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8:51:35 AM
最近學習瞭南懷瑾先生的《易經雜談》,受益非淺,感受頗深。這些感受是多方麵的,但由於自己亦愛好太極拳,不由把太極與《易經》聯係起來,有瞭很多新的認識。反過來重溫一些先古太極理論,深感太極之理的深奧和偉大。所謂深奧是其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之源《易經》,所謂偉大是易理用於指導拳理,是中國傳統武術發展的一個突齣亮點。也是《易經》這一“經典中的經典,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經過幾韆年的發展,所形成的沿著武學理論前進的結果。
在我國的經典中,最早的也是最經典的經典,就是《易經》,到瞭周朝周文王學習《易經》,整理齣自己的心得體會,形成後世幾韆年一直沿用學習的《周易》,而老子學《易》做《道德經》,為中國道傢的形成奠定瞭理論基礎,成為道傢的鼻祖。開創瞭中國的武術文化,也成為中國武學的先聖。孔子作《十翼》豐富瞭《周易》的人文內涵,一直影響並形成瞭中國二韆五百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而太極拳理紮根於道傢,追根尋源也可從《易經》中查齣源頭。
《易經》之三原則與太極拳
在《周易》的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叫作“三易”。即《易經》的三大原則。就是:變易、簡易、不易。
第一個原則是變易。《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人和事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所有的時空當中,無一事、一物或一人、一思想是不變的,都在變,不可能不變。所以學《易經》首先要知道“變”。高智慧者不但知變,還要適應這種變得易理。太極拳也不例外,從它的創始到現在一直在變,也在隨著時空的變化在變。
有人說 “一韆個人心中,就有一韆種太極拳” 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學習太極拳首先要明白他的“變”。太極拳的招法也是韆變萬化的,每一招都可以變化齣無數個招法。隻是因人、因地、因時、因彼而已。就是同一個人打同一套路,甚至同一個招式,也在隨著其本人的變化在變化,隨著環境的變化在變化,隨著對手的招法在變化,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在變化,無時不在變。
今天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麵對這個環境,麵對這個對手所打的拳。明天還是這個時間、地點、這個對手、這個環境所打的拳,就不會和今天的絕對一樣,是有變化的。
這和道傢的“無形無像”,佛傢的“無常”是相通的。因為它是自然的法則,是我們人類所處的這個時空的法則。你看那些某某氏的太極拳創始人和傳人,從他們的理論到他們的拳照,也能看齣他們也在變。否則,也就不會發展齣陳、楊、武、吳、孫、趙堡等各式太極拳。隻有變纔能傳承和發展。
第二個原則是簡易。就是宇宙萬事萬物、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當我們的智慧達到足以瞭解該奧妙的時候,這個奧妙就變成瞭平凡。最平凡也最簡單。上古聖賢懂瞭《易經》的法則以後,懂瞭宇宙事物以後,用八卦的圖案、符號在指節上一排,加上時空關係和數學公式排比,就能推算齣未來的事情。就是把復雜變為簡單,復雜歸納為簡單。
像太極拳有許多門派、許多打法,有無數種招法、招式。古人在實踐中把它總結為“十三勢”,就是一種歸納法,這“十三勢”就是:�頡⑥邸⒓貳�按、�瘛���、肘、靠、進、退、顧、盼、定。後來有人把它套上“八卦、五行”和起來稱十三勢。指齣瞭瞭解和學習太極拳的方法和原則。
若再簡化下去亦可簡化為四個字,就是:動靜、剛柔。動靜是體,是物理的,而剛柔是用,是物質的;動靜是內,是神意,剛柔是是外,是形體。再往下簡化就是兩個字:陰陽。太極一動就有陰陽的産生。太極是陰陽之母,陰陽是萬物之源。沒有陰陽就沒有我們這個有形的世界。就是我們人類本身就帶有陰陽特性,是陰陽和一體,人體處處有陰陽,隻是動則分,靜則閤罷瞭。
王宗嶽在其拳論中指齣: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閤”、“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陳氏太極拳的理論中有專門的論述: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九陽一陰跟頭棍,八陽二陰是散手,三陽七陰尤覺硬,四陽六陰類好手,隻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相濟是妙手。因此,陰陽是太極拳的靈魂。可以說懂得瞭陰陽互立、陰陽互生、陰陽互轉,在拳術中達到陰陽平衡就懂得瞭太極拳。
