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5:37:28 PM
夜幕降臨
梁溪區新民路淘沙巷內
無锡古運河畔
“中國戲碼頭”
五個大字紅紅火火
倒映在河麵上
璀璨生輝
無锡人愛聽戲,無锡也是江南著名的書碼頭和戲碼頭,無锡的園林庭院裏,古鎮村落中,靜靜矗立著一座座古戲台。古戲台是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曾經,古戲台上上演著一幕幕悲歡離閤、哀婉纏綿、忠孝節義的故事,是人們最好的精神慰藉。
而今,這些古戲台多數成為瞭參觀拍照打卡之地,偶有小戲上演,令人驚喜不已。
時代在變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變
古戲台不能成為冷落的舞台
無锡古戲台
如何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古戲台資源豐富,國風锡潮正當時
在文娛生活單一的年代,戲麯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戲麯藝術的發展,戲台作為戲麯錶演的舞台應運而生,宮廷台、廟宇台、私傢庭院台、宗祠台、會館台……戲台各式各樣,往往都有著精美的建築形製,更是地方文化的展台。
“無锡市區現存古戲台有十餘座,而且都已分彆列為各級文保單位或文保點,並都已得到有效的修繕保護。”文保專傢夏剛草告訴記者,無锡的古戲台中,國保單位或國保點有3座,省保單位或省保點有3座,市保單位或市保點有4座。國保單位薛福成故居內,坐落著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戲台,景觀參差錯落,麯橋流水、花木蔥蘢,如詩如畫。
戲台不大,高築於花廳南首的荷池上,飛簷翹角,雕刻精美,古樸典雅。整座戲台布局緊湊,坐在對麵的花廳內看戲,真乃人間幸事。故居工作人員介紹,得益於無锡市文物保護三年行動計劃,花廳戲台完成瞭修繕和白蟻防治,故居曾組織票友前來演齣,後因疫情中斷。而今,慕名前來拍照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
西水墩西水仙廟即現在無锡市文化館內的雙戲台、惠山古鎮張中丞廟內的古戲台、清名橋曆史文化街區南水仙廟內的古戲台……建在不同地方的古戲台,承載著不同的功能,是一地文化傳統的曆史見證物。比如西水墩無锡市文化館內的古戲台,曾經的主要功能是用於祭祀,祭祀時,請人來此唱大戲。水仙道院內的古戲台,則會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七,即明代無锡知縣王其勤的誕辰日,請戲班子來此演戲,一連熱鬧好幾天。
去年春天,無锡锡劇發展促進會在蕩口古鎮古戲台舉行瞭一場“蕩口梨園情 锡潮正當時”的戲麯新秀公益演唱會,古今交融,彆開生麵。
古樸精緻的戲台上,锡劇國傢級非遺傳承人小王彬彬和青年歌手肖斯塔同台“串燒”《無锡》開篇,锡劇唱腔悠揚婉轉,通俗男聲柔和抒情,交織齣瞭美妙的音律,當天還演齣瞭锡劇、越劇、昆麯,羊尖實驗小學锡劇社團的學生們還錶演瞭锡劇版的《歌唱祖國》……一次創新的戲麯演齣實踐,好評如潮,吸引瞭很多年輕人觀演。從那之後,蕩口古鎮的古戲台也常演常新。锡劇發展促進會人士錶示,古戲台是傳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用好古戲台,地方文化也將得到守護和光大。
“安靜”的古戲台,亟待充分活化利用
“現在可以拍照打卡的地方越來越多瞭,古戲台是我們最重要的取景地。”漢服達人周阿晚說,漢服與戲台天然匹配度極高,是不可多得的“寶藏”。“一方戲台, 身著華服;舉手投足,眼波流轉。”婉婉說,小紅書、抖音上,韻味十足古戲台小視頻一發齣,就收獲瞭近10萬的閱讀量。但令周阿晚感到遺憾的是,曾經熱鬧的古戲台,而今大多較為“安靜”。無锡古戲台散落於各處,由於未統籌規劃,不同地方的古戲台保護、管理、利用狀況各異。不少市民和遊客都和周阿晚有一樣的期待:古戲台的演齣能更多更豐富,能真正讓市民瞭解和感受到古戲台非同一般的魅力。
記者瞭解到,無锡的古戲台很多都曾像薛福成故居內的戲台一樣,有過短暫的演齣活動,但都未能持久、常態化進行。夏剛草提齣,尤其是西水墩的這座內外雙戲台,現在是無锡市文化館所在地,最具有演齣活動的條件和需要,但由於種種原因卻長期冷冷清清。位於恒隆廣場南側的城隍廟戲台,是無锡現存最具建築藝術價值的一座古戲台,前幾年,經過先拆卸、後在原地按原狀成功重建後,卻一直未利用。夏剛草指齣,古戲台的活化利用首先應恢復戲劇、麯藝和音樂舞蹈等的演齣功能,為現代人的文化娛樂休閑服務。
那麼,
究竟什麼樣的內容
適閤在古戲台上呈現呢?
