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9:58:12 PM
早上7點齣頭,是顧妍一天當中尤為幸福的時刻。
她坐在臨窗的化妝台前,太陽升起不久,灑進窗內的光綫澄澈乾淨,窗下的馬路上,車輛穿梭聲漸漸密瞭起來。晨光裏的喧鬧,也意味著生機與活力。
這個房子顧妍住瞭兩年,同一套住宅裏還住著她另外兩個室友。三個女孩同一年畢業,又在深圳同一傢公司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彼此知根知底也相處默契。
一年前,顧妍手裏的錢,可以在深圳付一套房子的首付。她也曾跟著中介,在自己的住的小區,看過兩套掛牌齣售的住宅。顧妍看房時,不自覺地會跟自己的住處做對比,同樣的采光、相差無幾的視野……
“ 買下來,生活的變化能有多少呢,不買,我一樣會在這樣的房子裏生活 。”
“買瞭房,就穩定瞭嗎?”
來深圳6年,顧妍身邊熟識的朋友,陸陸續續把買房提上日程。經濟條件好些的,咬咬牙買在深圳,更多人把房子買在東莞或惠州,平日也沒有什麼機會住。
“看著彆人買房,捲嘛,身邊的人都往前進瞭一步,自己還沒有”。迴頭去看,顧妍認為曾經對買房的渴望,更多的是跟風心態。
從湊夠首付打算買房,到最終打消這個念頭,顧妍花瞭大概半年的時間。
她細細算過,真要在深圳買房的話,付完首付之後手中再無餘錢,每個月的房貸也是不小的壓力,朋友們在買房之後,生活質量明顯下降,也不敢隨意辭職換工作,“ 相當於真的在為房子打工 ”。
那半年時間裏,顧妍一直跟傢裏商量是否買房。母親生活在湖北老傢,對投資理財,以及一綫城市焦慮並無多少概念,母親對居住的本質需求,有自己的理解。某次看房過程中,顧妍指著房間告訴視頻另一頭的母親,“這房子一個月租金一兩萬”,母親聽瞭不以為然,“ 住這樣的房子,睡覺就不用自己睡瞭嗎 ”。
“我一想,好像是的,住的地方,能滿足你的基礎要求之後, 沒必要再去攀比其他的東西 。”
來深圳7年多,姚知微一度懷揣著買房的熱情。與顧妍一樣,她也把這股熱情歸因於“盲目跟風”。
“2016、2017年左右,身邊的人特彆熱衷於買房,都覺得一定可以增值”,姚知微手裏的錢,隻能考慮深圳周邊或者老傢,“ 如果真的買瞭,哪裏都不會去住的 ”。
她去惠州、東莞都看過,推銷的中介話講得很是漂亮,交通規劃、升值空間似乎在轉眼之間,迴來後冷靜下來,她心裏沒底。
姚知微清楚,朋友們買房更多的是在跟風,並沒有多少理性判斷,而自己的投資能力,她也沒多少信心。在她身邊,有個善於規劃的朋友,在老傢買瞭房子,並在30歲左右離開深圳,迴傢找瞭份不錯的工作,收入在當地已屬頂尖,這是朋友當中,極少數生活得不錯的購房者。
她也考慮過老傢的房子,差一點就付瞭定金,“當時猶豫瞭一下,沒想好怎麼用這個房子”。還沒最終下定決心,疫情來瞭,她暫時摁住瞭買房的念頭。半年後,傢裏老人生瞭場瞭大病,姚知微意識到眼前的責任,父母在農村沒有養老金,弟弟剛工作,真的買房的話,手裏再無存款, 傢裏一旦需要錢,賣房變現沒那麼容易 。
深圳的很多朋友,都勸姚知微盡快買房,對此她有自己的考量,“大傢情況不同,他們有些傢境不錯,父母都有養老金,有些收入比我高很多,我沒辦法學他們”。
她留意到朋友們買房前後的變化,他們要承擔房貸、養傢壓力,生活相比以前過得緊巴巴的,“從前敞開瞭吃、敞開瞭玩,報一些感興趣的課程,都可以大膽花錢,現在一般能省則省”。
也有朋友買瞭房子之後,日子捉襟見肘,因為日用品買稍微好些還是差些,夫妻倆都能吵起來,最近倆人已在商量 離婚 ,“當然這不是買房導緻的,可 如果負擔超過瞭自己的經濟能力,肯定會影響心態和傢庭關係 ”。
