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5:46:25 AM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曆史、感悟思辨。
三國是一個亂世,而亂世纔能增大成功的概率。
但這隻是對少數人講的,對大多數人而言,亂世與成功無關,僅和生存有關。
而劉備自然屬於少數人,他不僅在亂世生存瞭下來,而且實現瞭成功。
白帝托孤的劉備,可能走得很遺憾,因為夷陵戰敗、因為漢室未興。
但縱觀劉備一生,最初就是一個賣草鞋的破落戶,臨終卻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天下雄主,即便死後,也能褒名韆年。
所以,劉備很成功,這個人不簡單。
1.用講故事來包裝自己
怎麼纔能獲得成功?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在走第一條路,那就是靠能力。
“學而優則仕”,先有能力纔有成功。
但是,這條成功之路得有一個前提假設:英雄得有用武之地。
即便能力再強,但沒有一顯身手的機會,也隻能寂寂無聞。
當然可以反駁成功之路韆萬條,隻要有本事走哪條都能登頂。
可能技術和信息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這個反駁很有力。但放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這個反駁就要打摺扣。
在傳統社會,靠能力你當真沒啥齣路,在科舉之前,你連齣路的影子或許都看不到。
所以,亂世纔能增大成功的概率,因為亂世纔會“唯纔是舉”,能力便成瞭稀缺資源。
那麼,劉備走得是這條路嗎?
也是、也不是。
因為現實世界是復雜的,不會有誰傻到沿著一條路一直走到黑。
但可以發現他主要走的是哪條路,或者說發現他獲得成功的主要憑藉是什麼。
要說靠能力實現個人成功,當非曹操曹孟德莫屬。
這個人是真有能力,雖然起傢也靠祖上蔭庇,但主要的是靠曹操自己的雄纔大略。
成功的第二條路,雖然不是什麼正路,但在這條路上登頂的人非常多,那就是齣身顯貴。
三國裏麵把這條路走到極緻的,當屬四世三公的袁紹和坐擁江東的孫權。
人傢是真心命好,羨慕嫉妒恨也沒用。
袁紹四世三公,隨便找個地方都能當大哥,到哪裏都能一呼百應。
袁氏傢族門生故吏遍天下,連死對手董卓都是他們袁傢提拔培養齣來的。
“生子當如孫仲謀”,但孫權坐擁江東是因為他的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
這兩個人纔是靠能力打下瞭江東六郡的基業,成就瞭孫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可能。
而劉備靠得是什麼?
劉備走的是第三條路:靠講故事、用故事來包裝自己。
在下劉備,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
即便不讀《三國演義》好多年,劉備的這句口頭禪也能記住,原因就是他逢人便講,但有機會就把中山靖王擺齣來。
到最後,整個漢初諸侯王裏,我們就記得個中山靖王瞭。
劉備為什麼總是擺齣中山靖王、孝景皇帝和漢室宗親的齣身?
一是首因效應。
他上來就這麼介紹自己,彆人就會高看他一眼,就會記住他,有好處也會分他一杯羹。
二是標簽定位。
一介草民的劉備靠什麼混跡在權貴圈裏,就靠漢室宗親這個標簽定位。
三是漢室正統。
從官方傳承來說曹魏纔是正統,但劉備硬是用這個標簽形成瞭蜀漢纔是正統的民間認可。
所以,劉備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盡管這個漢室後裔的身份存疑,但在亂世裏卻非常管用。
如果劉備沒有這個自我包裝,他就沒法跟陶謙、公孫瓚、劉錶等等這些人並駕齊驅或扯上關係。
2.黑進漢末的亂世係統
平台很重要,第一桶金也很重要。
平台和第一桶金哪個更重要?
其實這兩個就是一迴事,平台就是第一桶金,第一桶金就是平台。
進入頂級平台,實際上你就拿到瞭第一桶金,不用再在底層掙紮瞭,這時候,有能力的你就可以大顯身手瞭。
拿到第一桶金,實際上就是獲得瞭進入更高平台的機會,這是一種等級躍遷,在這個基礎上再起步就能實現能力效率的放大。
劉備的第一桶金是什麼?劉備的第一個平台是什麼?
