禮賢下士,搞好與豪族和士大夫的關係。外戚與宦官這種小人,之所以能做大,就是因為豪族“賢臣”太強。這股勢力已經強到皇帝不僅沒權而且沒錢。所以,桓帝朝和靈帝朝,隻能賣官鬻爵搞財政,也隻能重用外戚宦官抓權力。所以,任誰霸主朝堂,都要跟豪族搞好關係,必須贏得口碑。
董卓是怎麼搞關係的?靈帝時的名臣、太尉陳蕃,因鏟除宦官失敗而遭殺害。董卓上台後,立即給恢復名譽、平反昭雪。蔡文姬的老爹蔡邕,大傢都知道纔華橫溢,卻一直沒被重用,於是流落民間。董卓上台後,立即徵召啓用。還有袁紹,這傢夥就是要造反,於是跑齣洛陽準備聯絡諸侯,非要把董卓搞下台。而董卓呢?你彆跑那麼快,等等我的詔書。雖然你不喜歡我,但我卻喜歡你啊,於是追著給袁紹封瞭個渤海太守。袁紹的確反董卓,但還是老老實實地接瞭渤海太守的任命。
董卓做這些事的目的,就是要贏得重賢臣的好口碑,緩和與豪族士大夫的矛盾。我知道你們看不上我,但伸手不打笑臉人,我用我的溫柔去徵服你們。
限製自己人,嚮大傢證明:我不是來搶錢的;攀上董太後,嚮大傢證明:我隴西董卓也是外戚一枚(董太後是河北河間人,跟隴西董卓真心沒啥關係);搞好與豪族的關係,嚮大傢證明:我這就是要做大漢的肱骨。
這期間還有兩個很重要的戰術插麯,也非常重要。
一個是收編瞭已故大將軍何進的實力。這夥前朝外戚餘黨,為什麼不跟豪族混?因為這夥人更看好董卓。跟著有前途的大哥混,纔能有肉吃。從這夥人的選擇,也能看齣董卓的牌非常好。
另一個是策反呂布把一直也要搞事情的丁原給乾掉瞭。並州丁原比董卓進京還早,但早上桌子沒用,手中沒好牌或玩不好,也得死。董卓比不上丁原,最直觀的原因就是丁原連自己人都搞不定。
到這個時候,你根本就不能說天下人都要反董卓。此時反董卓就等於反皇帝,因為董卓始終捏著天子。但是,就這期間,董卓卻棋漏一招,然後徹底把一手好牌徹底給打廢瞭。
這一招臭棋,就是換天子,廢漢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
董卓為什麼要換天子?
一個原因是劉辯是何皇後所生。既然何姓外戚倒台瞭,那漢少帝劉辯也就沒啥用瞭。董卓摺騰半天,是要摺騰齣一股董氏外戚,總不能在把何姓外戚給摺騰齣來吧。
另一個原因,既是無緣無故的愛,也是有緣有故的愛。漢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被一眾逃亡人馬護佑著東躲西藏,卻迎頭撞上瞭董卓的西涼軍。此時,不僅漢少帝嚇得說不齣話來,就是身邊太監也不知道怎麼應對董卓這個頂盔摜甲的西良將軍。而唯獨陳留王劉協,鎮靜自若、口齒伶俐,不僅講清來龍去脈,而且直接命令董卓護駕迴京。
董卓抵近洛陽,第一個領導是陳留王劉協、第一個命令是陳留王劉協下的。人之相與,有時候就是恍惚中的一瞬間。你完全可以說:劉協與董卓,在電光火石中,擦齣瞭某種感情的火花。
董卓對陳留王劉協喜歡的不得瞭,立即伸手:伯伯要抱抱,要抱著你這個小可愛一起迴洛陽。但陳留王當即拒絕:君臣有君臣的名分,你抱著我算怎麼迴事。劉協當時連9歲都不到,能有這種見識,跟連話都說不齣來的漢少帝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彆。
應該說,這時候的董卓就已經動瞭換天子的念頭。與其給輔佐一個傻瓜小皇帝,為什麼不去輔佐一個有明君潛質的聰明皇帝。
都是靈帝子嗣,為啥劉辯與劉協之間差瞭那麼多?當真是老何傢基因不行嗎?舅舅何進是個連賭桌都上不瞭的笨蛋,外甥劉辯也是一個連話都說不齣來的皇帝。
基因有關係,但主要是成長環境。因為靈帝的子嗣總是夭摺,所以就認為皇宮不祥。於是,就把有立儲潛質的劉辯送到道觀裏撫養。也就是說,劉辯這個皇帝就是在道觀裏長大的。而陳留王劉協呢?母親大概率是被何皇後害死的,於是靈帝就把他交給瞭自己的生母董皇後來撫養。所以,劉協是在宮裏長大的。一個在道觀裏長大,一個在皇宮裏長大,見識和修養也就天差之彆瞭。
董太後撫養,這就是一個有緣有故的愛瞭。董卓是要做董氏外戚的。而誰會成就董氏外戚呢?肯定是陳留王劉協,他就是被董傢的老祖母養大的。
那還等什麼?董卓想乾就乾,立即換皇帝。
看似非常有道理,但道理隻是從董卓這一方來講。從豪族和天下這一方來講呢?你無緣無故地換皇帝,就是在亂政。東漢宗室、天下豪族以及地方將軍,立即就能找到造反的口實。於是,袁紹聯絡天下諸侯共伐董卓,也就可以立起大旗瞭。
於是,也就有瞭天下諸侯討伐董卓之戰。
就在這時候,董卓再齣昏招。你們不是不承認我立的皇帝嗎?那麼好,我直接殺瞭漢少帝,然後讓你們閉嘴。漢少帝都沒瞭,你們同不同意都得承認漢獻帝瞭吧。但是,這還是董卓的道理。天下的道理則是:殺皇帝的董卓,罪惡滔天。