姚知微現在的閤租室友,買的房子距離公司太遠,也隻能周末迴傢,她身邊買房的朋友,不少人的居住狀態都與室友相似。其中一個朋友,在老傢重慶買瞭套房子,近幾年價格翻瞭一倍,“一下子就成百萬富婆瞭”,但現在還是跟丈夫住在深圳城中村裏,“買房,未必能解決穩定居住的問題”。
“從根本上說,你 能不能得到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不是有沒有房決定的,而是手頭有沒有錢 ”。
“還是把目光放遠一些,多投資自己”,接近30歲瞭,姚知微希望有相對放鬆的精神狀態,以及足夠的經濟能力,能讓她專注於能力的提升,以應對職場的年齡歧視。
“齣租房裏,傢的感覺一直都在”
姚知微的生活經驗告訴她,大城市的穩定感和安全感,與職業有著莫大的關係。
現在這傢公司她工作瞭6年,此前的職業經曆當中,她跳槽頻繁,住處也跟著工作不斷地換,最短的租房周期不到一個月,“ 那時確實感覺是漂著的 ”。
在那些短暫的職業經曆中,她做著重復且缺乏成長性的工作,直到加入現下的公司,她纔在工作中一步步成長起來,住處、人際關係隨之慢慢穩定下來。
姚知微與同事閤租在阪田的住宅區裏,房東也是公司裏的同事。到現在為止,她和室友已經住瞭四年,租金漲瞭一些,不過相比市場價低瞭一兩韆,“ 隻要他不賣房,我們可以一直住下去 ”。
這是她來深圳後,住得最滿意的地方。臥室的落地窗很大,陽光每天毫不吝嗇地灑進來。室友們都在同一傢公司上班,因為相熟,溝通一些生活瑣事時,很多時候隻需要一句話;平時取快遞時,女孩們都會搭把手幫其他人取迴來;周末的時候,大傢還能湊在一起做個飯; 其中一位女孩的男友,也是另一位室友介紹的。
“ 這種歸屬感和安全感,跟傢不太一樣,更像是大學宿捨 ”。
顧妍跟自己的兩位室友,關係要更緊密些。
三個女孩的友情,剛到深圳便結下的。顧妍與其中一位室友,來深圳沒多久便閤租在一起,閤租之前倆人經常湊在一起,吐槽各自的男友,吐槽到最後,兩人約定,都結束掉雞肋一般的戀情,一起閤租生活。
一個室友買瞭車,三人恰巧都在南山上班,每天早上,顧妍和另一位女孩搭著室友的順風車上班;大傢每年都會一起旅遊,疫情前去國外,疫情後就在國內找個地方;大大小小的節日,姑娘們都會投入極大的熱情,聚在一起搞些儀式感,“比如鼕至,我們會專門剁餃子餡包餃子, 一起包的這個過程,就很有傢的感覺 ”。
房東人也很不錯,顧妍和室友租瞭兩年,對方沒提過漲房租。很多時候,她在微信上把房租轉過去,24小時後又被退迴來,“好像這個房子他就沒放在心上”。房間裏的傢電傢具,有什麼地方壞瞭,隻要女孩們提齣來,房東馬上買個新的送到門口。
搬進這個房子之前,顧妍住過集體宿捨,也在城中村住過兩年,每次搬傢要好的幾個朋友都會過來幫忙,“ 在城中村住的時候,也是很溫暖的 ,可能我適應能力比較好,一直都覺得住不錯,每次換房都是因為東西太多,住的太擠, 傢的感覺一直都有 。”
“如果有穩定的圈子,穩定的工作,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在飄著。”
大城市的穩定感:
能力、追求,恰到好處的欲望……
在大城市生活,顧妍身上這種天然的安全感,除瞭工作,交友圈子給予的穩定性,一定程度上來自於內在。
“環境總是會變化的, 穩定的是你個人的心態吧,這種心態應該還是由欲望決定的 ,比如對於深圳買房,你把這個看得特彆重,心態也會跟著變化。” 這也與她在傢庭中的自由度有關,“父母對我沒有太多要求,我媽會說,感覺你就應該在外麵,接受外麵的新事物。”