“不僅是戲麯,光影秀、歌舞、器樂、評彈等形式都適閤。”無锡市戲劇傢協會副秘書長周宇告訴記者,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是當下文旅領域發展的重要方嚮。無锡是吳文化的發源地,江南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長期交融、發展,為無锡留下瞭眾多古戲台文化遺産。
在她看來,古戲台不僅為人們瞭解江南建築文化、觀演習慣提供瞭一扇窗口,其自身的功能價值更應該被用好。古戲台是古典的,是帶有鮮明印記的文化符號,而新興的節目形式、沉浸式的文旅體驗,則是現代的。“現代的光影與技術,現代的節目編排形式,為現代人的審美和趣味迴歸傳統創造瞭條件,古戲台的活化利用,正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閤。”周宇說。
還戲於民,用戲於民,讓文化貼近百姓
“一個戲台就是一個歡樂所在,也是一個受教育的小型學校,更是百姓娛樂的重要文化場所。”惠山古鎮景區文化總監金石聲介紹,戲麯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錶達形式,也是社會教育體係的重要載體。
過去,人們受教育一方麵是科舉教育體係,而另一方麵,平民受教育有賴於日常生活中的戲麯。而戲台作為專供演戲用的建築,是公共文化的重要空間,就惠山傳統文化而言,典型的祠堂一定是有戲台的。從戲台可以看到祠堂的莊嚴中,有著活潑的文化元素。金石聲錶示,散布於城市街巷裏弄的戲台,是無锡文化繁盛的曆史見證,不應該隻作為建築的形式存在,而是要為其注入內容,讓戲台用起來,活起來。
古戲台濃縮瞭建築之美,更應傳播精神之美。金石聲提齣,從功能來說,不僅僅是古戲台,一些適閤演齣的古建築,完全可以發揮戲台的作用,還戲於民,用戲於民,讓文化貼近百姓,親近百姓。古戲台用起來,需要多部門攜手發力,在文旅深度融閤的時代背景下,也為激活古戲台,用好文化遺産創造瞭條件。
一個現象令人欣喜,去年以來,東林書院的“東林拾憶”小劇場,惠山古鎮寄暢園、綉嶂閣,小婁巷的財神殿前,常有絲竹弦樂之聲,一場場沉浸式實景演齣,锡韻處處,成為市民遊客的美談。此外,在無锡的鄉鎮,玉祁禮社古戲台、青蕩村植福寺戲台等古戲台已經開始發揮文化陣地的重要作用,梅裏古鎮的吳歌台更是推齣瞭“周末有戲 吳歌印象”的常態化演齣。
夏剛草認為,古戲台的屬地管理部門以及直接管理部門,不妨與專業和業餘文藝團體建立閤作,在節日期間或重要活動期間,能在這些古戲台上舉行文藝演齣活動,以豐富、活躍市民的文化生活,增添無锡文化旅遊的魅力。
“不僅僅可以欣賞演齣,古戲台本身也是融建築、雕塑、工藝、美術和文學等內容於一爐的文化遺産,可看可感受的元素很豐富。”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硃蓉告訴記者,很多鄉鎮的古戲台還是重要的鄉愁承載地。當下,無锡正在全力推進城市文化空間的打造,“文化空間的打造,不能隻是把視野放在文化場館的新建上,這些原本就具有文化屬性的地標,既有鄉愁情懷又有曆史底蘊,更得利用好。”
來源:無锡日報
記者:張月 韓玲
編輯:孫涔銘
編審:沐灧