於是,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就更有瞭口實。
然後呢?好事成雙,壞事就要成三。董卓再昏招一步,直接燒瞭洛陽、遷都長安瞭。廢皇帝、殺皇帝,還把首都給廢瞭,你董卓這麼玩,也就是失去瞭所有的閤法性資源。這時候,除瞭西涼軍,就真心沒人再支持他瞭。
聯軍勢大,董卓遷都也是逼不得已。
實際上,聯軍根本就是一群烏閤之眾。這夥人裏麵也就曹操一定要死磕董卓。因為曹操這個自封軍閥,連個根據地都沒有,隻能打到首都、復興漢室,纔能拿到封地和頭銜。否則,曹孟德啥也不會有。另外,乾得最猛的就是小霸王孫堅。原因也簡單,孫堅和董卓都是張溫的部將,之前就有仇,孫堅甚至曾經力勸張溫直接殺瞭董卓。再有就是孫堅和董卓的齣身相似、履曆相似,都是打齣來的豪傑。越是相似的人,掐起來就越是凶狠。所以,孫堅打董卓,肯定往死裏打。
但是,其他人呢?其他人全是要封地有封地、要軍隊有軍隊的郡級或州級土皇帝。這些人討伐董卓根本就不賣力。所以,董卓隻要死扛到底,扛住和拖住諸侯聯軍的進攻,就行瞭。因為董卓手裏始終捏著皇帝,不管諸侯們認不認,漢靈帝就剩下這麼一個兒子瞭。而隻有漢靈帝的兒子,纔是大漢的當然正統。隻要諸侯打不動瞭,那麼隻需要漢獻帝的一直詔書,就能讓這些人從哪來迴哪去。
後來的事實也確實如此,董卓遷都之後,諸侯聯軍自亂,自己打自己還沒打不過來,根本沒人再搭理董卓。而漢獻帝這個董卓擁立的皇帝,即便到瞭曹操時代,天下豪傑仍舊買賬。
但是,董卓卻慫瞭,然後跑瞭。當此之時,董卓到底是怎麼想的?
董卓想的就是:我賺大發瞭,然後我不玩瞭。
權臣當上瞭、皇帝擁立瞭,關鍵是朝堂也被自己控製住瞭,這就夠瞭。我先贏這麼多,至於還能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那已經無所謂瞭。
入洛陽之前,董卓隻是一個不被朝廷信任的西涼軍閥,而且還準備派往山西並州;入洛陽之後,則成瞭大漢說一不二的權臣、位列三公。此時的董卓,就是政治上的暴發戶。
這時候該怎麼辦?我賭贏瞭而且贏瞭大錢,然後我就要鞏固盈利。最大的盈利是:天下諸侯承認我董卓做權臣這個既成事實,然後我挾天子以令朝堂、迫朝堂以令天下。退一步的保本盈利則是:我董卓當著權臣、捏著天子、控著朝堂,然後這就行瞭,你們愛認不認。
這就是董卓的心態。
而這種心態,就徹底把自己搞得身敗名裂瞭。因為遷都關中之後,董卓將會喪失全部的政治資源。就一個簡單問題:呂布憑啥再聽你的。接下來就是:大將軍何進的外戚餘黨憑啥再聽你的。然後就是:那些豪族士大夫怎麼可能再把你當盤菜。而西涼軍呢?感情拉攏,你董卓在行,但高限前提是要有大漢朝廷,低限前提則是要有利益交換。大漢的賦稅和軍費,纔能撐起你董卓這個西涼軍閥。
所以,董卓的結果隻能是眾叛親離。豪族士大夫,一個小套路就策反瞭呂布。而殺瞭董卓,大臣們馬上就能接手董卓的西涼軍。死瞭的董卓,之前再多的感情投入,也毫無價值,根本不會有人給他報仇。但是,王允這人太僵化,徹底被道德給體製化瞭,認準瞭西涼軍跟董卓一個德行,全該殺。於是,西涼軍造反,東漢朝堂也就徹底亂瞭。
最後總結:
董卓是個聰明人,他有能力把牌打好,帶兵入洛陽,立即抓瞭一把好牌。抓到好牌之後,董卓打得也是有闆有眼。另一個大漢權臣,即將誕生。
但是,董卓卻連續打錯瞭三張牌,分彆是:換皇帝、殺少帝和棄洛陽。這三張錯牌,使董卓喪失瞭全部的政治資源,而且也給瞭天下諸侯最硬的口實。
但這三張錯牌,不是因為董卓的智商不夠,而是因為董卓的格局不夠、情緒急躁、心態投降。
董卓的格局一直是軍閥的格局,不是權臣的格局。權臣的格局,就不能允許換掉皇帝。比如曹操,好幾次差點兒被漢獻帝給玩死瞭。但曹操就是到死,也沒換皇帝,更沒殺皇帝。
董卓的情緒始終沒能練達到政治傢的水準。天下諸侯反對你擁立的皇帝,然後你就把天下諸侯要支持的皇帝給殺瞭。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在鬧情緒。
董卓的心態投降主要是一種止盈心理,本來我就想當個外戚權臣,你們認瞭不就行瞭。結果你們都不認,非要打我。好吧!我走還不行,反正就賺這麼多,不玩瞭。這就是氣勢不夠,之前野心滿滿,現在一慫到底。
亂世之中,很多像董卓這樣的乘勢豪傑。這些豪傑無論功罪如何,皆是要勇有勇、要謀有謀。因為他們真正是在叢林法則中打齣來的。然而,這些人卻往往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而原因統統不是智商不夠,要麼是格局不夠、要麼是情緒失控、要麼是氣勢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