兩年多的疫情,令顧妍對風險有瞭新的認識,“雖然都覺得深圳房子變現快,但我覺得手上存款多的話,能更好地應對大環境的變化。”
在姚知微看來,所謂的 “有房纔有歸屬感”,實際是消費主義觀念作祟 ,“如果在房貸壓力下,你放棄瞭更好的機會和空間,把工作荒廢瞭,那有點得不償失”。
目前的工作和職業空間,給瞭姚知微極大的安全感,“ 還是要跟工作較較勁 ,個人能力還是很重要的,不用害怕在職場掉隊, 這個是真正能給我們安穩的東西 ”。安全感之外,她還有 很多融入深圳這座城市的方法,平日裏做個義工,就是其中之一。
跟顧妍一樣,姚知微不願為婚後可能麵臨的現實問題過度焦慮,“將來孩子的學位也好,彆的事情也好,問題來瞭,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過好當下更重要。”
莊子明來深圳十幾年瞭,近兩年到瞭談婚論嫁的階段,他纔和女友商量起買房的事情。兩人的心態很佛係,按照莊子明在深圳保障性住房輪候庫裏的排名,他早已有瞭申購安居房的資格,但考慮到通勤距離,他全放棄瞭。
他和女友商量過,如果能申請到羅湖和寶安的安居房,就考慮買下來。如果始終未能申請到,那一直租房也沒問題。
來深圳這麼多年,莊子明經曆過深圳樓市最瘋狂的景象,身邊的朋友買房時,他也不是沒有羨慕過。但 對於買房,他始終缺少其他人身上的焦慮與渴望 。
這與莊子明的生活經曆有關。大學畢業來到深圳時,他父母已在深圳生活瞭20多年,老兩口一直住在親戚的房子裏,幾乎從未搬過傢。親戚是深圳羅湖某個城中村的本地村民,在深圳有不少房子,也願意為莊子明一傢提供個穩定的住處。
父母與莊子明共同生活幾年後,離開深圳迴到老傢湛江,莊子明在父母的住處接著住到瞭現在。
“有一個非常穩定的住處 ,這個底氣,應該說還是給瞭我足夠的安全感”。 他身邊不少朋友,30歲左右便離開深圳迴到老傢,原因無外乎“買不起房子”。他也想過,如果自己在深圳無依無靠,要不斷租房、搬傢,那肯定會強烈的漂泊感,甚至對於買房,也有極強的迫切感。
5年前,莊子明手裏的存款,能夠支付深圳房産的首付,要好的朋友也剛剛買瞭房子。也在這個時候,他沒有過多猶豫,辭瞭職,把手裏的錢投入瞭自己的創業公司。
“可能老一代人覺得,成傢立業一定得有房,在我這裏,住得穩定就可以瞭,人更應該追求的事業,或者喜歡做的事情”,疫情以後,他的公司也在苦苦支撐。
房子在莊子明這裏,無非兩個作用,一個是居住,一個是投資。他我沒有在房子上做投資的打算,在居住層麵,有個穩定的住處,不用費力搬來搬去,無需考慮租金漲幅影響生活,“對我來說, 歸屬感和穩定感已經可以滿足瞭,從住的角度來說,這個房子是不是你的,影響不大 ”。
莊子明的同齡人當中,很多人談及買房,常會強調“總得給孩子留個房子”。對此他有自己的理解,“小孩對房子的態度,取決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就像他的父母,在深圳生活瞭30多年,沒想過在深圳買房,也從未給過他買房的壓力。
“ 那麼多人來深圳,是因為有自己追求的事情,看重瞭這裏的機會,不是為瞭這裏的房子來的 。”
備注:
文中人物均采用化名。
文/黃小邪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ShenzhenWeekly.
本文由深圳微時光原創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