要說本事,劉備比不上曹操;要說齣身,劉備比不過袁紹。
所以,他就是一直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一會兒給陶謙當小弟、一會兒給袁紹當小弟、一會兒又給劉錶和孫權當小弟。
原因就是他始終沒有拿到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沒地盤、沒軍隊,所以也躋身不進亂世諸侯的行列。
但是,劉備卻黑進瞭漢末的亂世係統。
亂世的錶層現象是攻占殺伐的零和博弈,而亂世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呢?
底層邏輯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而且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關鍵是你是怎麼看的、怎麼用的。
劉備看到的這個底層邏輯就是影響力,而且他也要用好這個影響力。
陳勝大澤鄉起義,他的底層邏輯就是勇氣和速度,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總是會有好處的,起碼先吃瞭一頓飽飯。
劉邦看到的底層邏輯就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四處搞聯閤,隻要能成功,什麼敵人、什麼敵人的敵人,都可以形成同盟。
而劉備眼中的底層邏輯就是影響力: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就是影響力,袁紹四世三公就是影響力。
所以,劉備要做的就是打造自己的好人設、增強自己的影響力。
於是,除瞭漢室總前的標簽定位,劉備另外打造瞭一個更大的標簽定位,那就是德。
無論是正史《三國誌》還是小說《三國演義》,劉備儼然就成瞭道德的化身。
但是,劉備是一個黑客,一個黑進亂世係統裏的黑客。
在彆人,可能德是目的;而在劉備,德還是工具。
“得道多助”,劉備把德這個工具運用到瞭極緻,也成瞭他四處拜大哥、閤同盟的重要籌碼。
以德為工具,以權謀為運作,劉備硬是在陶謙死後拿下瞭徐州。
但是,亂世裏的更底層的邏輯還是實力,至少在曹操和呂布眼中,是這樣的,所以劉備被趕齣瞭徐州。
後來,劉備去瞭荊州,要投靠劉錶。
投靠劉錶,劉備有三樣資本:一是與劉錶同為漢室宗親;二是中原徵伐打齣瞭德名;三是帶瞭不多的士兵和百姓。
但是,劉備就隻是投靠而沒有惦記劉錶的荊州嗎?
打死我們都不信。
劉備先是攛掇劉錶打曹操的許昌,接著參與劉錶的嗣子之爭。
還有,就是劉錶讓荊州給劉備一事,在《英雄記》和《魏書》中都有記載。
錶病,上備領荊州刺史。
所以,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劉備一直惦記著劉錶的荊州,至少要在荊州割據一塊地盤、賺取第一桶金。
但是,事與願違,還是那個靠能力說話的曹孟德,打完北方、打南方,帶著兵要來搶荊州。
3.薄積厚發纔顯真功夫
漢室宗親的標簽定位、仁義道德的影響力,但這些隻能讓劉備黑進亂世的係統,要從中取利,還得有真功夫。
而這個真功夫就是薄積厚發而亂中取利。
從來都說厚積薄發,從來都說自己有一桶水纔能交給彆人一瓢水,但世事往往事與願違。
給予,可以遵從這個邏輯;索取,就另當彆論瞭,就得玩蛇吃大象的遊戲。
劉備的第一桶金就是按著這個套路玩的:偷襲荊州的江南四郡。
赤壁之戰,劉備就一萬多兵,而真正打硬仗的是周瑜率領的三萬東吳舉國精銳。
周瑜是靠能力吃飯的,赤壁之戰、火燒連營,打殘瞭曹操二十多萬大軍,然後就是乘勝掩殺,勢要拿下荊州。
孫權和周瑜是這樣想的,劉備也是這樣想的,他也要拿下荊州,至少從荊州割據一片地盤。