而再往下簡化就是一個字“無”,是歸“0”。因此,太極拳的最高階段是無形無像總歸無的。是達到無我的狀態,是天人閤一的,是沒有招法可談的。也就是無招勝有招。空無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
第三個原則是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齣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是永恒存在的。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不變的東西。這個東西宗教界叫它“上帝”、“主宰”,佛傢叫它“佛”、“如來”,道傢叫做“道”,儒傢叫作“神”,哲學傢稱作“本體”,科學傢稱作“功能”。太極拳也是一樣,無論怎樣變化,無論有多少種太極拳的形式,但他的拳理是不變的。太極拳之所以叫做太極拳,他的拳理隻有一個,那就是太極之理。若指導他的拳理不是太極之理,那他也就不是太極拳瞭,就成瞭其他拳種。以上是學習《易經》的三原則,也是學習太極拳的三原則,是首先應該瞭解和懂得的。
《易經》的三法則與太極拳
《易經》的主要內容分三個方麵,也即有三大內涵:理、像、數。這三個內涵,就是學習和懂得《易經》的三個法則。南先生對此解釋說:“以我們現代觀念而言,理是屬於哲學的。宇宙萬事萬物既有它的理,也有它的像;反過來,宇宙的任何一個現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時每一個現象又一定有它的數”。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理,它的像和他的數。
目前和研究《易經》學問一樣,學習和研究太極拳,也要從“理、象、數”三個方麵去學習和研究,隻有這樣纔能逐漸步入太極的殿堂,纔能感到太極拳的博大精深。和研究《易經》不同的隻是有些人以“理”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象”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數”去解釋《易經》。而太極拳本身則是一種現象,其理同於“道”,根於“易”。太極拳理即是“道理”。
太極拳在中國武術的寶庫中是一朵鮮艷的奇葩。習練的人數之眾、派彆之多是任何其他拳種所不能比擬的,甚至一些其他拳種的老拳師,在功成之後也還要繼續參研太極拳的奧秘。從太極拳的發展看,除瞭齣現的陳、楊、武、吳、孫等較大的派係外,還有江南派、武當派、李派、王派等派係,各自成體係。從習練的套路及一些招法名稱看,有的大同小異,有的標新立異,有的獨樹一幟。這些都是其“象”。而每一派係所謂稱之為“派”必須有不同於其他派係之理,否則就不能成其為派。
但最能體現派係區彆的是其招法變化應用不同於其他派彆的“數”,也就是其派內所謂的“內功招法”。就是同一派係在傳承過程中,其傳人也在不斷按照自己的體會有其不同於其他傳人的特點,有的還推齣自己的一些簡化打法。比如都是陳氏太極拳的傳人,傳下來的打法也有不同。有的還推齣瞭簡化56式、49式、37式、19式、18式、16式、8式、5式等這些都可說是太極拳的“數”,以上都是陳氏太極拳由於推廣的招式,“數”的不同,有體現齣每一個傳人的打法側重不同。其實楊氏、吳氏、武氏、孫氏等也一樣存在這個問題。
再往細處分析,不論何派太極拳,起身體每一動,每一招、每一式都必須符閤太極之理――“理”,其動作必須遵循一定的軌跡路綫――“象”,達到一定的要求――“數”,纔能稱之為太極拳。其實人身本為一太極,身體任何一動即是太極之動。比如:手一動即是一象,為何這樣動即是其理,如何動,有什麼樣的具體要求,就是他的“數”。比如太極起式,由雙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的無極式開始,兩手臂緩緩嚮上嚮前提起,這就是象,為何從無極式開始,手為何緩緩嚮前上方提起,弄清瞭即是其理,而如何提起?走什麼路綫?如何由內動帶動外動,提高的速度,高度等到何種程度纔是起式的完成則是其數。
因此,要想學習和懂得太極拳,就必須學習和懂得太極拳的“理、象、數”,要摹其象,揆其理,研其數。否則永遠也進入不瞭太極之門。隻有懂得瞭太極拳的“理、象、數”,纔能“通”,隻知道太極之理,不通“象”、“數”,就是理論講的很好,自己則做不到,不能一身作則,不能貫通;或隻知“象、數”不通其“理”,隻會動作,盲目瞎練或隻追求某一效果、某一個所謂境界,而不深研其理,都是不行的。
要樣樣深入,全部融會貫通纔能把師傅的變成自己的,也即能到“變”的境界。纔能逐步達到洞燭機先,隨時知變、適變、應變。但隻是見變、能應變,在太極拳術中還不能屬於神明境界。神明境界能在彼變之先知其變,在彼將變未變之前,己先變以應變,變在先,知在先。外示安靜,內動內變在先。所謂“常占先機”,“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就是在生活當中亦知自然之變化,法歸自然和與自然,以順應自然之變,是為長生之道。所以學習研究太極拳有五種學問:就是它的“理、象、數、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