於是,孫劉聯軍圍睏荊州重鎮江陵的時候,劉備耍瞭一個大滑頭,假藉攻夷陵(今湖北宜昌)之機,直接渡江南下、偷襲瞭江南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
此時,赤壁之戰尚未結束,而劉備卻已經賺夠瞭本錢,而且是大有盈利。
這時候,曹操被打得大敗,沒空理會劉備;劉錶已死、荊州投降,更看不住劉備;而孫劉還是聯盟,大戰還未結束,孫權也說不齣什麼。
所以,劉備這個黑客著實厲害,他終於黑齣瞭土地和人口,賺取瞭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正式躋身漢末諸侯之列。
赤壁之戰過程中,劉備要實力沒實力、要戰績沒戰績、要功勞也沒啥功勞,根本就沒有什麼“厚積”,他就是在小本經營。
但是,襲取荊南四郡卻是“厚發”得大利,劉備抓住這個機會,拼瞭命地拿下瞭四郡之地。
諸葛亮的《隆中對》,說得氣吞山河,但世界是具體的,事情得一點點地乾。
哪能那麼容易就占據荊州,且不說荊州有主,就是荊州無主,又有多少人惦記。
更不要說益州瞭,即便其主昏庸,也輪不到你們漁翁得利。
因為做漁翁也得常在河邊走吧,而你們劉備集團甚至連裝魚的魚簍都沒準備好。
所以,要把《隆中對》的規劃落地,得有真功夫。
而劉備就是有真功夫的人。
拿下荊州之後的劉備,硬是趁著益州混亂、趁著曹操打盹,然後哄著孫權等我打下益州還你荊州,而後全部接管瞭劉璋的益州,劉備這個外來戶當瞭益州的主人。
4.總結:劉備的成功哲學不簡單
很多英雄都有一個拉風的開始:或是一戰成名、或是一步登天、或是所謂的賺取瞭人生第一桶金。
我們往往都關注這一戰、這一步或這一桶金,然後強加歸因地解釋齣各種成功的哲學。
但是,我們往往忽略瞭符閤各種成功哲學的人比比皆是,他們卻沒有成功。
所以,成功很偶然,探明就裏的話,連成功人士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成功的。
但是,我們可不可以把成功的開始再往前推一下,彆看第一桶金的風流,看一看第一個金幣是怎樣拿到的。
與其關注成功的風采,不如關注一下成功的初始條件,因為世界是聯係的,成功是一個冪率分布的模型,偶然的成功把握不住,但初始條件或可努力為之。
而劉備的種種作為,就是在初始條件上百般努力,也可以說是一種厚積薄發。
他首先把自己包裝成瞭漢室宗親。
在亂世之中,陳勝是揭竿而起,而劉備是皇叔自居。
這是一麵旗幟,這麵旗幟不見得就能招攬關羽、張飛這樣的亂世英雄,但卻可以成為劉備跟隨大人物的本錢,跟陶謙混、跟袁紹混、跟劉錶混,劉備可以在這些陣營裏往前排座次。
而接著,劉備黑進瞭亂世的係統。
仁義道德於亂世無用,但於影響力卻是有用的,而且博取德名的成本要比搶錢、搶地盤的難度係數低很多。
用這麵新旗子,劉備又招攬瞭一眾追隨者,如諸葛亮、徐庶等人,同時增強瞭自己的影響力和團隊的凝聚力。一眾齣類拔萃的武將謀臣,對劉備不離不棄,與劉備的“得道多助”不無關係。
再者,就是看準機會“薄積厚發”。
在初始條件足夠支撐、在初始條件已經實現瞭冪率增長的時候,該齣手的時候就得齣手、該抓住機會的時候就不能放棄。
襲取荊州、接管益州,劉備的這兩步棋走得雖然偶然,但卻極為漂亮。
在荊州有經營,他跟隨過劉錶;在亂世有德名,劉玄德這名字足夠好;在漢室有關係,自鳴劉皇叔已經好多年,所以荊州的江南四郡望風披靡,不用改姓就成瞭劉備的地盤。
而劉玄德的德名,配之荊州四郡諸侯的加持,得到瞭同宗劉璋的關注,於是益州窘迫,劉璋要求援的是劉備,而不是曹操或孫權。
所以,創造一個故事,能夠惹人關注;打造一個人設,能夠影響眾人;這種初始條件是可以努力為之的。而至於能不能有機會、能不能薄積厚發,就需要等待和果決瞭。
這就是劉備的成功哲學,他打開瞭成功的第三道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